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小区拓扑图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2024-05-08 02:43:01

小区拓扑图毕业论文

目 录 第1章 绪论 3 背景和意义 3 研究综述和主要方法 4 地址资源 4 路由分析 4 路由策略 5 优化处理 6 研究目标与内容 7 第2章 基于ENSP的校园网总体设计 9 设计原则 9 需求分析 9 技术选型 9 VLAN 使用VLAN技术主要考虑到以下优势 9 STP生成树技术与HSRP热备份路由协议技术 10 以太网捆绑技术 10 OSPF多出口技术 10 设备选型 10 核心层选型 10 汇聚层 11 接入层 11 目标网络拓扑 11 第3章 基于ENSP的校园网的详细IP地址与VLAN的划分 12 IP地址划分原则 12 IP地址及主要VLAN划分 12 三层链路地址划分 13 设备命名及loopback地址 14 网管地址划分及所属VLAN划分 15 DHCP服务器IP地址池划分 16 第4章 基于ENSP的校园网的局域网设计实施方案 17 基本配置命令 17 设置交换机的加密使能口令 17 设置登录虚拟终端线时的口令 17 设置终端线超时时间 17 设置禁用IP地址解析特性 18 设置启用消息同步特性 18 配置接入层交换机 18 设置接入层交换机的管理IP 18 配置访问层交换机AccessSwitch1的访问端口 19 设置快速端口 19 配置访问层交换机AccessSwitch1的主干道端口 19 配置分布层交换机DistributeSwitch的VTP 20 核心层交换服务的实现-配置核心层交换机 20 核心层上以太网接口捆绑技术 21 HSRP网关冗余技术 21 第5章 基于ENSP的校园网的策略路由实施方案 24 VLAN三层路由接入方案 24 路由技术的比较与选择 24 多出口OSPF的实施配置 26 第6章 基于ENSP的校园网的广域网Internet与服务器接入实施方案 29 防火墙 29 服务器模块 31 DHCP的部署 32 第7章 基于ENSP的校园网的仿真模拟实现 33 仿真拓扑 33 VLAN仿真与测试 33 STP生成树仿真与测试 34 以太网捆绑测试 36 网关冗余技术测试 38 路由的仿真与测试 38 PAT仿真与测试 39 DHCP服务器测试 39 结  论 41 参考文献 42 致  谢 44 摘  要 基于策略的路由是一种比基于目的网络的路由更灵活的数据包路由和转发机制。路由器处理需要转发的数据包,通过路由图决策,路由图确定数据包的下一个路由器转发路径。该设计以校园网为背景,采用多出口周边网络方案,可以缓解CERNET与公网互联不畅的问题,但会导致周边网络路由复杂。 为此,您应该在实施此方案之前规划好您的周边网络路由,并通过掌握该流量在您的周边网络中的转发过程来有效地预留流量。外网只能访问内网记录服务器,内网主机可以自动选择出口访问外网。实验基于典型计算机网络环境对网络功能的要求,使用ENSP模拟器构建整个网络拓扑。在实现网络功能的过程中,策略路由主要用于完成组网设备的配置和最终结果的验证。 关键词:策略路由;网络多出口;校园网络;ENSP;仿真模拟 Abstract Policy-based routing is a more flexible packet routing and forwarding mechanism than purpose-based router processes the packets that need forwarding, and the routing graph determines the next router of the packet forwarding path through the routing graph design takes the campus network as the background and adopts the multi-exit peripheral network scheme, which can alleviate the problem of poor interconnection between CERNET and public network, but will lead to complex surrounding network routing. To this end, you should plan your peripheral network route before implementing this plan, and effectively reserve the traffic by mastering the forwarding process of the traffic in your peripheral extranet can only access the Intranet record server, and the Intranet host can automatically select exits to access the on the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of a typical computer network environment, the whole network topology is constructed using the ENSP the process of realizing network function, policy route is mainly used to complete the configuration and verification of final results. Key words: strategic routing; network multi-exit; campus network; ENSP; simulation simulation 本文来自: 毕业作品网站() 详细出处参考:

.为需要连接网络的电脑..G为中心设备.W为文件服务器.那么来设计一个网络拓扑的结果.由于时间关系.我无法跟你讲述太多.只能凭感觉为你设计一个雏型.很多细节还需要自己研究.随便说用一个拓扑吧..星型拓扑. A BW→G C D E其中..文件服务器.电脑分别与中心设备相连.这是一个简单的LAN的星型网络拓扑结构.写论文报告的时候.可以重点写.为何采用此拓扑结构.它的优点.好处.当然还有缺点.但这里的缺点必须是对于其他环境而言可有可无的.环境自然自己创造了.. 优点:如果实际操作起来.虽然成本要比普通的总线拓扑的价格会高一点.但是.网络中的每一台主机都通过独立的线缆连接到中心设备.所以.当某一线缆出现问题的时候.只会影响到连接线缆的该机器的网络停止工作.而其他机器不会出现任何问题..这一优点是非常重要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所有的新建网络都使用星型拓扑的原因..这样可以不段成熟.不断完善的提高该网络的优越性.安全性.和可操作性. 缺点:刚才已经说了一点.成本会比总线拓扑要高.另外.中心设备如果出现故障.那么.则整个网络都无法连通. 论文.我也没写过..报告到是以前写过不少..反正大体该说道我都该说了..不知道你们的论文怎么写..你自己看着写..希望这些对你有所帮助.PS:百度小bug.我的图不能正确的显示..反正你只要知道.电脑都是与G中心设备相连接的就可以了..G为中心..文件服务器 都是 像太阳的光芒一样.分散在4周的..

关于点集拓扑学的毕业论文

你就交一篇关于拓扑学的文章吧!以下是资料,自己挑挑拣拣点有用的吧!我就不帮你了,(飘走~~~~)拓扑学拓扑定义是近代发展起来的一个研究连续性现象的数学分支。中文名称起源于希腊语Τοπολογία的音译。Topology原意为地貌,于19世纪中期由科学家引入,当时主要研究的是出于数学分析的需要而产生的一些几何问题。发展至今,拓扑学主要研究拓扑空间在拓扑变换下的不变性质和不变量。举例来说,在通常的平面几何里,把平面上的一个图形搬到另一个图形上,如果完全重合,那么这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但是,在拓扑学里所研究的图形,在运动中无论它的大小或者形状都发生变化。在拓扑学里没有不能弯曲的元素,每一个图形的大小、形状都可以改变。例如,前面讲的欧拉在解决哥尼斯堡七桥问题的时候,他画的图形就不考虑它的大小、形状,仅考虑点和线的个数。这些就是拓扑学思考问题的出发点。简单地说,拓扑就是研究有形的物体在连续变换下,怎样还能保持性质不变。编辑本段拓扑性质拓扑性质有那些呢?首先我们介绍拓扑等价,这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一个拓扑性质。在拓扑学里不讨论两个图形全等的概念,但是讨论拓扑等价的概念。比如,尽管圆和方形、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不同,在拓扑变换下,它们都是等价图形。换句话讲,就是从拓扑学的角度看,它们是完全一样的。在一个球面上任选一些点用不相交的线把它们连接起来,这样球面就被这些线分成许多块。在拓扑变换下,点、线、块的数目仍和原来的数目一样,这就是拓扑等价。一般地说,对于任意形状的闭曲面,只要不把曲面撕裂或割破,他的变换就是拓扑变幻,就存在拓扑等价。应该指出,环面不具有这个性质。比如像左图那样,把环面切开,它不至于分成许多块,只是变成一个弯曲的圆桶形,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就说球面不能拓扑的变成环面。所以球面和环面在拓扑学中是不同的曲面。直线上的点和线的结合关系、顺序关系,在拓扑变换下不变,这是拓扑性质。在拓扑学中曲线和曲面的闭合性质也是拓扑性质。我们通常讲的平面、曲面通常有两个面,就像一张纸有两个面一样。但德国数学家莫比乌斯(1790~1868)在1858年发现了莫比乌斯曲面。这种曲面就不能用不同的颜色来涂满两个侧面。拓扑变换的不变性、不变量还有很多,这里不在介绍。编辑本段拓扑发展拓扑学建立后,由于其它数学学科的发展需要,它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黎曼创立黎曼几何以后,他把拓扑学概念作为分析函数论的基础,更加促进了拓扑学的进展。二十世纪以来,集合论被引进了拓扑学,为拓扑学开拓了新的面貌。拓扑学的研究就变成了关于任意点集的对应的概念。拓扑学中一些需要精确化描述的问题都可以应用集合来论述。因为大量自然现象具有连续性,所以拓扑学具有广泛联系各种实际事物的可能性。通过拓扑学的研究,可以阐明空间的集合结构,从而掌握空间之间的函数关系。本世纪三十年代以后,数学家对拓扑学的研究更加深入,提出了许多全新的概念。比如,一致性结构概念、抽象距概念和近似空间概念等等。有一门数学分支叫做微分几何,是用微分工具来研究取线、曲面等在一点附近的弯曲情况,而拓扑学是研究曲面的全局联系的情况,因此,这两门学科应该存在某种本质的联系。1945年,美籍中国数学家陈省身建立了代数拓扑和微分几何的联系,并推进了整体几何学的发展。拓扑学发展到今天,在理论上已经十分明显分成了两个分支。一个分支是偏重于用分析的方法来研究的,叫做点集拓扑学,或者叫做分析拓扑学。另一个分支是偏重于用代数方法来研究的,叫做代数拓扑。现在,这两个分支又有统一的趋势。拓扑学在泛函分析、李群论、微分几何、微分方程额其他许多数学分支中都有广泛的应用。编辑本段发展简史拓扑学起初叫形势分析学,这是.莱布尼茨1679年提出的名词(中文译成形势,形指一个图形本身的性质,势指一个图形与其子图形相对的性质,经过20世纪30年代中期起布尔巴基学派的补充(一致性空间、仿紧性等)和整理,纽结和嵌入问题就是势的问题)。随后波兰学派和苏联学派对拓扑空间的基本性质(分离性、紧性、连通性等)做了系统的研究。L.欧拉1736年解决了七桥问题,1750年发表了多面体公式;.高斯1833年在电动力学中用线积分定义了空间中两条封闭曲线的环绕数。拓扑学这个词(中文是音译)是.利斯廷提出的(1847),源自希腊文(位置、形势)与(学问)。这是萌芽阶段。1851年起,B.黎曼在复函数的研究中提出了黎曼面的几何概念,并且强调,为了研究函数、研究积分,就必须研究形势分析学。从此开始了拓扑学的系统研究,在点集论的思想影响下,黎曼本人解决了可定向闭曲面的同胚分类问题。如聚点(极限点)、开集、闭集、稠密性、连通性等。在几何学的研究中黎曼明确提出n维流形的概念(1854)。得出许多拓扑概念,组合拓扑学的奠基人是H.庞加莱。他是在分析学和力学的工作中,特别是关于复函数的单值化和关于微分方程决定的曲线的研究中,引向拓扑学问题的,但他的方法有时不够严密,他的主要兴趣在n维流形。在1895~1904年间,他创立了用剖分研究流形的基本方法。他引进了许多不变量:基本群、同调、贝蒂数、挠系数,并提出了具体计算的方法。他引进了许多不变量:基本群、同调、贝蒂数、挠系数,他探讨了三维流形的拓扑分类问题,提出了著名的庞加莱猜想。他留下的丰富思想影响深远,但他的方法有时不够严密,过多地依赖几何直观。特别是关于复函数的单值化和关于微分方程决定的曲线的研究中,拓扑学的另一渊源是分析学的严密化。他是在分析学和力学的工作中,实数的严格定义推动G.康托尔从1873年起系统地展开了欧氏空间中的点集的研究,得出许多拓扑概念,如聚点(极限点)、开集、闭集、稠密性、连通性等。在点集论的思想影响下,分析学中出现了泛函数(即函数的函数)的观念,把函数集看成一种几何对象并讨论其中的极限。这终于导致抽象空间的观念。这样,B.黎曼在复函数的研究中提出了黎曼面的几何概念,到19、20世纪之交,已经形成了组合拓扑学与点集拓扑学这两个研究方向。这是萌芽阶段。一般拓扑学 最早研究抽象空间的是.弗雷歇,在1906年引进了度量空间的概念。F.豪斯多夫在《集论大纲》(1914)中用开邻域定义了比较一般的拓扑空间,标志着用公理化方法研究连续性的一般拓扑学的产生。L.欧拉1736年解决了七桥问题,随后波兰学派和苏联学派对拓扑空间的基本性质(分离性、紧性、连通性等)做了系统的研究。经过20世纪30年代中期起布尔巴基学派的补充(一致性空间、仿紧性等)和整理,一般拓扑学趋于成熟,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数学研究的共同基础。从其方法和结果对于数学的影响看,紧拓扑空间和完备度量空间的理论是最重要的。紧化问题和度量化问题也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公理化的一般拓扑学晚近的发展可见一般拓扑学。欧氏空间中的点集的研究,例如,一直是拓扑学的重要部分,已发展成一般拓扑学与代数拓扑学交汇的领域,也可看作几何拓扑学的一部分。50年代以来,即问两个映射,以.宾为代表的美国学派的工作加深了对流形的认识,是问两个给定的映射是否同伦,在四维庞加莱猜想的证明中发挥了作用。从皮亚诺曲线引起的维数及连续统的研究,习惯上也看成一般拓扑学的分支。代数拓扑学 .布劳威尔在1910~1912年间提出了用单纯映射逼近连续映射的方法, 许多重要的几何现象,用以证明了不同维的欧氏空间不同胚,它们就不同胚。引进了同维流形之间的映射的度以研究同伦分类,并开创了不动点理论。他使组合拓扑学在概念精确、论证严密方面达到了应有的标准,而欧拉数υ-e+ƒ>则是)。成为引人瞩目的学科。紧接着,.亚历山大1915年证明了贝蒂数与挠系数的拓扑不变性。如连通性、紧性),随着抽象代数学的兴起,1925年左右.诺特提议把组合拓扑学建立在群论的基础上,在她的影响下H.霍普夫1928年定义了同调群。从此组合拓扑学逐步演变成利用抽象代数的方法研究拓扑问题的代数拓扑学。如维数、欧拉数,S.艾伦伯格与.斯廷罗德1945年以公理化的方式总结了当时的同调论,后写成《代数拓扑学基础》(1952),对于代数拓扑学的传播、应用和进一步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们把代数拓扑学的基本精神概括为:把拓扑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通过计算来求解。同调群,以及在30年代引进的上同调环,都是从拓扑到代数的过渡(见同调论)。直到今天,三角形与圆形同胚;而直线与圆周不同胚,同调论(包括上同调)所提供的不变量仍是拓扑学中最易于计算的,因而也最常用的。不必加以区别。同伦论研究空间的以及映射的同伦分类。W.赫维茨1935~1936年间引进了拓扑空间的n维同伦群,其元素是从n维球面到该空间的映射的同伦类,而且ƒ同它的逆映射ƒ-1:B→A都是连续的,一维同伦群恰是基本群。同伦群提供了从拓扑到代数的另一种过渡,确切的含义是同胚。其几何意义比同调群更明显, 前面所说的几何图形的连续变形,但是极难计算。同伦群的计算,特别是球面的同伦群的计算问题刺激了拓扑学的发展,产生了丰富多彩的理论和方法。1950年.塞尔利用J.勒雷为研究纤维丛的同调论而发展起来的谱序列这个代数工具,最简单的例子是欧氏空间。在同伦群的计算上取得突破,为其后拓扑学的突飞猛进开辟了道路。从50年代末在代数几何学和微分拓扑学的影响下产生了K 理论,解决了关于流形的一系列拓扑问题开始,出现了好几种广义同调论。它们都是从拓扑到代数的过渡,就是一个广义的几何图形。尽管几何意义各不相同,如物理学中一个系统的所有可能的状态组成所谓状态空间,代数性质却都与同调或上同调十分相像,是代数拓扑学的有力武器。从理论上也弄清了,同调论(普通的和广义的)本质上是同伦论的一部分。从微分拓扑学到几何拓扑学 微分拓扑学是研究微分流形与微分映射的拓扑学。这些性质与长度、角度无关,.拉格朗日、B.黎曼、H.庞加莱早就做过微分流形的研究;随着代数拓扑学和微分几何学的进步, 以上这些例子启示了:几何图形还有一些不能用传统的几何方法来研究的性质。在30年代重新兴起。H.惠特尼1935年给出了微分流形的一般定义,并证明它总能嵌入高维欧氏空间作为光滑的子流形。为了研究微分流形上的向量场,他还提出了纤维丛的概念,从而使许多几何问题都与上同调(示性类)和同伦问题联系起来了。1953年R.托姆的协边理论(见微分拓扑学)开创了微分拓扑学与代数拓扑学并肩跃进的局面,许多困难的微分拓扑问题被化成代数拓扑问题而得到解决,同时也刺激了代数拓扑学的进一步发展。从动点指向其像点的向量转动的圈数。1956年.米尔诺发现七维球面上除了通常的微分结构之外,还有不同寻常的微分结构。每个不动点也有个“指数”,随后,不能赋以任何微分结构的流形又被人构作出来,这些都显示拓扑流形、微分流形以及介于其间的分段线性流形这三个范畴有巨大的差别,微分拓扑学也从此被公认为一个独立的拓扑学分支。1960年S.斯梅尔证明了五维以上微分流形的庞加莱猜想。.米尔诺等人发展了处理微分流形的基本方法——剜补术,使五维以上流形的分类问题亦逐步趋向代数化。近些年来,有关流形的研究中,几何的课题、几何的方法取得不少进展。突出的领域如流形的上述三大范畴之间的关系以及三维、四维流形的分类。80年代初的重大成果有:证明了四维庞加莱猜想,发现四维欧氏空间竟还有不同寻常的微分结构。这种种研究,通常泛称几何拓扑学,以强调其几何色彩,而环面上却可以造出没有奇点的向量场。区别于代数味很重的同伦论。拓扑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连续性与离散性这对矛盾在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中普遍存在着,数学也可以粗略地分为连续性的与离散性的两大门类。拓扑学对于连续性数学自然是带有根本意义的,对于离散性数学也起着巨大的推进作用。例如,拓扑学的基本内容已经成为现代数学工作者的常识。拓扑学的重要性,体现在它与其他数学分支、其他学科的相互作用。拓扑学与微分几何学有着血缘关系, target="_blank">向量场问题 考虑光滑曲面上的连续的切向量场,它们在不同的层次上研究流形的性质。就看其中是否不含有这两个图之一。为了研究黎曼流形上的测地线,一个网络是否能嵌入平面,.莫尔斯在20世纪20年代建立了非退化临界点理论,把流形上光滑函数的临界点的指数与流形本身的贝蒂数联系起来,并发展成大范围变分法。莫尔斯理论后来又用于拓扑学中,证明了典型群的同伦群的博特周期性(这是K 理论的基石),并启示了处理微分流形的剜补术。微分流形、纤维丛、示性类给É.嘉当的整体微分几何学提供了合适的理论框架,也从中获取了强大的动力和丰富的课题。G.皮亚诺在1890年竟造出一条这样的“曲线”,陈省身在40年代引进了“陈示性类”,就不但对微分几何学影响深远,随一个参数(时间)连续变化的动点所描出的轨迹就是曲线。对拓扑学也十分重要。朴素的观念是点动成线,纤维丛理论和联络论一起为理论物理学中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见杨-米尔斯理论)提供了现成的数学框架, 维数问题 ">维数问题 什么是曲线?犹如20世纪初黎曼几何学对于A.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作用。规范场的研究又促进了四维的微分拓扑学出人意料的进展。拓扑学对于分析学的现代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研究各式各样的非线性现象,分析学更多地求助于拓扑学。要问一个结能否解开(即能否变形成平放的圆圈),3O年代J.勒雷和.绍德尔把.布劳威尔的不动点定理和映射度理论推广到巴拿赫空间形成了拓扑度理论。后者以及前述的临界点理论,纽结问题 ">纽结问题 空间中一条自身不相交的封闭曲线,都已成为研究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的标准的工具。所以这颜色数也是曲面在连续变形下不变的性质。微分拓扑学的进步,促进了分析学向流形上的分析学(又称大范围分析学)发展。在托姆的影响下,然后随意扭曲,微分映射的结构稳定性理论和奇点理论已发展成为重要的分支学科。S.斯梅尔在60年代初开始的微分动力系统的理论,要七色才够。就是流形上的常微分方程论。.阿蒂亚等人60年代初创立了微分流形上的椭圆型算子理论。著名的阿蒂亚-辛格指标定理把算子的解析指标与流形的示性类联系起来,是分析学与拓扑学结合的范例。现代泛函分析的算子代数已与K 理论、指标理论、叶状结构密切相关。在多复变函数论方面,来自代数拓扑的层论已经成为基本工具。拓扑学的需要大大刺激了抽象代数学的发展,并且形成了两个新的代数学分支:同调代数与代数K 理论。 四色问题 在平面或球面上绘制地图,代数几何学从50年代以来已经完全改观。把曲面变形成多面体后的欧拉数υ-e+ƒ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见 target=_blank>闭曲面的分类).托姆的协边论直接促使代数簇的黎曼-罗赫定理的产生,后者又促使拓扑K 理论的产生。现代代数几何学已完全使用上同调的语言,在连续变形下封闭曲面有多少种不同类型?代数数论与代数群也在此基础上取得许多重大成果,例如有关不定方程整数解数目估计的韦伊猜想和莫德尔猜想的证明(见代数数论)。范畴与函子的观念,是在概括代数拓扑的方法论时形成的。范畴论已深入数学基础、代数几何学等分支(见范畴);对拓扑学本身也有影响,通俗的说法是框形里有个洞。如拓扑斯的观念大大拓广了经典的拓扑空间观念。凸形与框形之间有比长短曲直更本质的差别,在经济学方面,这说明,J.冯·诺伊曼首先把不动点定理用来证明均衡的存在性。在现代数理经济学中,对于经济的数学模型,均衡的存在性、性质、计算等根本问题都离不开代数拓扑学、微分拓扑学、大范围分析的工具。在系统理论、对策论、规划论、网络论中拓扑学也都有重要应用。托姆以微分拓扑学中微分映射的奇点理论为基础创立了突变理论,为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提供各种数学模式。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语言学等方面已有不少应用"欧拉的多面体公式与曲面的分类 ">欧拉的多面体公式与曲面的分欧拉发现,除了通过各数学分支的间接的影响外,拓扑学的概念和方法对物理学(如液晶结构缺陷的分类)、化学(如分子的拓扑构形)、生物学(如DNA的环绕、拓扑异构酶)都有直接的应用。拓扑学与各数学领域、各科学领域之间的边缘性研究方兴未艾。

打击你一下,我觉得拓扑学对于初一的孩子来说太难了……不过要是真想写,还是可以写一些东西的。以初一的知识很难接触到拓扑学的核心内容,所以你可以写的就只有比较直观的那些东西了最开始可以写写拓扑学的历史:七桥问题等等的……接下来介绍拓扑学中认为两个物体等价的条件:可以通过拉伸互相转变。重点在于不能粘接,不能打洞。在这种意义下,拓扑学认为圆柱面和环带是一样的,球体和正方体是一样的,烟斗和茶杯是一样的囧。。。还有拓扑学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墨笔乌斯带……如果你知识比较丰富的话还可能知道克莱因瓶。还可以讲讲拓扑学的分类:点集拓扑,代数拓扑,微分拓扑,几何拓扑……论文的最后可以写写拓扑学和你们所学的东西的关系啥的。也可以写写拓扑学里现在还未解决的问题,展望一下拓扑学的发展……这就比较困难了单独和我谈谈吧,我可以帮你构思一下比较具体的提纲以上内容均由本人亲自输入,未经本人允许不得拷贝byFizban_Yang

基于单片机AVR与FPGA的正弦信号发生器设计摘要:在电子和通信产品中往往需要高精度的正弦信号,而传统的正弦信号发生器往往在低频输出时的频率的稳定度和精度等指标都不高。文中介绍了Micro Linear公司的一款单片正弦信号发生芯片ML2035,它可以在几乎不需要其它外围器件的条件下,产生从直流到25kHz的正弦信号,并利用此芯片完成了简易正弦信号发生器电路的设计。 关键词:信号发生器,信号源,正弦信号,ML2035, DDS 目录1. 绪论2. 技术概述3. 需求分析阶段 功能模块图 数据流图 E-R图 业务流程图4. 设计阶段(程序流程图)5. 详细设计阶段(运行的截图)6. 安装调试阶段7. 设计体会1.绪论信号发生器的概念信号发生器(signal generator)产生所需参数的电测试信号仪器。按其信号波形分为四大 类:①正弦信号发生器。主要用于测量电路和系统的频率特性、非线性失真、增益及灵敏度等。按其不同性能和用途还可细分为低频(20赫至10兆赫)信号发生器、高频(100千赫至300兆赫)信号发生器、微波信号发生器、扫频和程控信号发生器、频率合成式信号发生器等。②函数(波形)信号发生器。能产生某些特定的周期性时间函数波形(正弦波、方波、三角波、锯齿波和脉冲波等)信号,频率范围可从几个微赫到几十兆赫。除供通信、仪表和自动控制系统测试用外,还广泛用于其他非电测量领域。③脉冲信号发生器。能产生宽度、幅度和重复频率可调的矩形脉冲的发生器,可用以测试线性系统的瞬态响应,或用作模拟信号来测试雷达、多路通信和其他脉冲数字系统的性能。④随机信号发生器。通常又分为噪声信号发生器和伪随机信号发生器两类。噪声信号发生器主要用途为:在待测系统中引入一个随机信号,以模拟实际工作条件中的噪声而测定系统性能;外加一个已知噪声信号与系统内部噪声比较以测定噪声系数;用随机信号代替正弦或脉冲信号,以测定系统动态特性等。当用噪声信号进行相关函数测量时,若平均测量时间不够长,会出现统计性误差,可用伪随机信号来解决。正弦信号发生器作为电子技术领域中最基本的电子仪器,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测控、通信系统、电子对抗、电子测量、科研等各个领域中[1~2]。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其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要求频率稳定性高、转换速度快,具有调幅、调频、调相等功能,另外还经常需要两路正弦信号不仅具有相同的频率,同时要有确定的相位差。要实现两路信号具有确定的相位差,通常有两种实现方法:—‘种是采用移相器实现,如阻容移相网络、电感移相器、感应分压器移相器等。这种方法有许多不足之处,如移相精度受元件特性的影响大、移相精度差、移相操作不方便、移相角受负载和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而漂移等;另一种是采用数字移相技术,这是目前移相技术的潮流[3]。数字移相技术的核心是先将模拟信号或移相角数字化,移相后再还原成模拟信号。本文采用直接数字频率合成技术设计了双通道正弦信号发生器,可以输出两路频率相同、相位差可调的正弦信号。两通道还可以独立使用,分别进行调频、调幅及调相。该信号发生器具有频率稳定度高及调频、调相迅速的优点。 正弦信号源是一种广泛应用的信号源,对它的要求也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高。传统的正弦信号发生器往往在低频输出时的频率的稳定度和精度等指标都不高 。我们知道为了获得高频率稳定度的信号源,往往采用锁相环实现,但这种方法电路复杂、体积庞大。近年来,DDS技术由于具有容易产生频率快速转换、分辨率高、相位可控的信号,这在电子测量、雷达系统、调频通信、电子对抗等领域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 。然而,如果选用通常的Analog公司的系列DDS芯片研制低频正弦信号发生器,往往需要外部微处理器,因此电路较复杂,并且频率稳定度不佳。为此,本文将讨论基于ML2035设计简易的正弦信号发生器,它具有外围元器件少,电路实现简单,可以不需要外部微处理器的特点。2.技术概述1 直接数字频率合成器的基本原理频率合成是指对一个标准信号频率经过一系列算术运算,产生具有相同精度和稳定度的大量离散频率的技术。频率合成有多种实现方法,其中直接数字频率合成技术与传统频率合成技术相比具有难以比拟的优点,如频率切换速度快、分辨率高、频率和相位易于控制等[4~5]因此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成为当今现代电子系统及设备中频率源设计的首选。直接数字频率合成器由参考时钟、相位累加器、正弦查询表和D/A转换器组成,如图1所示。 直接数字频率合成技术是根据相位间隔对正弦信号进行取样、量化、编码,然后储存在EPROM中构成一个正弦查询表。频率合成时,相位累加器在参考时钟的作用下对时钟脉冲进行计数,同时将累加器输出的累加相位与频率控制字K预置的相位增量相加,以相加后的吉果形成正弦查询表的地址;取出表中与该相位对应的单元中的幅度量化正弦函数值,经D/A转换器输出模拟信号,再经低通滤波器平滑得到符合要求的模拟信号。相位累加器的最大计数长度与正弦查询表中所存储的相位分隔点数相同,由于相位累加器的相位增量不同,将导致一周期内的取样点数不同,在取样频率(由参考时钟频率决定)不变的情况下,输出信号的频率也相应变化。如果设定累加器的初始相位,则可以对输出信号进行相位控制。 由采样原理可知,如果使用两个相同的频率合成器,并使其参考时钟相同,同时设定相同的频率控制字、不同的初始相位,那么在原理上就具备了实现输出两路具有一定相位差的同频信号的可能性。AD9852是ADI公司生产的高集成度的频率、相位、幅度可调的直接数字频率合成器,内部集成了高性能D/A转换器、高速比较器、程序寄存器、参考时钟倍频器及可实现各种运算的高性能的数字控制单元,并且可以实现全数字编程控制。AD9852的输出信号频率控制字为48位,使输出频率调节分辨率达到1μHz,输出信号的频率范围可从直流到150MHz,相位调节控制字为14位,相调节分辨率为0.022°,幅值调节控制字为12位。ML2035是Micro Linear公司的一款单片正弦信号发生芯片,它可以在几乎不需要其它外围器件的条件下,产生直流到25kHz的正弦信号,并且它的输出正弦信号频率可以由16比特的串行比特字控制 。因此,ML2035可以广泛地应用于需要价格低、精度高的正弦信号发生器的无线通信或调制解调等领域。ML2035的主要特点如下: 输出正弦信号频率为直流到25kHz; 具有低增益误差和低谐波畸变性能; 具有3线SPI兼容性串行微处理器接口,并具有数据锁存功能; 具有不需要外围器件的全集成解决方案功能;频率分辨率可达 (当输入时钟频率为 时); 自带 的内部晶振; 具有同步和异步的数据加载功能。 正弦信号的产生 ML2035的基本原理和DDS一样,它内部主要由正弦信号产生、晶振和串行数字接口等部分组成。但是,ML2035的外围电路及其简单,它仅有8个引脚。ML2035的可编程频率发生器的基本原理和直接频率合成器(DDS)的基本原理完全一样。我们知道,DDS芯片一般由频率控制字、相位累加器、正弦查询表、D/ A 转换器和低通滤波器组成。DDS芯片的核心部件是相位累加器,它由N 位加法器与N 位相位寄存器构成,它类似一个简单的计数器。每来一个时钟脉冲,相位寄存器的输出就增加一个步 的相位增量值,加法器将频率控制数据与累加寄存器输出的累加相位数据相加,把相加结果送至累加寄存器的数据输入端。相位累加器进入线性相位累加,累加至满量程时产生一次计数溢出,这个溢出频率即为DDS的输出频率。正弦查询表是一个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存储的是以相位为地址的一个周期正弦信号的采样编码值,包 含一个周期正弦波的数字幅度信息,每个地址对应于正弦波中 : 范围的一个相位点。将相位寄存器的输出与相位控制字相加得到的数据作为一个地址对正弦查询表进行寻址,查询表把输入的地址相位信息映射成正弦波幅度信号,驱动DAC,输出模拟信号;低通滤波器平滑并滤除不需要的取样分量,以便输出频谱纯净的正弦波信号。 由于ML2035的控制字长为16比特,因此据DDS的原理我们不难得出ML2035的输出频率关系式为 (1) 相应地,ML2035的频率分辨率(亦最小频率)为 (2) 3.需求分析阶段一、 设计任务 设计制作一个波形发生器,该波形发生器能产生正弦波、方波、三角波和由用户编辑的 特定形状波形。 二、 设计要求 1. 基本要求 具有产生正弦波、方波、三角波三种周期性的波形。 用键盘输入编辑生成上述三种波形(同周期)的线性组合波形,以及由基波及其谐波( 5次以下)线性组合的波形。 具有波形存储功能。 输出波形的频率为100Hz~20KHz(非正弦波频率按10次谐波计算):重复频率可调,频 率步进间隔≤100Hz。 输出波形幅度范围0~5V(峰-峰值),可按步进(峰-峰值)调整。 具有显示输出波形的类型、重复频率(周期)和幅度的功能。 2.发挥部分 输出波形频率范围扩展至100Hz~200KHz。 用键盘或其他输入装置产生任意波形。 增加稳幅输出功能,当负载变化时,输出电压幅度变化不大于±3%(负载电压变化范围 :100Ω~∞)。 具有掉电存储功能,可存储掉电前用户编辑的波形和设置。 可产生单次或多次(1000次以下)特定波形(如产生一个半周期三角波输出)。 其它(如增加频谱分析、失真度分析、频率扩展>200KHz、扫频输出等功能)。 三、方案设计和论证: 根据题目的要求,我们一共提出了三种设计方案,分别介绍如下: 1、 方案一 采用低温漂、低失真、高线性单片压控函数发生器ICL8038,产生频率受控可变的正弦波 ,可实现数控频率调整。通过D/A和5G353进行输出信号幅度的控制。输出信号的频率、 幅度参数由4x4位键盘输入,结果输出采用6位LED显示,用户设置信息的存储由24C01完 成。系统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 2、 方案二 由2M晶振产生的信号,经8253分频后,产生100Hz的方波信号。由锁相环CD4046和8253进 行N分频,输出信号送入正弦波产生电路和三角波产生电路,其中正弦波采用查表方式产 生。计数器的输出作为地址信号,并将存储器2817的波形数据读出,送DAC0832进行D/A 转换,输出各种电压波形,并经过组合,可以得到各种波形。输出信号的幅度由0852进 行调节。系统显示界面采用16字x1行液晶,信号参数由4x4位键盘输入,用户设置信息的 存储由24C01完成。 3、 方案三 以4M石英晶振作为参考源,通过F374,F283以及LS164组成的精密相位累加器,通过高速 D/A变换器和ROM产生正弦波形,这个数字正弦波经过一个模拟滤波器后,得到最终的模 拟信号波形。通过高速D/A产生数字正弦数字波形和三角数字波形,数字正弦波通过带通 滤波器后得到一个对应的模拟正弦波信号,最后该模拟正弦波与一门限进行比较得到方 波时钟信号。通过相位累加器来实现多种波形的同相位输出,并可以连续地改变频率。 输出信号幅度由TLC7524进行数字控制。用户设置信息的存储由24C01完成。 以下为三种基本方案的具体电路实现: 方案一 单片压控函数发生器ICL8038产生频率为100Hz~20KHz的正弦波,其频率由DAC0832和5G 353进行控制。由于ICL8038自身的限制,输出频率稳定度只有10-3(RC振荡器)。而且 由于压控的非线性,频率步进的步长控制比较困难。输出信号的幅度数控由DAC0832和5 G353完成。幅度数码由单片机通过P0口输入。要求幅度数据为8位/ 100mV。用户设置信 息的存储由24C01完成。 微控制器由8051最小系统,键盘/显示接口芯片8279,16位键盘,6位LED数码显示器以及 相应译码、驱动电路及“自动扫描/手动设置”选择开关等组成。 方案二 基本信号产生:晶振频率为2M,经8253进行分频后,产生100HZ的方波信号,则分频比为 : M=fALE/100=2X104 其中FALE=2M 一般石英晶体振荡器的频率稳定性优于10-5,故输出信号的频率稳定性指标得以保证。 频率合成:CD4046和8253组成的锁相环中,fo=100N 其中8253的定时器做4046的N分频, 则占空比电路的输入脉冲信号频率也是N。 利用可编程定时器/计数器8253的三个定时器,正好可以承担上述2x104分频和锁相环中 而个分频器的任务。其中定时器0分频比设为2x104,定时器2做锁相环N分频。利用8253 做分频器,应使其工作于方式3。 波形变换采用查表方式,把正弦波一个周期的波形按时间平均划分为100个点,各点的电 压数据放在存储器2817中,通过DA0832实时查询输出。 输出信号的幅度数控由DAC0832完成,幅度数码由单片机通过P1口输入,要求幅度数据为 8位/ 100mV。当输出幅度为3V时,DAC输入数值应为240。 微控制器系统由89C51最小系统,4x4位键盘输入,字符型液晶显示器以及相应的译码、 驱动电路构成。液晶显示采用菜单显示方式,显示直观,操作方便,人机界面非常友好 . 用户设置信息的存储由24C01完成 方案三 以4M石英晶振作为参考源,通过F273,F283以及LS164组成的精密相位累加器和数字信号 处理,通过高速D/A变换器DAC0800和2817 E2ROM产生正弦波形,三角波形和任意波形。 正弦信号频率计算:在相位累加器中,每来一个时钟脉冲,它的内容就更新一次。在每 次更新时,相位增量寄存器的相位增量M就加到相位累加器中的相位累加值上。假设相位 增量寄存器的M为00...01,相位累加器的初值为00...00。这时在每个时钟周期,相位累 加器都要加上00...01。本设计累加器位宽n是24位,相位累加器就需要224个时钟周期才 能恢复初值。 相位累加器的输出作为正弦查找表、三角波查找表和用户自定义波形查找表(均为 E2PROM2817)的查找地址。查找表中的每个地址代表一个周期的波形的一个相位点,每 个相位点对应一个量化振幅值。因此,这个查找表相当于一个相位/振幅变换器,它将 相位累加器的相位信息映射成数字振幅信息,这个数字振幅值就作为D/A变换器的输入。 设计n=24, M=1, 这个相应的输出信号频率等于时钟频率除以224。如果M=2,输出 频率就增加1倍。对于一个n-bit的相位累加器来说,就有2n个可能的相位点,相位增量 寄存器中控制字M就是在每个时钟周期被加到相位累加器上的值。假设时钟频率为fc,那 么输出信号的频率就为: f0 = M*fc / 224 数字正弦波经过一个模拟滤波器后,得到最终的模拟信号波形。通过高速DAC产生数字正 弦数字波形和三角数字波形,数字正弦波通过带通滤波器后得到一个对应的模拟正弦波 信号,最后该模拟正弦波与一门限进行比较得到方波时钟信号。 输出信号的幅度数控由TLC7524数控衰减器完成,幅度数码由单片机通过总线寻址方式输 入,幅度为8位/100mV。当输出幅度为5V时,DAC输入值为400。 微控制器系统由89C52最小系统,4x4位键盘输入,字符型液晶显示器以及相应的译码、 驱动电路构成。液晶显示采用菜单显示方式,显示直观,操作方便,人机界面非常友好 。用户设置信息的存储由24C01完成 4、 方案比较 下面对三种方案的性能特点和实现的难易等作一些具体分析与比较。 1)方案一结构比较简单,但由于ICL8038自身的限制,采用了RC振荡器,故输出频率稳 定度只能达到10-3数量级。方案二采用石英晶体振荡器和数字锁相环技术,而一般石英 晶体振荡器的频率稳定性优于10-5,故输出信号的频率稳定性指标得以保证。方案三同 样采用石英晶体振荡器、精密的相位累加器,频率稳定性指标同样优于10-5。达到题目 的要求。 2)方案一由于压控振荡器F/V的线性范围有限,频率步进的步长控制比较困难,难以保 证1000倍的频率覆盖系数。方案二采用集成锁相环4046,配合8253很容易做到1000倍的 线性频率覆盖系数。方案三使用精密相位累加器和高速DAC,同样可以实现1000倍的线性 频率覆盖。 3)方案一的控制显示系统比较简单,六位LED的显示系统制作比较简单,但难以显示系 统输出信号的详细信息,使用时操作难度比较大,人机界面比较难懂。方案二和方案三 采用16字符x1行的液晶,菜单式操作方法,要求有比较高的硬件制作水平和软件编程技 术,但可以详细的显示波形,占空比,信号幅度等信息。人机界面友好,操作方便。而 且通过软件编程控制使系统输出信号的频率、波形预置变的非常简单。 4)方案一中,为获得1Hz的分辨率,必须采用高精度的DAC,不容易达到比较高的精度。 方案二中用单片机对8253可编程定时器进行控制,配合集成锁相环频率合成器4046可以 比较容易的提供1Hz分辨率。方案三采用精密相位累加器,具有相当好的频率分辨率,频 率的可控范围达 fc/2n=222/224= 5)方案一的ICL8038可以产生比较准确的波形。方案二通过实时查询输出正弦波,虽然 我们对每一个波形只采用了100个点,但在要求较高的场合,可以通过对每个波形取更多 个点的方法来提高波形精度。具有很好的升级扩展性能。方案三中E2PROM中存储了1024 个波形点,可以提供非常精确的波形。在200KHz的时候,仍然能够对每个波形提供8个点 ,通过滤波器后,同样会具有良好的波形。 6)方案一和方案二的频率变换时间主要是它的反馈环处理时间和压控振荡器的响应时间 ,通常大于1ms。而方案三的频率变换时间主要是数字处理延迟,通常为几十个ns。 7)方案一由于采用RC振荡器,不可避免具有比较大的相位噪声。方案二的相位噪声是它 的参考时钟—石英晶体振荡器—的噪声的两倍。而方案三由于数字正弦信号的相位与时 间成线形关系,整片电路输出的相位噪声比它的参考时钟源的相位噪声小。 从以上的方案比较可以看出,方案三结构比较复杂,但具有输出频率稳定性高、频率输 出线性度好、频率分辨率高、波形准确、频率变换时间小、相位噪声小、人机界面友好 ,易于控制等优点,性能优良。是本次设计的理想设计方案。而相对来说,方案一结构 很简单,制作容易,但是输出信号有频率线性度差、频率稳定度低、频率分辨率低、频 率变换时间比较长,相位噪声大以及人机界面不友好等缺点。方案二电路也比较简单, 但在频率分辨率、频率变换时间、相位噪声等方面都比第三种方案差。总之,方案一和 方案二都具有各自的比较大的弱点,难以达到理想的设计要求。故不宜采用。 经过比较,我们决定采用方案三的电路设计进行制作。 串行数字接口 ML2035的控制可以通过芯片的串行数字接口实现,数字接口部分主要由移位寄存器和数据锁存器组成。SID引脚上的16 bits 数据字在时钟SCK的上升沿时被送入16 bits的移位寄存器。需要注意的是,应该先送最低位,最后送最高位。然后在LAI的下降沿触发下,送入移位寄存器的数据被锁存进数据锁存器。为了确保数据的有效锁存,LAI的下降沿应该发生在SCI为“低”电平期间。同理,在SID数据移入移位寄存器期间,LAI应该保持“低”电平。 电源方式 ML2035具有电源“休眠”功能,这样可以有效提高电源的使用效率,这对于便携式产品是极其有利的。当希望ML2035保持“休眠”时,可以向移位寄存器输入全“0”,并向LATI加载“1”使其保持高电平。在这种情况下,ML2035的功耗可以降到 mW以下,而输出正弦信号的幅度降到0 V。需要提及的是,在电路设计中应该对ML2035的电源输入端进行电源去耦处理,在电路设计中可以采用如图1所示的电源去耦处理方案。 图1 ML2035的电源去耦处理方法简易正弦信号发生器设计 由DDS的基本原理可以知道,由于ML2035频率分辨能力有限,输出的正弦信号将有可能出现误差。对于不同的 考时钟,将产生不同程度的频率误差,表1例举了ML2035在常见的晶振下的频率控制字和频率误差情况。 表1 使用常见标准晶振时ML2035所需频率控制字和频率误差情况 本文拟采用ML2035设计一简易的频率为1000Hz的高精度无频率误差的正弦信号发生器,由于低于的晶振通常价格较高且体积较大,故这里选用的晶振。由式(1)可以得知需要的频率控制字为1280,因此需要的16 bits控制位为1111 D,这样输出正弦信号的频率误差将在理论上达到。图2便是实现该简易正弦信号发生器的电路原理图,这里74HC4060计数器的功能是振荡器和计时器,而74HC4002是高速CMOS 四与非门器件。为了实现ML2035的输出正弦信号频率为1000Hz,必须使在前8个脉冲移入8比特0,然后在接下来的后8个脉冲移入1111 1010。 图2 基于ML2035的1000Hz正弦信号发生器电路原理图三,软件篇AVR要完成的功能:1,处理通信2,计算要产生的信号所需的参数3,SPI通信,输出数据到FPGA,从FPGA取数据4,根据所取的数据计算出所测的信号的参数对于通信与算法,在这里也没什么好讲的,讲一下SPI通信吧,我没有使用AVR的SPI外设,我用普通I/O ,,,,,,,,,,,,,,,,

拓扑学论文参考文献

金融类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就是写论文的时候参考过的书籍或网站,直接关系到论文的分数和质量高低。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金融类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希望能提供帮助。

篇一 :参考文献

[1] 母宇.中国股票市场与全球主要股票市场联动性研究,[C].西南民族大学:2011.

[2] 于会鹏.中国股票市场板块及其与国外主要市场间的联动性实证研究,[C].理工大学:2009

[3] 陈志宁.中外股票市场的联动分析,[C].农业大学:2009.

[4] 汪波.股票市场波动性网络及其应用[C]华南理工,2012

[5] 徐晓萍. 金融危机下证券网络的复杂性特征研究[C]华东师范大学,2013

[6] 陈俊华.中国股票市场网络模型动态研究[C]浙江工业大学,2012

[7] 兰旺森,赵国浩. 应用复杂网络研究板块内股票的强相关性,[J].中山大学学报:2010(6).20-23

[8] 李耀华,姚洪兴.股票市场网络的稳定性研究,[M].江苏省系统工程学会第十一届学会:2012.

[9] 陈花.基于复杂网络的股票之间有向相关性研究,[C].北京邮电大学:2012.

[10] 陈辉煌,高岩,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证券市场网抗毁性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2008(6)154-156

[11] 万阳松,陈忠基. 加权股票网络模型[J].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05,1(5) :21-27

[12] 李平,汪秉宏.证券指数的网络动力学模型[J].系统工程,2006,24(3):73-77

[13] TianQiu, Bo Zheng,Guang Chen. Financial networks with static anddynamic thresholds,[J]. New Journal of Physics:2010(12).136-138

[14] Nicola Cetorelli, Stavros Peristiani. Prestigious stock exchanges: A network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s,[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2013(37).21-24

[15] Ram Babu Roy, Uttam Kumar Sarkar. Identifying influential stock indices from global stockmarkets: A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pproach,[J].Procedia Computer Science:2011(5).10-13

[16] Xiao fan Liu, Chi k. Complex Network Perspective to Volatility in Stock Markets [J].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Nonlinear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s:2010(9).12-15

[17] Simutis R, stock trading systems using fuzzy-neural networks andevolutionary programming methods[J]. Self Formation Theory And ,(97).59-63

[18] Dong-Ming Song, Michele Tumminello, Wei-Xing Zhou, Rosario N. Mantegna. Evolution of worldwide stock markets, correlation structure and correlation basedgraphs,[J]. PACS:2011(3).90-92

[19] Xiangyun Gao, Haizhong An, Weiqiong Zhong. Features of the Correlation Structure of Price Indices,[J]. PLOS ONE:2013(4).34-36

[20] MarekGa??zka.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lish Stock Market correlations,[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Financial Analysis:2011(1-5).

[21] 杨治辉,贾寒梅.股票收益率相关性的网络结构分析,[M].中国控制学会:2011.

[22] 周艳波,蔡世民,周佩玲.金融市场的无标度特征研究,[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09(8).19-22

[23] Barabasia L, Albert R, Jeong H. Mean-field theory for scale-freerandom networks[J].Physica A, 1999( 272).173-187

[24] 李辉,赵海,徐久强,李博,李鹏,王家亮. 基于k-核的大规模软件核心框架结构抽取与度量,[J].东北大学学报:2010(11).345-347

[25] 李辉,赵海.基于k-核的大规模软件宏观拓扑结构层次性研究,[J].电子学报:2010(6).134-136

[26] 李备友,刘思峰. 网络化市场结构下证券市场传闻的扩散规律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2(12).90-92

篇二:参考文献:

[1]袁申国,陈平,刘兰凤,. 汇率制度、金融加速器和经济波动[J]. 经济研究,2011,(1).

[2]黄志刚,. 货币政策与贸易不平衡的调整[J]. 经济研究,2011,(3).

[3]George J. Gilboy,钟宁桦,. 度量中国经济:购买力平价的适当应用[J]. 经济研究,2010,(1).

[4]万晓莉,霍德明,陈斌开,. 中国货币需求长期是否稳定?[J]. 经济研究,2010,(1).

[5]裘骏峰,. 投机资本流入、升值预期和最优升值路径[J]. 经济研究,2010,(2).

[6]张屹山,孔灵柱,. 基于权力范式的汇率决定研究[J]. 经济研究,2010,(3).

[7]李成,王彬,马文涛,. 资产价格、汇率波动与最优利率规则[J]. 经济研究,2010,(3).

[8]刘尧成,周继忠,徐晓萍,.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贸易差额的动态影响[J]. 经济研究,2010,(5).

[9]黄志刚,陈晓杰,. 人民币汇率波动弹性空间评估[J]. 经济研究,2010,(5).

[10]路继业,杜两省,. 货币政策可信性与汇率制度选择:基于新政治经济学的分析[J]. 经济研究,2010,(8).

[11]卞世博,贾德奎,. 后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经济运行风险管理——第四届中国立信风险管理论坛综述[J]. 经济研究,2010,(12).

[12]赵志君,陈增敬,. 大国模型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评估[J]. 经济研究,2009,(3).

[13]伍戈,. 中国的货币需求与资产替代:1994—2008[J]. 经济研究,2009,(3).

[14]王晋斌,李南,. 中国汇率传递效应的实证分析[J]. 经济研究,2009,(4).

[15]张瀛,. 汇率制度、经济开放度与中国需求政策的有效性[J]. 经济研究,2008,(3).

[16]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张平,刘霞辉,张晓晶,汪红驹,. 外部冲击与中国的通货膨胀[J]. 经济研究,2008,(5).

[17]唐翔,. “富人社区效应”还是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一个基于外生收入的实际汇率理论[J]. 经济研究,2008,(5).

[18]龚刚,高坚,何学中,. 汇率制度与货币政策——发展中国家和小国经济的思考[J]. 经济研究,2008,(6).

[19]管汉晖,. 浮动本位兑换、双重汇率与中国经济:1870—1900[J]. 经济研究,2008,(8).

[20]施建淮,傅雄广,许伟,.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价格水平的传递[J]. 经济研究,2008,(7).

篇三:参考文献:

[1] 方毅,桂鹏. 亚太地区股票市场的联动程度—基于次级贷冲击的`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10(8).27-30

[2] BarabásiA L, Albert R. Emergence of scaling in random networks[J].Science, 1999(286). 509-512

[3] Kim H I network in stock market[J].J KorPhys Soc,2002,40(6):105-108.

[4] Newman M 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plex networks[J].SIAM Review,2003(3).167-256

[5] Jukka-Pekka Onnela, Jari Saram?ki, Kimmo Kaski. A comparative study of social network models: Network evolution models and nodal attribute models[J]. Social Networks:2009(4)13-16

[6] 汪小帆,李翔,陈关荣.复杂网络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9-14.

[7] 任卓明,刘建国,邵凤,胡兆龙,郭强. 复杂网络中最小K-核节点的传播能力分析,[J].物理学报:2011(7).90-93

[8] 韩定定,复杂网络的拓扑、动力学行为及其实证研究,华东师范大学无线电物理博士论文[C],2007

[9] Simutis R, stock trading systems using fuzzy-neural networks andevolutionary programming methods[J].Self Formation Theory And (97)59-63

[10] Xiao fan Liu, Chi k. Network Perspective of World Stock Markets:synchronization and volatilit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furcation and Chaos:2012(6).62-66

[11] Ram Babu Roy, Uttam Kumar Sarkar. Capturing Early Warning Signal for Financial Crisis from the Dynamics of Stock Market Networks: Evidence from North American and Asian Stock Markets[J].Journal of Indian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Calcutta:2009(8).57-59

[12] 李耀华,姚洪兴.金融危机下股票市场网络的结构特性研究[J].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10(1).23-26

[13] Benjamin M. Tabak, Thiago R. Serra, Daniel O. Cajueiro. Topological properties of stockmarket networks:The case of Brazil[J]. Physica ,2010(389).3240-3249

[14] Chi ,JingLiu,Francis C, M. Lau. A network perspective of stock market[J].Journal ofEmpirica ,4(17).659-667

[15] 闵志锋.上海证券市场的复杂网络特性分析 [J].东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7 (7).1053-1056

[16] 黄玮强,姚爽,中国股票关联网络拓扑性质与聚类结构分析[J],管理科学:2008(3).92-95

[17] 高雅纯,魏宗文,汪秉宏.Dynamic Evolution of Financial Network and Its Relation to Economic Crises,[J].World Scientific:2013(2).142-141

[18] 陈守东,韩广哲,荆伟.主要股票市场指数与我国股票市场指数间的协整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5).35-37

[19] 文圭炫,洪正孝.太平洋地区国家的联动性,[J].商务管理研究:2003(2).111-113

[20] ,Who moves the Malaysian stock market-the Japa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2006(8)367-406

[21]Terence,Tai-Leung Chong,Ying-Chiu Wong,Isabel,Kit-Ming Yan,Internationallinkagesof the Japanese stock market,Japan and the World Economy,2007(20)773-786

[22] 周珺. 我国大陆股票市场与周边主要股票市场的联动分析[J]企业经济,2007(1).77-79

[23] Woo-Sung Jung ,SeungbyungChae, Jae-Suk Yang,Hie-Tae Mo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Korean stock marketcorrelations,[J]. Elsevier Science:2008(2).90-93

[24] Sunil Kumar, NiveditaDeo. Correlation and network analysis of global financial indices,[J]. 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2012(8).21-23

篇四:参考文献

[1] Michael Grahama,JarnoKiviahob,JussiNikkinenb, Mohammed Omranc. Global and regional co-movement of the MENA stockmarkets,[J].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2013(1). 165-167

[2] 高莹,靳莉莉.沪深300指数与世界主要股票指数的关联性分析[J].金融管理,2008(2). 3-8.

[3] Hwahsin Cheng, John L. Glascock. Stock Market Linkages Before and After the AsianFinancial Crisis: Evidence from Three Greater ChinaEconomic Area Stock Markets and the US,[J]. Pacific Basin Financial Markets and Policies:2006(2).125-127

[4] market linkages and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J].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anto Tomas:2009(8).278-280

[5] Ugur Ergun. How does Turkish stock market respond to the externalshocks Pre- and post- crises analyses,[J]. African Journal of Business Management:2012(2).34-37

[6] 赵勇.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美欧股票市场联动性研究[C]上海社会科学院,2012(5).76-79

[7] 洪天国. 欧洲股票市场与中国股票市场之间的波动溢出效应研究[C]江西财经大学,2013(1).29-34

[8] 金融市场稳定性的判别与度量[C]山西大学,2012(2).192-196

[9] 陈守东,陈雷,刘艳武.中国沪深股票市场收益率及波动性相关分析,[J].金融研究:2003(7).230-235

[10] 刘存绪.论中国股票市场的国际化,[J].资本市场:2000(4).30-32

物联网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推荐

大学生活在不经意间即将结束,毕业论文是每个大学生都必须通过的,毕业论文是一种、有准备的检验大学学习成果的形式,优秀的毕业论文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物联网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瞿中,熊安萍,蒋溢.计算机科学导论(第3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

[2]Peter Norton著;杨继萍,钱伟等译.计算机导论(第6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

[3]郭卫斌,杨建国. 计算机导论.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

[4]吴功宜,吴英.物联网工程导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年7月

[5]刘云浩. 物联网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1年3月

[6]张雯婷.物联网导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年4月

[7]董荣胜. 计算机科学导论-思想与方法.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年8月

[8]陈国良.计算思维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年10月

[9] 彭力.基于案例的物联网导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2年10月

[10]王志良,王粉花.物联网工程概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年4月

[11]石志国,王志良,丁大伟.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年8月

[12]詹青龙,刘建卿.物联网工程导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年1月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知识体系与课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专业能力构成与培养》(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3月)

《高等学校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试行)》(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7月)

《高等学校物联网工程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7月)

[1].吕淑玲与侍红军,主从多智能体网络快速随机一致性.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2014(01):第65-70页.

[2].彭换新与戚国庆,离散高阶分布式一致性算法.计算机应用研宄,2013(09):第2700-2703 页.

[3].赵海与刘倩,一种面向多智能体群集的避障算法.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3):第347-350页.

[4].范国梁与王云宽,基于几何方法的多智能体群体刚性运动的路径规划.机器人,2005(04):第362-366页.

[5].朱旭,不同延迟下离散多智能体系统的一致性.电子与信息学报,2012(06):第1516-1520 页.

[6].杨洪勇,具有领航者的时延多智能体系统的一致性.电子学报,2011(04):第872-876 页.

[7].孟红云与刘三阳,求解多目标优化问题的多智能体遗传算法.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1):第13-16页.

[8].闫超与朱伟,具有动态拓扑和不同时延的二阶多智能体系统的一致性分析.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11(04):第478-482页.

[9].Zhao, ., et al., Distributed output feedback consensus of discrete-timemulti-agent systems. NEUROCOMPUTING, 2014. 138: 86-91.

[10].Hu, . and G. Feng, Distributed tracking control of leader-follower multi-agent systems under noisy measurement. AUTOMATICA, 2010. 46(8): 1382-1387.

[11].Yan, al.,Decentralized event-triggered consensus control for second-ordermulti-agent systems. NEUROCOMPUTING, 2014. 133: 18-24.

[1]郭愈强,樊玮.数据挖掘技术在民航CRM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2005(31):169-171.

[2]刘彬,白万民.浅析数据挖掘技术在CRM中的应用[J].电子世界,2014,01(17):16-17.

[3]杨虎猛,朱汝岳.金融业分型CRM系统探索与应用[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3,07(30):259-261.

[4]徐国庆,段春梅.数据挖掘技术在CRM中的应用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2,02(12):38-40.

[5]王一鸿.体检中心CRM构建及数据挖掘的应用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

[6]潘光强.基于数据挖掘的CRM设计与应用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1.

[1]王顺.PHP网站开发实践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黄缙华.MySQL入门很简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3][CP/OL]..

[4]钟伟财.精通与MySQL架构Wed数据库实务[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5]赵鹤芹.设计动态网站的`最佳方案:Apache+PHP+MySQL[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7(28).

[6]贾素来.常见动态网页技术比较[J].大众科技,2008(9).

[7]张晋芳.PHP在网站后台建设中的优势[J].电脑开发与应用,2012(12).

[8]徐旭阳.浅谈SQLServer2008+JSP网站开发[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20).

[1]安德森ASP NET高级编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秦鑫,朱绍文NET框架数据访问结构[J]计算机系统应用[M]2002,12

[4]张辉鹏基于NET的电子商务系统的研究和设计[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06

[5]廖新彦ASP NET交互式Web数据库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

[6]Jeffrey Richter Applied Microsoft NET Framework Programming[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8]蒋秀英SQL Server 2000数据库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9]龚小勇关系数据库与SQL Server 2000[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10]萨师煊,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1]李中华基于NET的模式实现与应用[D]四川:四川大学,2006

[12]任开银,黄东在NET上架构公司级应用程序[J]微型机与应用2003,1

[13]叶春阳基于Web服务的流程协作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

[14]李琳NET开发平台核心服务的研究与应用[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03

[15]张莉,王强,赵文防,董莉,SQL server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06

[26]王国荣,ASP net网页制作教程[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17]吴晨,ASP NET数据库项目案例导航[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8]郝文华,ASP NET与网络数据库开发培训教程[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19]李律松,VisualC#数据库高级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06

[20]申朝阳,宋颜浩,ASP NET与相关数据库技术[M],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1

拓扑学:研究空间、维度与变换等概念的学科

拓扑学,是近代发展起来的一个研究连续性现象的数学分支。中文名称起源于希腊语Τοπολογία的音译。Topology原意为地貌,于19世纪中期由科学家引入,当时主要研究的是出于数学分析的需要而产生的一些几何问题。发展至今,拓扑学主要研究拓扑空间在拓扑变换下的不变性质和不变量。分支学科点集拓扑学又称为一般拓扑学 组合拓扑学 代数拓扑学 微分拓扑学 几何拓扑学 拓扑学 拓扑学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基础的分支。起初它是几何学的一支,研究几何图形在连续变形下保持不变的性质(所谓连续变形,形象地说就是允许伸缩和扭曲等变形,但不许割断和粘合);现在已发展成为研究连续性现象的数学分支。由于连续性在数学中的表现方式与研究方法的多样性,拓扑学又分成研究对象与方法各异的若干分支。在拓扑学的孕育阶段,19世纪末,就拓扑已出现点集拓扑学与组合拓扑学两个方向。现在,前者演化为一般拓扑学,后者则成为代数拓扑学。后来,又相继出现了微分拓朴学、几何拓扑学等分支。 在数学上,关于哥尼斯堡七桥问题、多面体的欧拉定理、四色问题等都是拓扑学发展史的重要问题。 哥尼斯堡(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是东普鲁士的首都,普莱格尔河横贯其中。十八世纪在这条河上建有七座桥,将河中间的两个岛和河岸联结起来。人们闲暇时经常在这上边散步,一天有人提出:能不能每座桥都只走一遍,最后又回到原来的位置。这个问题看起来很简单有很有趣的问题吸引了大家,很多人在尝试各种各样的走法,但谁也没有做到。看来要得到一个明确、理想的答案还不那么容易。 1736年,有人带着这个问题找到了当时的大数学家欧拉,欧拉经过一番思考,很快就用一种独特的方法给出了解答。欧拉把这个问题首先简化,他把两座小岛和河的两岸分别看作四个点,而把七座桥看作这四个点之间的连线。那么这个问题就简化成,能不能用一笔就把这个图形画出来。经过进一步的分析,欧拉得出结论——不可能每座桥都走一遍,最后回到原来的位置。并且给出了所有能够一笔画出来的图形所应具有的条件。这是拓扑学的“先声”。 在拓扑学的发展历史中,还有一个著名而且重要的关于多面体的定理也和欧拉有关。这个定理内容是:如果一个凸多面体的顶点数是v、棱数是e、面数是f,那么它们总有这样的关系:f+v-e=2。 根据多面体的欧拉定理,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有趣的事实:只存在五种正多面体。它们是正四面体、正六面体、正八面体、正十二面体、正二十面体。 著名的“四色问题”也是与拓扑学发展有关的问题。四色问题又称四色猜想,是世界近代三大数学难题之一。 四色猜想的提出来自英国。1852年,毕业于伦敦大学的弗南西斯.格思里来到一家科研单位搞地图着色工作时,发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看来,每幅地图都可以用四种颜色着色,使得有共同边界的国家都被着上不同的颜色。” 1872年,英国当时最著名的数学家凯利正式向伦敦数学学会提出了这个问题,于是四色猜想成了世界数学界关注的问题。世界上许多一流的数学家都纷纷参加了四色猜想的大会战。1878~1880年两年间,著名律师兼数学家肯普和泰勒两人分别提交了证明四色猜想的论文,宣布证明了四色定理。但后来数学家赫伍德以自己的精确计算指出肯普的证明是错误的。不久,泰勒的证明也被人们否定了。于是,人们开始认识到,这个貌似容易的题目,其实是一个可与费马猜想相媲美的难题。 进入20世纪以来,科学家们对四色猜想的证明基本上是按照肯普的想法在进行。电子计算机问世以后,由于演算速度迅速提高,加之人机对话的出现,大大加快了对四色猜想证明的进程。1976年,美国数学家阿佩尔与哈肯在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两台不同的电子计算机上,用了1200个小时,作了100亿判断,终于完成了四色定理的证明。不过不少数学家并不满足于计算机取得的成就,他们认为应该有一种简捷明快的书面证明方法。 上面的几个例子所讲的都是一些和几何图形有关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又与传统的几何学不同,而是一些新的几何概念。这些就是“拓扑学”的先声。什么是拓扑学? 拓扑学的英文名是Topology,直译是地志学,也就是和研究地形、地貌相类似的有关学科。我国早期曾经翻译成“形势几何学”、“连续几何学”、“一对一的连续变换群下的几何学”,但是,这几种译名都不大好理解,1956年统一的《数学名词》把它确定为拓扑学,这是按音译过来的。 拓扑学是几何学的一个分支,但是这种几何学又和通常的平面几何、立体几何不同。通常的平面几何或立体几何研究的对象是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它们的度量性质。拓扑学对于研究对象的长短、大小、面积、体积等度量性质和数量关系都无关。 举例来说,在通常的平面几何里,把平面上的一个图形搬到另一个图形上,如果完全重合,那么这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但是,在拓扑学里所研究的图形,在运动中无论它的大小或者形状都发生变化。在拓扑学里没有不能弯曲的元素,每一个图形的大小、形状都可以改变。例如,前面讲的欧拉在解决哥尼斯堡七桥问题的时候,他画的图形就不考虑它的大小、形状,仅考虑点和线的个数。这些就是拓扑学思考问题的出发点。 拓扑性质有那些呢?首先我们介绍拓扑等价,这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一个拓扑性质。 在拓扑学里不讨论两个图形全等的概念,但是讨论拓扑等价的概念。比如,尽管圆和方形、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不同,在拓扑变换下,它们都是等价图形。左图的三样东西就是拓扑等价的,换句话讲,就是从拓扑学的角度看,它们是完全一样的。 在一个球面上任选一些点用不相交的线把它们连接起来,这样球面就被这些线分成许多块。在拓扑变换下,点、线、块的数目仍和原来的数目一样,这就是拓扑等价。一般地说,对于任意形状的闭曲面,只要不把曲面撕裂或割破,他的变换就是拓扑变幻,就存在拓扑等价。 应该指出,环面不具有这个性质。比如像左图那样,把环面切开,它不至于分成许多块,只是变成一个弯曲的圆桶形,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就说球面不能拓扑的变成环面。所以球面和环面在拓扑学中是不同的曲面。 直线上的点和线的结合关系、顺序关系,在拓扑变换下不变,这是拓扑性质。在拓扑学中曲线和曲面的闭合性质也是拓扑性质。 我们通常讲的平面、曲面通常有两个面,就像一张纸有两个面一样。但德国数学家莫比乌斯(1790~1868)在1858年发现了莫比乌斯曲面。这种曲面就不能用不同的颜色来涂满两个侧面。 拓扑变换的不变性、不变量还有很多,这里不在介绍。 拓扑学建立后,由于其它数学学科的发展需要,它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黎曼创立黎曼几何以后,他把拓扑学概念作为分析函数论的基础,更加促进了拓扑学的进展。 二十世纪以来,集合论被引进了拓扑学,为拓扑学开拓了新的面貌。拓扑学的研究就变成了关于任意点集的对应的概念。拓扑学中一些需要精确化描述的问题都可以应用集合来论述。拓扑学的另一渊源是分析学的严密化。实数的严格定义推动了G.康托尔从1873年起系统地展开了欧氏空间中的点集的研究,得出许多拓扑概念。如:聚点、开集、连通性等。在点集论的思想影响下,分析学中出现了泛函数(即函数的函数)的概念。把函数集看成一种几何对象并讨论其中的极限,这终于导致了抽象空间的观念。拓扑问题的一些初等例子: 柯尼斯堡七桥问题(一笔划问题)。一个散步者怎样才能走遍七座桥而每座桥只经过一次?这个18世纪的智力游戏,被L.欧拉简化为用细线画出的网络能否一笔划出的问题,然后他证明了这是根本办不到的。一个网络能否被一笔画出,与线条的长短曲直无关,只决定于其中的点与线的连接方式。设想一个网络是用柔软而有弹性的材料制作的,在它被弯曲、拉伸后,能否一笔画出的性质是不会改变的。 欧拉的多面体公式与曲面的分类。欧拉发现,不论什么形状的凸多面体,其顶点数 、棱数 、面数 之间总有 这个关系。由此可证明正多面体只有五种。如果多面体不是凸的而呈框形(图33),则不管框的形状如何,总有 。这说明,凸形与框形之间有比长短曲直更本质的差别,通俗地说,框形里有个洞。 在连续变形下,凸体的表面可以变成球面,框的表面可以变成环面(轮胎面)。这两者都不能通过连续变形互变(图34)。在连续变形下封门曲面有多少种不同类型?怎样鉴别他们?这曾是19世纪后半叶拓扑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纽结问题。空间中一条自身不相交的封闭曲线,会发生打结现象。要问一个结能否解开(即能否变形成平放的圆圈),或者问两个结能否互变(如图35中两个三叶结能否互变)。同时给出严格证明,那远不是件容易的事了。 布线问题(嵌入问题)。一个复杂的网络能否布在平面上而又不自相交叉?做印制电路时自然会碰到这个问题。图36左面的图,把一条对角线移到方形外面就可以布在平面上。但图37中两个图却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布在平面上。1930年K•库拉托夫斯基证明,一个网络是否能嵌入平面,就看其中是否不含有这两个图之一。 以上这些例子说明,几何图形还有一些不能用传统的几何方法来研究的性质。这些性质与长度、角度无关,它们所表现的是图形整体结构方面的特征。这种性质就是图形的所谓拓扑性质。拓扑学的由来 几何拓扑学是十九世纪形成的一门数学分支,它属于几何学的范畴。有关拓扑学的一些内容早在十八世纪就出现了。那时候发现一些孤立的问题,后来在拓扑学的形成中占着重要的地位。 在数学上,关于哥尼斯堡七桥问题、多面体的欧拉定理、四色问题等都是拓扑学发展史的重要问题。 哥尼斯堡(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是东普鲁士的首都,普莱格尔河横贯其中。十八世纪在这条河上建有七座桥,将河中间的两个岛和河岸联结起来。人们闲暇时经常在这上边散步,一天有人提出:能不能每座桥都只走一遍,最后又回到原来的位置。这个问题看起来很简单有很有趣的问题吸引了大家,很多人在尝试各种各样的走法,但谁也没有做到。看来要得到一个明确、理想的答案还不那么容易。 1736年,有人带着这个问题找到了当时的大数学家欧拉,欧拉经过一番思考,很快就用一种独特的方法给出了解答。欧拉把这个问题首先简化,他把两座小岛和河的两岸分别看作四个点,而把七座桥看作这四个点之间的连线。那么这个问题就简化成,能不能用一笔就把这个图形画出来。经过进一步的分析,欧拉得出结论——不可能每座桥都走一遍,最后回到原来的位置。并且给出了所有能够一笔画出来的图形所应具有的条件。这是拓扑学的“先声”。 在拓扑学的发展历史中,还有一个著名而且重要的关于多面体的定理也和欧拉有关。这个定理内容是:如果一个凸多面体的顶点数是v、棱数是e、面数是f,那么它们总有这样的关系:f+v-e=2。 根据多面体的欧拉定理,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有趣的事实:只存在五种正多面体。它们是正四面体、正六面体、正八面体、正十二面体、正二十面体。 著名的“四色问题”也是与拓扑学发展有关的问题。四色问题又称四色猜想,是世界近代三大数学难题之一。 直线上的点和线的结合关系、顺序关系,在拓扑变换下不变,这是拓扑性质。在拓扑学中曲线和曲面的闭合性质也是拓扑性质。 我们通常讲的平面、曲面通常有两个面,就像一张纸有两个面一样。但德国数学家莫比乌斯(1790~1868)在1858年发现了莫比乌斯曲面。这种曲面就不能用不同的颜色来涂满两个侧面。 拓扑变换的不变性、不变量还有很多,这里不在介绍。 拓扑学建立后,由于其它数学学科的发展需要,它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黎曼创立黎曼几何以后,他把拓扑学概念作为分析函数论的基础,更加促进了拓扑学的进展。 二十世纪以来,集合论被引进了拓扑学,为拓扑学开拓了新的面貌。拓扑学的研究就变成了关于任意点集的对应的概念。拓扑学中一些需要精确化描述的问题都可以应用集合来论述。 因为大量自然现象具有连续性,所以拓扑学具有广泛联系各种实际事物的可能性。通过拓扑学的研究,可以阐明空间的集合结构,从而掌握空间之间的函数关系。本世纪三十年代以后,数学家对拓扑学的研究更加深入,提出了许多全新的概念。比如,一致性结构概念、抽象距概念和近似空间概念等等。有一门数学分支叫做微分几何,是用微分工具来研究取线、曲面等在一点附近的弯曲情况,而拓扑学是研究曲面的全局联系的情况,因此,这两门学科应该存在某种本质的联系。1945年,美籍中国数学家陈省身建立了代数拓扑和微分几何的联系,并推进了整体几何学的发展。 拓扑学发展到今天,在理论上已经十分明显分成了两个分支。一个分支是偏重于用分析的方法来研究的,叫做点集拓扑学,或者叫做分析拓扑学。另一个分支是偏重于用代数方法来研究的,叫做代数拓扑。现在,这两个分支又有统一的趋势。 拓扑学在泛函分析、李群论、微分几何、微分方程额其他许多数学分支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参考资料: 其它数学分支学科 算术、初等代数、高等代数、数论、欧式几何、非欧几何、解析几何、微分几何、代数几何学、射影几何学、拓扑学、分形几何、微积分学、实变函数论、概率和数理统计、复变函数论、泛函分析、偏微分方程、常微分方程、数理逻辑、模糊数学、运筹学、计算数学、突变理论、数学物理学 数学中一个重要的、基础的分支。起初它是几何学的一支, 1955.)研究几何图形在连续变形下保持不变的性质(所谓连续变形,形象地说就是允许伸缩和扭曲等变形,但不许割断和粘合);现在已发展成为研究连续性现象的数学分支。由于连续性在数学中的表现方式与研究方法的多样性,拓扑学又分成研究对象与方法各异的若干分支。在拓扑学的孕育阶段,北京,19世纪末,就已出现点集拓扑学与组合拓扑学两个方向。现在前者已演化成一般拓扑学, 1952. .凯莱著,后者则成为代数拓扑学。后来, Princeton Univ. Press,又相继出现了微分拓扑学、几何拓扑学等分支。Foundations of Algebraic Topology,拓扑学主要是由于分析学和几何学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 1979.) and ,它自30年代以来的大发展, London,尤其是它的成果与方法对于数学的各个领域的不断渗透,是20世纪理论数学发展中的一个明显特征。 拓扑问题的一些初等例子 近些年来,有关流形的研究中,几何的课题、几何的方法取得不少进展。突出的领域如流形的上述三大范畴之间的关系以及三维、四维流形的分类。80年代初的重大成果有:证明了四维庞加莱猜想,发现四维欧氏空间竟还有不同寻常的微分结构。这种种研究,通常泛称几何拓扑学,以强调其几何色彩,而环面上却可以造出没有奇点的向量场。区别于代数味很重的同伦论。 拓扑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连续性与离散性这对矛盾在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中普遍存在着,数学也可以粗略地分为连续性的与离散性的两大门类。拓扑学对于连续性数学自然是带有根本意义的,对于离散性数学也起着巨大的推进作用。例如,拓扑学的基本内容已经成为现代数学工作者的常识。拓扑学的重要性,体现在它与其他数学分支、其他学科的相互作用。 拓扑学与各数学领域、各科学领域之间的边缘性研究方兴未艾。 参考书目 江泽涵著:《拓扑学引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上海,1978。 著,孙以丰译:《基础拓扑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上有七座桥(见图论)。1983。(,basic Topology,是20世纪理论数学发展中的一个明显特征。McGraw-Hill, London, 1979.) and ,Foundations of Algebraic Topology,又相继出现了微分拓扑学、几何拓扑学等分支。 Princeton Univ. Press, Princeton,后者则成为代数拓扑学。 1952. .凯莱著,现在前者已演化成一般拓扑学,吴从炘、吴让泉译:《一般拓扑学》,科学出版社,北京,1982。拓扑学又分成研究对象与方法各异的若干分支。(,General Topology,Van Nostrand, New York, 1955.)

关于拓扑空间的博士毕业论文

基于单片机AVR与FPGA的正弦信号发生器设计摘要:在电子和通信产品中往往需要高精度的正弦信号,而传统的正弦信号发生器往往在低频输出时的频率的稳定度和精度等指标都不高。文中介绍了Micro Linear公司的一款单片正弦信号发生芯片ML2035,它可以在几乎不需要其它外围器件的条件下,产生从直流到25kHz的正弦信号,并利用此芯片完成了简易正弦信号发生器电路的设计。 关键词:信号发生器,信号源,正弦信号,ML2035, DDS 目录1. 绪论2. 技术概述3. 需求分析阶段 功能模块图 数据流图 E-R图 业务流程图4. 设计阶段(程序流程图)5. 详细设计阶段(运行的截图)6. 安装调试阶段7. 设计体会1.绪论信号发生器的概念信号发生器(signal generator)产生所需参数的电测试信号仪器。按其信号波形分为四大 类:①正弦信号发生器。主要用于测量电路和系统的频率特性、非线性失真、增益及灵敏度等。按其不同性能和用途还可细分为低频(20赫至10兆赫)信号发生器、高频(100千赫至300兆赫)信号发生器、微波信号发生器、扫频和程控信号发生器、频率合成式信号发生器等。②函数(波形)信号发生器。能产生某些特定的周期性时间函数波形(正弦波、方波、三角波、锯齿波和脉冲波等)信号,频率范围可从几个微赫到几十兆赫。除供通信、仪表和自动控制系统测试用外,还广泛用于其他非电测量领域。③脉冲信号发生器。能产生宽度、幅度和重复频率可调的矩形脉冲的发生器,可用以测试线性系统的瞬态响应,或用作模拟信号来测试雷达、多路通信和其他脉冲数字系统的性能。④随机信号发生器。通常又分为噪声信号发生器和伪随机信号发生器两类。噪声信号发生器主要用途为:在待测系统中引入一个随机信号,以模拟实际工作条件中的噪声而测定系统性能;外加一个已知噪声信号与系统内部噪声比较以测定噪声系数;用随机信号代替正弦或脉冲信号,以测定系统动态特性等。当用噪声信号进行相关函数测量时,若平均测量时间不够长,会出现统计性误差,可用伪随机信号来解决。正弦信号发生器作为电子技术领域中最基本的电子仪器,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测控、通信系统、电子对抗、电子测量、科研等各个领域中[1~2]。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其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要求频率稳定性高、转换速度快,具有调幅、调频、调相等功能,另外还经常需要两路正弦信号不仅具有相同的频率,同时要有确定的相位差。要实现两路信号具有确定的相位差,通常有两种实现方法:—‘种是采用移相器实现,如阻容移相网络、电感移相器、感应分压器移相器等。这种方法有许多不足之处,如移相精度受元件特性的影响大、移相精度差、移相操作不方便、移相角受负载和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而漂移等;另一种是采用数字移相技术,这是目前移相技术的潮流[3]。数字移相技术的核心是先将模拟信号或移相角数字化,移相后再还原成模拟信号。本文采用直接数字频率合成技术设计了双通道正弦信号发生器,可以输出两路频率相同、相位差可调的正弦信号。两通道还可以独立使用,分别进行调频、调幅及调相。该信号发生器具有频率稳定度高及调频、调相迅速的优点。 正弦信号源是一种广泛应用的信号源,对它的要求也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高。传统的正弦信号发生器往往在低频输出时的频率的稳定度和精度等指标都不高 。我们知道为了获得高频率稳定度的信号源,往往采用锁相环实现,但这种方法电路复杂、体积庞大。近年来,DDS技术由于具有容易产生频率快速转换、分辨率高、相位可控的信号,这在电子测量、雷达系统、调频通信、电子对抗等领域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 。然而,如果选用通常的Analog公司的系列DDS芯片研制低频正弦信号发生器,往往需要外部微处理器,因此电路较复杂,并且频率稳定度不佳。为此,本文将讨论基于ML2035设计简易的正弦信号发生器,它具有外围元器件少,电路实现简单,可以不需要外部微处理器的特点。2.技术概述1 直接数字频率合成器的基本原理频率合成是指对一个标准信号频率经过一系列算术运算,产生具有相同精度和稳定度的大量离散频率的技术。频率合成有多种实现方法,其中直接数字频率合成技术与传统频率合成技术相比具有难以比拟的优点,如频率切换速度快、分辨率高、频率和相位易于控制等[4~5]因此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成为当今现代电子系统及设备中频率源设计的首选。直接数字频率合成器由参考时钟、相位累加器、正弦查询表和D/A转换器组成,如图1所示。 直接数字频率合成技术是根据相位间隔对正弦信号进行取样、量化、编码,然后储存在EPROM中构成一个正弦查询表。频率合成时,相位累加器在参考时钟的作用下对时钟脉冲进行计数,同时将累加器输出的累加相位与频率控制字K预置的相位增量相加,以相加后的吉果形成正弦查询表的地址;取出表中与该相位对应的单元中的幅度量化正弦函数值,经D/A转换器输出模拟信号,再经低通滤波器平滑得到符合要求的模拟信号。相位累加器的最大计数长度与正弦查询表中所存储的相位分隔点数相同,由于相位累加器的相位增量不同,将导致一周期内的取样点数不同,在取样频率(由参考时钟频率决定)不变的情况下,输出信号的频率也相应变化。如果设定累加器的初始相位,则可以对输出信号进行相位控制。 由采样原理可知,如果使用两个相同的频率合成器,并使其参考时钟相同,同时设定相同的频率控制字、不同的初始相位,那么在原理上就具备了实现输出两路具有一定相位差的同频信号的可能性。AD9852是ADI公司生产的高集成度的频率、相位、幅度可调的直接数字频率合成器,内部集成了高性能D/A转换器、高速比较器、程序寄存器、参考时钟倍频器及可实现各种运算的高性能的数字控制单元,并且可以实现全数字编程控制。AD9852的输出信号频率控制字为48位,使输出频率调节分辨率达到1μHz,输出信号的频率范围可从直流到150MHz,相位调节控制字为14位,相调节分辨率为0.022°,幅值调节控制字为12位。ML2035是Micro Linear公司的一款单片正弦信号发生芯片,它可以在几乎不需要其它外围器件的条件下,产生直流到25kHz的正弦信号,并且它的输出正弦信号频率可以由16比特的串行比特字控制 。因此,ML2035可以广泛地应用于需要价格低、精度高的正弦信号发生器的无线通信或调制解调等领域。ML2035的主要特点如下: 输出正弦信号频率为直流到25kHz; 具有低增益误差和低谐波畸变性能; 具有3线SPI兼容性串行微处理器接口,并具有数据锁存功能; 具有不需要外围器件的全集成解决方案功能;频率分辨率可达 (当输入时钟频率为 时); 自带 的内部晶振; 具有同步和异步的数据加载功能。 正弦信号的产生 ML2035的基本原理和DDS一样,它内部主要由正弦信号产生、晶振和串行数字接口等部分组成。但是,ML2035的外围电路及其简单,它仅有8个引脚。ML2035的可编程频率发生器的基本原理和直接频率合成器(DDS)的基本原理完全一样。我们知道,DDS芯片一般由频率控制字、相位累加器、正弦查询表、D/ A 转换器和低通滤波器组成。DDS芯片的核心部件是相位累加器,它由N 位加法器与N 位相位寄存器构成,它类似一个简单的计数器。每来一个时钟脉冲,相位寄存器的输出就增加一个步 的相位增量值,加法器将频率控制数据与累加寄存器输出的累加相位数据相加,把相加结果送至累加寄存器的数据输入端。相位累加器进入线性相位累加,累加至满量程时产生一次计数溢出,这个溢出频率即为DDS的输出频率。正弦查询表是一个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存储的是以相位为地址的一个周期正弦信号的采样编码值,包 含一个周期正弦波的数字幅度信息,每个地址对应于正弦波中 : 范围的一个相位点。将相位寄存器的输出与相位控制字相加得到的数据作为一个地址对正弦查询表进行寻址,查询表把输入的地址相位信息映射成正弦波幅度信号,驱动DAC,输出模拟信号;低通滤波器平滑并滤除不需要的取样分量,以便输出频谱纯净的正弦波信号。 由于ML2035的控制字长为16比特,因此据DDS的原理我们不难得出ML2035的输出频率关系式为 (1) 相应地,ML2035的频率分辨率(亦最小频率)为 (2) 3.需求分析阶段一、 设计任务 设计制作一个波形发生器,该波形发生器能产生正弦波、方波、三角波和由用户编辑的 特定形状波形。 二、 设计要求 1. 基本要求 具有产生正弦波、方波、三角波三种周期性的波形。 用键盘输入编辑生成上述三种波形(同周期)的线性组合波形,以及由基波及其谐波( 5次以下)线性组合的波形。 具有波形存储功能。 输出波形的频率为100Hz~20KHz(非正弦波频率按10次谐波计算):重复频率可调,频 率步进间隔≤100Hz。 输出波形幅度范围0~5V(峰-峰值),可按步进(峰-峰值)调整。 具有显示输出波形的类型、重复频率(周期)和幅度的功能。 2.发挥部分 输出波形频率范围扩展至100Hz~200KHz。 用键盘或其他输入装置产生任意波形。 增加稳幅输出功能,当负载变化时,输出电压幅度变化不大于±3%(负载电压变化范围 :100Ω~∞)。 具有掉电存储功能,可存储掉电前用户编辑的波形和设置。 可产生单次或多次(1000次以下)特定波形(如产生一个半周期三角波输出)。 其它(如增加频谱分析、失真度分析、频率扩展>200KHz、扫频输出等功能)。 三、方案设计和论证: 根据题目的要求,我们一共提出了三种设计方案,分别介绍如下: 1、 方案一 采用低温漂、低失真、高线性单片压控函数发生器ICL8038,产生频率受控可变的正弦波 ,可实现数控频率调整。通过D/A和5G353进行输出信号幅度的控制。输出信号的频率、 幅度参数由4x4位键盘输入,结果输出采用6位LED显示,用户设置信息的存储由24C01完 成。系统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 2、 方案二 由2M晶振产生的信号,经8253分频后,产生100Hz的方波信号。由锁相环CD4046和8253进 行N分频,输出信号送入正弦波产生电路和三角波产生电路,其中正弦波采用查表方式产 生。计数器的输出作为地址信号,并将存储器2817的波形数据读出,送DAC0832进行D/A 转换,输出各种电压波形,并经过组合,可以得到各种波形。输出信号的幅度由0852进 行调节。系统显示界面采用16字x1行液晶,信号参数由4x4位键盘输入,用户设置信息的 存储由24C01完成。 3、 方案三 以4M石英晶振作为参考源,通过F374,F283以及LS164组成的精密相位累加器,通过高速 D/A变换器和ROM产生正弦波形,这个数字正弦波经过一个模拟滤波器后,得到最终的模 拟信号波形。通过高速D/A产生数字正弦数字波形和三角数字波形,数字正弦波通过带通 滤波器后得到一个对应的模拟正弦波信号,最后该模拟正弦波与一门限进行比较得到方 波时钟信号。通过相位累加器来实现多种波形的同相位输出,并可以连续地改变频率。 输出信号幅度由TLC7524进行数字控制。用户设置信息的存储由24C01完成。 以下为三种基本方案的具体电路实现: 方案一 单片压控函数发生器ICL8038产生频率为100Hz~20KHz的正弦波,其频率由DAC0832和5G 353进行控制。由于ICL8038自身的限制,输出频率稳定度只有10-3(RC振荡器)。而且 由于压控的非线性,频率步进的步长控制比较困难。输出信号的幅度数控由DAC0832和5 G353完成。幅度数码由单片机通过P0口输入。要求幅度数据为8位/ 100mV。用户设置信 息的存储由24C01完成。 微控制器由8051最小系统,键盘/显示接口芯片8279,16位键盘,6位LED数码显示器以及 相应译码、驱动电路及“自动扫描/手动设置”选择开关等组成。 方案二 基本信号产生:晶振频率为2M,经8253进行分频后,产生100HZ的方波信号,则分频比为 : M=fALE/100=2X104 其中FALE=2M 一般石英晶体振荡器的频率稳定性优于10-5,故输出信号的频率稳定性指标得以保证。 频率合成:CD4046和8253组成的锁相环中,fo=100N 其中8253的定时器做4046的N分频, 则占空比电路的输入脉冲信号频率也是N。 利用可编程定时器/计数器8253的三个定时器,正好可以承担上述2x104分频和锁相环中 而个分频器的任务。其中定时器0分频比设为2x104,定时器2做锁相环N分频。利用8253 做分频器,应使其工作于方式3。 波形变换采用查表方式,把正弦波一个周期的波形按时间平均划分为100个点,各点的电 压数据放在存储器2817中,通过DA0832实时查询输出。 输出信号的幅度数控由DAC0832完成,幅度数码由单片机通过P1口输入,要求幅度数据为 8位/ 100mV。当输出幅度为3V时,DAC输入数值应为240。 微控制器系统由89C51最小系统,4x4位键盘输入,字符型液晶显示器以及相应的译码、 驱动电路构成。液晶显示采用菜单显示方式,显示直观,操作方便,人机界面非常友好 . 用户设置信息的存储由24C01完成 方案三 以4M石英晶振作为参考源,通过F273,F283以及LS164组成的精密相位累加器和数字信号 处理,通过高速D/A变换器DAC0800和2817 E2ROM产生正弦波形,三角波形和任意波形。 正弦信号频率计算:在相位累加器中,每来一个时钟脉冲,它的内容就更新一次。在每 次更新时,相位增量寄存器的相位增量M就加到相位累加器中的相位累加值上。假设相位 增量寄存器的M为00...01,相位累加器的初值为00...00。这时在每个时钟周期,相位累 加器都要加上00...01。本设计累加器位宽n是24位,相位累加器就需要224个时钟周期才 能恢复初值。 相位累加器的输出作为正弦查找表、三角波查找表和用户自定义波形查找表(均为 E2PROM2817)的查找地址。查找表中的每个地址代表一个周期的波形的一个相位点,每 个相位点对应一个量化振幅值。因此,这个查找表相当于一个相位/振幅变换器,它将 相位累加器的相位信息映射成数字振幅信息,这个数字振幅值就作为D/A变换器的输入。 设计n=24, M=1, 这个相应的输出信号频率等于时钟频率除以224。如果M=2,输出 频率就增加1倍。对于一个n-bit的相位累加器来说,就有2n个可能的相位点,相位增量 寄存器中控制字M就是在每个时钟周期被加到相位累加器上的值。假设时钟频率为fc,那 么输出信号的频率就为: f0 = M*fc / 224 数字正弦波经过一个模拟滤波器后,得到最终的模拟信号波形。通过高速DAC产生数字正 弦数字波形和三角数字波形,数字正弦波通过带通滤波器后得到一个对应的模拟正弦波 信号,最后该模拟正弦波与一门限进行比较得到方波时钟信号。 输出信号的幅度数控由TLC7524数控衰减器完成,幅度数码由单片机通过总线寻址方式输 入,幅度为8位/100mV。当输出幅度为5V时,DAC输入值为400。 微控制器系统由89C52最小系统,4x4位键盘输入,字符型液晶显示器以及相应的译码、 驱动电路构成。液晶显示采用菜单显示方式,显示直观,操作方便,人机界面非常友好 。用户设置信息的存储由24C01完成 4、 方案比较 下面对三种方案的性能特点和实现的难易等作一些具体分析与比较。 1)方案一结构比较简单,但由于ICL8038自身的限制,采用了RC振荡器,故输出频率稳 定度只能达到10-3数量级。方案二采用石英晶体振荡器和数字锁相环技术,而一般石英 晶体振荡器的频率稳定性优于10-5,故输出信号的频率稳定性指标得以保证。方案三同 样采用石英晶体振荡器、精密的相位累加器,频率稳定性指标同样优于10-5。达到题目 的要求。 2)方案一由于压控振荡器F/V的线性范围有限,频率步进的步长控制比较困难,难以保 证1000倍的频率覆盖系数。方案二采用集成锁相环4046,配合8253很容易做到1000倍的 线性频率覆盖系数。方案三使用精密相位累加器和高速DAC,同样可以实现1000倍的线性 频率覆盖。 3)方案一的控制显示系统比较简单,六位LED的显示系统制作比较简单,但难以显示系 统输出信号的详细信息,使用时操作难度比较大,人机界面比较难懂。方案二和方案三 采用16字符x1行的液晶,菜单式操作方法,要求有比较高的硬件制作水平和软件编程技 术,但可以详细的显示波形,占空比,信号幅度等信息。人机界面友好,操作方便。而 且通过软件编程控制使系统输出信号的频率、波形预置变的非常简单。 4)方案一中,为获得1Hz的分辨率,必须采用高精度的DAC,不容易达到比较高的精度。 方案二中用单片机对8253可编程定时器进行控制,配合集成锁相环频率合成器4046可以 比较容易的提供1Hz分辨率。方案三采用精密相位累加器,具有相当好的频率分辨率,频 率的可控范围达 fc/2n=222/224= 5)方案一的ICL8038可以产生比较准确的波形。方案二通过实时查询输出正弦波,虽然 我们对每一个波形只采用了100个点,但在要求较高的场合,可以通过对每个波形取更多 个点的方法来提高波形精度。具有很好的升级扩展性能。方案三中E2PROM中存储了1024 个波形点,可以提供非常精确的波形。在200KHz的时候,仍然能够对每个波形提供8个点 ,通过滤波器后,同样会具有良好的波形。 6)方案一和方案二的频率变换时间主要是它的反馈环处理时间和压控振荡器的响应时间 ,通常大于1ms。而方案三的频率变换时间主要是数字处理延迟,通常为几十个ns。 7)方案一由于采用RC振荡器,不可避免具有比较大的相位噪声。方案二的相位噪声是它 的参考时钟—石英晶体振荡器—的噪声的两倍。而方案三由于数字正弦信号的相位与时 间成线形关系,整片电路输出的相位噪声比它的参考时钟源的相位噪声小。 从以上的方案比较可以看出,方案三结构比较复杂,但具有输出频率稳定性高、频率输 出线性度好、频率分辨率高、波形准确、频率变换时间小、相位噪声小、人机界面友好 ,易于控制等优点,性能优良。是本次设计的理想设计方案。而相对来说,方案一结构 很简单,制作容易,但是输出信号有频率线性度差、频率稳定度低、频率分辨率低、频 率变换时间比较长,相位噪声大以及人机界面不友好等缺点。方案二电路也比较简单, 但在频率分辨率、频率变换时间、相位噪声等方面都比第三种方案差。总之,方案一和 方案二都具有各自的比较大的弱点,难以达到理想的设计要求。故不宜采用。 经过比较,我们决定采用方案三的电路设计进行制作。 串行数字接口 ML2035的控制可以通过芯片的串行数字接口实现,数字接口部分主要由移位寄存器和数据锁存器组成。SID引脚上的16 bits 数据字在时钟SCK的上升沿时被送入16 bits的移位寄存器。需要注意的是,应该先送最低位,最后送最高位。然后在LAI的下降沿触发下,送入移位寄存器的数据被锁存进数据锁存器。为了确保数据的有效锁存,LAI的下降沿应该发生在SCI为“低”电平期间。同理,在SID数据移入移位寄存器期间,LAI应该保持“低”电平。 电源方式 ML2035具有电源“休眠”功能,这样可以有效提高电源的使用效率,这对于便携式产品是极其有利的。当希望ML2035保持“休眠”时,可以向移位寄存器输入全“0”,并向LATI加载“1”使其保持高电平。在这种情况下,ML2035的功耗可以降到 mW以下,而输出正弦信号的幅度降到0 V。需要提及的是,在电路设计中应该对ML2035的电源输入端进行电源去耦处理,在电路设计中可以采用如图1所示的电源去耦处理方案。 图1 ML2035的电源去耦处理方法简易正弦信号发生器设计 由DDS的基本原理可以知道,由于ML2035频率分辨能力有限,输出的正弦信号将有可能出现误差。对于不同的 考时钟,将产生不同程度的频率误差,表1例举了ML2035在常见的晶振下的频率控制字和频率误差情况。 表1 使用常见标准晶振时ML2035所需频率控制字和频率误差情况 本文拟采用ML2035设计一简易的频率为1000Hz的高精度无频率误差的正弦信号发生器,由于低于的晶振通常价格较高且体积较大,故这里选用的晶振。由式(1)可以得知需要的频率控制字为1280,因此需要的16 bits控制位为1111 D,这样输出正弦信号的频率误差将在理论上达到。图2便是实现该简易正弦信号发生器的电路原理图,这里74HC4060计数器的功能是振荡器和计时器,而74HC4002是高速CMOS 四与非门器件。为了实现ML2035的输出正弦信号频率为1000Hz,必须使在前8个脉冲移入8比特0,然后在接下来的后8个脉冲移入1111 1010。 图2 基于ML2035的1000Hz正弦信号发生器电路原理图三,软件篇AVR要完成的功能:1,处理通信2,计算要产生的信号所需的参数3,SPI通信,输出数据到FPGA,从FPGA取数据4,根据所取的数据计算出所测的信号的参数对于通信与算法,在这里也没什么好讲的,讲一下SPI通信吧,我没有使用AVR的SPI外设,我用普通I/O ,,,,,,,,,,,,,,,,

胡世华,20世纪30年代建立了拓扑空间“非完整点”的概念和理论。20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建立了将较少值具有函数完全性的逻辑嵌入较多值逻辑中的系统方法。20世纪60年代初在国际上首先建立了字(有穷基自由半群)上的递归函数和递归算法理论。20世纪70年代对算法语言的描述问题作了深入研究。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在递归算法的基础上研究了可计算函数在证明论中的应用。 数理逻辑方面的学术成就胡世华是中国国内少数几位在中国发展数理逻辑的代表人物之一。而在中国把逻辑研究超出哲学的范畴并和数学联系起来的工作是由胡世华开始的,他是这方面的开创人,也是国内把逻辑和计算机结合起来进行工作的倡导人。此外他还很关心数学的哲学问题,并在这方面做过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工作。 胡世华于20世纪30年代末在H.肖尔兹(Scholz)和K.柯特(Kothe)两教授指导下完成博士学位论文《伪布尔代数及拓扑基础》,其中建立了拓扑空间中“非完整的点”的概念和理论,这可以看作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的非标准分析的空间(随之必然有关于非标准点的拓扑空间)中“非标准点”概念和理论的一种雏形。该文的全文未公开发表,内容的详细提要被刊于《学术季刊》。 20世纪40年代时胡世华就开始发表了他的数理逻辑研究成果。1943年(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在《学术季刊》文哲号一卷三期里,胡世华发表了《论人造的语言》。在这篇文章中他介绍了人工语言的特点、作用,并向国内介绍了符号逻辑。1945年(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在《学原》第一卷第五期里胡世华发表了《再现算术新系统及其逻辑常词》。在这篇文章里他建立了一个新的递归算术系统RA。 由20世纪40年代末到20世纪50年代初,胡世华的研究领域主要在多值逻辑方面。1949年他在《The Journal of Symbolic Logic》14卷3期上发表了文章《m-valued subsystem of(m+n)-valuedpro posi-ti0nal calculus》,1950年他在《中国科学》第一卷第二至四期发表了《一个No-值命题演算的构造》,1951年9月他与陈强业在《中国数学学报》第一卷第三期上发表了《四值命题演算与四色问题》,1955年6月他在《数学学报》上发表了《No-值命题演算的有穷值的具有函数完全性的子系统》。 在这一系列文章里,胡世华建立了一些多值逻辑的系统并考虑了多值逻辑在数学其他分支中的应用。在《m-valued subsystem of(m十n)-valued propositional cal-culus》一文里他对任何(m十n)-值的命题演算系统,构造出一个完全的m-值子系统。在《一个No-值命题演算的构造》一文里,他构造了一个No-值命题演算的语言规则,并且把建立的系统记为N。他还在文章里给出了N的若干基本的语法定理。在《四值命题演算与四色问题》一文里,他和陈强业指出四值命题演算与四色问题的联系,从而把四色问题还原到四值命题的问题。在《No-值命题演算的有穷值的具有函数完全性的子系统》一文中,他给出了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把任何一个完全的具有函数的完全性的有穷值命题演算嵌入到一个No-值命题演算中去成为其子系统。 A.普赖尔(Prior)的书《Formal Logic》之中就曾引用胡世华的多值逻辑结果。20世纪50年代末期胡世华的工作有了一个重要的转变,即他由对No-值逻辑的研究转为递归函数理论的研究。也就是在这个时期,胡世华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里建立了数理逻辑研究组。他由中国人民大学调来了唐稚松、陆钟万二位同志,并且把1955年由数学系毕业的黄祖良、杨东屏也吸收进来建立了数理逻辑小组。从此数理逻辑分支在中国科学院里得到了发展。 递归函数及递归论方面的研究在谈到他在递归函数理论的工作之前我们先介绍一下他在经典谓词演算方面的工作。在经典谓词演算方面他着重考虑了自然推理的研究。他在1964年《数学进展》上发表的《古典谓词演算》一文中,构造了谓词演算系统,证明了有关原数学定理并用它们描述形式数学系统。在递归函数理论方面胡世华有重要贡献。50年代后半期,他本人(有时候和他的助手、学生合作)对递归函数理论做了深入的研究。例如他和黄祖良在《数学进展》发表的《加法和乘法》一文中利用函数sum(x,y,z),prod(x,y,z)及泛函H0x=0f(x)=f(0),Hy’x=0f(x)=β(y,Hyx=0f(a(x))),它的一般形式可表示为F0x=0a(x)=a(0),Fy’x=0a(x)=β(y,Fyx=0a(a1(x)),…,Fyx=0a(ak(x))).要解决的问题是Fyε=0a(x)是否原始递归于β,r,r1,…,rk?这个问题是1954年12月南京大学莫绍揆教授向他提出的。在上述文章中胡世华证明了问题有肯定的解,即Fyx=0a(x)原始递归于β,a,a1,…,ak。 这项研究表明了虽然当时国内只有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和南京大学两个单位在研究递归函数理论,但是他们之间有很好的学术交流,他和莫绍揆相互切磋相互帮助的关系一直正常发展下来,为递归论在中国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胡世华的这项工作在国际上受到了重视。著名递归函数理论专家R.彼得(Peter)就继续他的工作并把他的结果加以推广。到了1960年,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展,世界上若干国家的科学家注意到了应该有一种直接在字上定义的可计算函数,以利于对符号串加以处理。差不多与胡世华同时,美国的麦卡锡(Mc-Carthy),南斯拉夫的武克维奇(Vuckvic)都进行了这项研究工作。胡世华在1969年发表了3篇文章,总标题为《递归算法论》。第一篇也称为《递归算法》。在这篇文章里他介绍了一种字上定义的可计算函数。第二篇称为《核函数》,是他和陆钟万合作发表的,是3篇中最精采的部分。在这篇文章中,他们用一种非常简练的方式定义了一种构造上很简单但功能很强的核函数类。这篇文章的处理方式受到同行的称赞。第三篇称为《递归函数的范式》,在文章中,他给出了字上递归函数用核函数表示的范式。 胡世华原打算考虑递归算法在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中的应用,可是由于当时的政治条件造成的原因中断了这种研究,因此递归算法的工作不如麦卡锡的工作那么完整,未包含任何在软件上的应用。早在1990年胡世华就在递归算法的基础上考虑了字上可计算函数在证明论中的应用,他在1990年《中国科学》上发表了《递归结构——可解决性理论I》及《递归结构理论的形式系统和语句的可判定性——可解决性理论Ⅱ》。在第一篇文章中他提出了一类代数结构称之为递归结构,在第二篇文章中他建立了递归结构的形式系统并给出判定其语句的可判定性充要条件。后来胡先生又写出了第三篇文章《可解决性理论Ⅲ》,他在文中给出了一个称为条件的判别条件。他证明了目前数论中许多未解决问题是可判定的,即要么可证要么可驳。在胡世华的带动下,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的递归函数及递归论的研究有了很好的发展。其后来人如杨东屏、眭跃飞、蒋志根、李昂生、张庆龙等都曾做出了一些较好的工作。对中国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的贡献在20世纪50年代胡世华就倡导数理逻辑和计算机的结合。今天数理逻辑和计算机的密切联系是大家都承认的事,但是在当时胡世华是经过很大努力,并克服种种困难来说明这点的。胡世华多次在报纸杂志上宣传数理逻辑和电子计算机的关系,其代表性的文章是他于1957年在《哲学研究》上发表的《数理逻辑的基本特征与科学意义》。在这篇文章里胡世华回顾了通用电子计算机的历史,指出正是J.冯·诺依曼(von Neumann)受了.图灵(Turing)定义的通用图灵机的启示而设计了第一架通用电子计算机EDVAC.也讲了图灵本人领导了计算机ACE的设计。由此胡世华阐述了数理逻辑中能行性的研究和电子计算机发展的密切关系。胡世华还参加了中国电子计算机发展规划小组,并和小组其他人一起去苏联征求了他们的意见。 胡世华撰写了有关数理逻辑的专著和许多阐明数理逻辑和数学基础的特征和意义的论文,例如《数理逻辑基础》(与陆钟万合著)、《数理逻辑的基本特征和科学意义》、《略论数理逻辑的发生、发展和现状》、《数理逻辑》和《数学基础》。1958年,在胡世华倡导下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办起了数理逻辑训练班。参加者在班里不但学习了数理逻辑知识,也学了大量计算机知识。胡世华的许多助手和学生都参加了具体的计算机逻辑设计和编制程序工作,其中不少人都转去搞计算机科学理论和技术工作,训练班中的许多人也在各高等学校计算机系发挥了作用。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的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得者唐稚松,二等奖获得者周巢尘,三等奖获得者陶仁骥都曾是胡世华的助手或学生,他们在计算机的理论和技术中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当年的训练班里不少人也都是目前计算机界的重要人物,如西北大学的郝克刚等人。 胡世华对数学哲学也有贡献,他写过一些有影响的文章,包括介绍数理逻辑的基本特征以及和其他学科的关系,数学有关基础问题的看法等文章。 1、胡世华.论人造语言.学术季刊,1943,1(3).2、胡世华.再现算术新系统及其逻辑量词.学园,1945,5.4、胡世华.一个四值命题演算与四色问题.中国科学,1950,1(3):273-294.5、胡世华.No值命题演算的有穷值的具有函数完全性的子系统.中国科学,1955,5:173-191.6、胡世华.一种递归式的原始递归性.数学学报,1956,6(1):93—104.7、胡世华.数理逻辑的基本特征与科学意义.哲学研究,1957,6:1—44.8、胡世华.关于古典演绎逻辑的几个问题.哲学研究,1957,6.9、胡世华,陆钟万.一般递归函数的范式.数学学报,1958,8:507-519.13、胡世华.略论数理逻辑的发生发展和现状.科学通报,1960,6:1—8.14、胡世华,黄祖良.加法和乘法.数学进展,1963,6.15、胡世华,杨东屏.关于原始递归性.数学学报,1964,14(4):607—618.16、胡世华.古典谓词演算.数学进展,1964,7(4):349-396.17、胡世华.多种类递归算法递归算法论.全国数理逻辑专业学术会议论文选集,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65,11—24.18、胡世华.控制论的发展.科学通报,1965,10:862—869.19、胡世华.算法语言的描述问题.748会议论文,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1973,1-48.20、胡世华.如何描述程序语言.电子计算机动态,1976,9:1-29.21、胡世华.计算机对数学的影响.百科知识,1981(10).22、胡世华,陆钟万.数理逻辑基础(上、下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23、胡世华.信息时代的数学.数学进展,1988,17:11-20.24、胡世华.数理逻辑.中国大百科全书数学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588-593.25、胡世华.数学基础.中国大百科全书数学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605-608.26、胡世华.递归结构-可解决理论.中国科学,1990(11):1137—1145.27、胡世华.递归结构理论的形式系统和语言的可判定性——可解决理论.中国科学,1990(12):1235—1242.(以上参考资料来源)

1981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数学系,次年在我国著名数学家,陕西师范大学王国俊先生指导下攻读拓扑专业硕士学位;1988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师从英国著名数学家Peter Johnstone,1993年获得剑桥大学博士学位。1994年至今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从事教学、研究。赵东升教授在拓扑学领域有着很深的学术造诣,对世界拓扑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读大学时,不仅本科生阶段的毕业论文《函数网上极限函数的连续性》对拓扑空间的极限函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而且在此后研究生的学习阶段(导师王国俊)和教学科研工作中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学生时代结束后,他在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继续为数学这门学科做着自己的贡献。

拓扑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可行性分析 近年来,网络管理技术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背景和相关技术支持。比如,web service理论在网络管理中的应用,使网络管理中的一些功能的开发实现变得简单易行。同时XML在网络管理中也有很多应用,其中XML schema作为网络接口的大数据量的传输载体,就可以应用到本项目中来存储网络配置信息。 总的来说,在此基础上,根据上述实验方案进行设计研究,思路是清晰的,研究方法是可行的。 四、本研究课题可能的创新之处(不少于500字) 本课题研究主要是为了解决在虚拟化网络管理中网络拓扑的构建问题、网络配置信息的生成问题,以及对虚拟网络可能出现故障及其引起的告警信息效果的模拟。本课题为实现此目标,在策略思想和关键技术上的创新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首先,对于网络拓扑结构的生成,这里要研究的是根据网路的一组简单信息,模拟生成出一个网络可能的拓扑结构,这是非常有创新意义的。这里需要提出一个能够根据这些简单信息生成网络拓扑结构的算法,这一算法与现有的网络拓扑生成算法是有很大不同的。 2、在网络配置信息的生成过程中,是根据基本的信息模型,自动生成一组符合信息模型的网络配置信息数据,并且这些数据的关键字段都具有关联关系上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这里自动生成一组网络配置信息,破除了网络配置信息生成的局限性,降低了生成的复杂性,是虚拟网络配置信息的生成变得简单,充实而且准确。 3、故障信息的模拟中,可以根据故障,设定了一套衍生规则逻辑,来影响网络的运行效果。这一套逻辑,需要将模拟故障转化成负面的效果,体现在网络中。这需要建立新的仿真模拟的逻辑,提出合理有效的参数比较判断方法。 4、使用面向接口的方法编程仿真,更具灵活性。 综上所述,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在思想和关键技术上主要有这四点创新之处。 五、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1.与本项目相关的研究工作积累基础 2.包括已具备的实验条件,尚缺少的实验条件和拟解决途径)(不少于500字) 1、研究工作积累基础 本人所在实验室研究组的主要研究内容为web service接口技术在网络管理中的应用,在学习过程中,我在充分了解、学习了WSDL接口的定义,XML scheme信息模型的定义,有充分的理论知识储备。 另外,本人在研究组的网络管理原型系统构建的项目中,承担过一些涉及网络拓扑构建,网络配置信息呈现,以及网络故障告警信息的模拟检测和呈现工作。具备进行课题研究仿真的实践经验。 对如何进行原型系统开发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学习了开发时所需要用到的编程语言,比如java、JSP、XML等语言,为将来的课题模拟的开发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所以,对于本课题的提出研究内容和方向,本人具备研究和建立原型系统进行仿真验证的能力。 2、已具备的实验条件及缺少的实验条件和拟解决途径 本课题研究,需要查找网络拓扑生成和故障仿真的相关资料和论文,学校的图书馆和网络资料数据库为此提供强大的支持。另外,对于课题需要仿真的工作,本人可以利用所在实验室研究组的服务器资源,进行实验环境的仿真构建和仿真原型系统的开发,本人所在研究组具备相关研究所用的仿真硬件环境。同时,实验室研究组的老师和同学们,也可以为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做一些支持和帮助。 但是由于之前缺乏一些对网络拓扑生成算法相关图论知识的深入学习,需要进一步的了解和学习。本人有决心和能力做好这方面的学习和研究。 工科开题报告范文篇3: 基于仿真理论及虚拟化技术的虚拟覆盖网络模型研究 一、立题依据(包括研究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需结合科学研究发展趋势来论述科学意义;或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来论述其应用前景。附主要参考文献目录)(不少于800字) 研究目的 现有 Internet 网络功能强大,服务类型多样,但是随着网络规模指数型的增大,以及应用需求的多样化,我们也逐渐开始意识到Internet 正逐渐步入僵化。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了一个基于仿真理论及虚拟化技术的虚拟覆盖网络模型。 研究意义 对虚拟化覆盖网络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 Internet 的僵化已经不能适应网络指数级的增长以及用户的多样化服务需求。与此相反,虚拟化覆盖网络却能建立起一个更独立、更安全、更灵活、并能支持地理位置与用户身份分离的网络体系模型。这样,网络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多的私有网络服务,包括应用层和应用层以下的各种服务。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在网络规模日益膨胀的今天,Internet架构已经开始出现僵化,当网络规模增大时,对硬件资源的消耗越来越厉害,而且当用户的需求变得多样化时比如,用户可能需要提供自己的私有服务,或者用户想建立自己的测试环境等,Internet 已不能很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本文提出的基于仿真理论及虚拟化技术的虚拟覆盖网络模型仍处于研究阶段,只是一个研究的模型。虽然对该网络进行了初步的仿真及性能参数评估,并探讨了该网络模型的实际应用,但要将其真正应用实际生活和科研中,或让其能应用于更多的系统,支持更多的网络新技术,还需要在多方面对虚拟覆盖网络模型进行完善。 二、研究内容和目标(说明课题的具体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和效果,以及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此部分为重点阐述内容)(不少于2500字) 论文拟研究的方向,主要是为了解决Internet架构逐渐僵化问题、满足用户更多的需求。以仿真理论与虚拟技术为基础,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和编程测试,以期构建虚拟覆盖网络模型,以用于信息安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研究内容 本文首先对现有 Internet 体系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既看到了 Internet 存在的意义,同时也看到了它的局限性,在网络规模日益膨胀的今天,Internet架构已经开始出现僵化,当网络规模增大时,对硬件资源的消耗越来越厉害,而且当用户的需求变得多样化时比如,用户可能需要提供自己的私有服务,或者用户想建立自己的测试环境等,Internet 已不能很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其次,本文对仿真理论进行了研究,并讨论了现有的一些主流网络仿真工具。 这对本文所提出的网络模型的仿真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手段,也是验证该网络模型可行性的必要前提。 由于虚拟化技术是本文的核心技术,因此,在第三章中还对网络虚拟化技术进行了详细讨论。对该技术的研究,有助于充分利用各种虚拟化技术的优势,建立一个合理的虚拟化网络模型。 在以上的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在第四章中提出了一个基于仿真理论及虚拟化技术的虚拟覆盖网络模型并给出了详细设计方案。该网络模型旨在使用户能够尽可能多地拥有对自己私有网络的控制权,使他们成为自己的“服务提供商”. 该网络模型能够为用户建立起一个具有更高独立性、安全性、灵活性,并具有物理位置与用户身份分离特性的网络,这使得用户能够在自己的私有网络中提供或享用更多种多样的个人网络服务,这些服务不但包括应用层各项服务,还包含了应用层以下的各种服务。该模型的核心主要是基于虚拟化技术建立起来的,其中用到的虚拟化技术包括虚拟路由器技术、虚拟网卡技术、虚拟拓扑技术等等。虚拟设备技术是一种对硬件设备功能的软件仿真技术,而虚拟拓扑技术是指现实网络拓扑在虚拟网络环境中的虚拟映射技术,它能够提供给用户控制自己网络拓扑的接口。 在第五章中本文还讨论了该网络模型的实际应用。它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既可以用于个人用途,也可以用于组织机构建设网络的情况,还可以用于给网络研究人员对前沿的 网络技术 进行方便而灵活的实验和仿真。特别地,本文在对现有信息安全公共服务平台体系结构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给出了该网络模型在该平台中的应用,提出了新一代信息安全公共服务平台体系框架,为进一步发挥信息安全公共服务平台的优越性奠定了基础。 最后,本文采用 ns2 仿真技术对该网络模型进行了仿真,得出了对该网络性能参数的评估。同时还结合利用了 Planetlab 测试床,对该网络模型的系统参数也进行了评估,验证了该网络模型的可行性。 研究目标和效果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对应研究内容分为四部分: 首先,讨论了网络仿真技术,包括其研究背景和现有的一些主流网络仿真技术。 然后,着重介绍了虚拟化技术,并对网络虚拟化技术的实际应用进行了深入阐述。 接着,提出了虚拟覆盖网络模型体系结构,详细描述了其中的关键技术、网络模型的建立与实现机制,并给出了具体的网络通信实例。 另外,对该网络模型进行了仿真,并对相关指标进行了性能测试。结合现有的信息安全公共服务平台,提出了新一代信息安全公共服务平台体系结构。 拟解决问题 Internet 的优势是明显的,就是它能够为用户提供大量的服务,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 Internet 的体系结构正使得它变得开始僵化。 首先,随着网络规模不断地增大,对硬件资源的消耗也逐渐开始呈指数级递增,于是即使是对 Internet 架构的很小改动,都会使得部署相当困难。例如,IPv6 虽然已经进入人们的视野很久了,但是由于技术上的原因,IPv6 迟迟不能推广使用。因此,Internet 不利于新型网络架构的研究及部署,它不但对需要大量的硬件资源消耗,而且部署周期相当长。 另外,用户的需求已不仅限于现有的 Internet 服务,他们的服务需求已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例如,Internet 的尽力包传送服务并不能满足商业中的关键服务或一些实时应用程序的需求。因此,Internet 已远远不能满足用户多样化的个人网络服务需求。 此外,Internet 的服务由 ISP 服务提供商进行管理和维护,这将使得有时对它的使用变得很不灵活。用户往往希望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建立起自己的网络拓扑,提供自己的私有网络服务等等。因此,Internet 不能向用户提供开放式的管理和竞争平台 .促使我们去寻求更好的网络架构解决方案,而虚拟覆盖网络模型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 三、研究方案设计及可行性分析(包括: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理论分析、计算、实验方法和步骤及其可行性等)(不少于800字)。 研究方案设计 1.研究方法 针对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特性,达到研究目标和完成毕业论文,采用如下的研究方法: (1)理论知识准备:采用文献调查法,利用学校图书馆、网上相关学术数据库等资源,来进一步了解具体的仿真理论和虚拟化技术主要内容;(2)改进技术和主要研究点确定:以生成虚拟覆盖网络模型为主要研究点,辅以该模型的模拟仿真研究;(3)技术调研:对课题中涉及的虚拟化技术相关基本原理,以及仿真理论进行学习,然后针对具体的技术方案进行技术调研,确定实现方式;(4)设计技术方案:在理论准备和技术调研的基础上,确定基于仿真理论及虚拟化技术确定技术实现方案;(5)实现并测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根据设计出的技术方案,对需要改进的关键部分进行仿真,验证方案的可行性;(6)完成论文:整理文献资料、代码和数据等,完成论文。 2、技术路线 首先介绍几种相关的虚拟技术,基于这些虚拟技术,将给出虚拟覆盖网络模型的架构。然后将会进一步讨论具体的设计和实现机制。另外,还给出了两个实例用于说明一个用户组内两个用户成员间的通信过程。 可行性分析 近年来,网络虚拟化技术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背景和相关技术支持。比如,虚拟设备技术的应用,这包括虚拟路由器技术(或虚拟交换机技术)和虚拟网卡技术。同时虚拟拓扑技术应用,实现了从现实世界向虚拟世界的映射。 总的来说,在此基础上,根据上述实验方案进行设计研究,思路是清晰的,研究方法是可行的。 四、本研究课题可能的创新之处(不少于500字) 本课题研究主要是为了解决在虚拟化技术下虚拟覆盖网络模型的构建问题,以及对虚拟覆盖网络模型的模拟仿真。本课题为实现此目标,在策略思想和关键技术上的创新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深入分析现有Internet架构、和主流虚拟化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更高独立性、安全性、灵活性,并具有物理位置与用户身份分离特性的虚拟覆盖网络模型,并给出了模型的框架和设计细节。该模型具有很广泛的应用前景。 (2)对现有信息安全公共服务平台体系结构的关键技术及其发展趋势和需求进行了深入分析,结合了本文中提出的虚拟覆盖网络模型,提出了新一代信息安全公共服务平台框架。 综上所述,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在思想和关键技术上主要有这两点创新之处。 五、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1.与本项目相关的研究工作积累基础 2.包括已具备的实验条件,尚缺少的实验条件和拟解决途径)(不少于500字) 1、研究工作积累基础 本人所在实验室研究组的主要研究内容为网络虚拟技术的应用开发,在学习过程中,我在充分了解、学习了虚拟化技术的定义,仿真理论的定义,有充分的理论知识储备。 另外,本人在研究组的网络原型系统构建的项目中,承担过一些涉及网络拓扑构建,网络配置信息呈现,以及网络信息的模拟检测和呈现工作。具备进行课题研究仿真的实践经验。 对如何进行原型系统开发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学习了开发时所需要用到的编程语言,比如java、JSP、XML等语言,为将来的课题模拟的开发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所以,对于本课题的提出研究内容和方向,本人具备研究和建立原型系统进行仿真验证的能力。 2、已具备的实验条件及缺少的实验条件和拟解决途径 本课题研究,需要查找网络虚拟化技术和仿真的相关资料和论文,学校的图书馆和网络资料数据库为此提供强大的支持。另外,对于课题需要仿真的工作,本人可以利用所在实验室研究组的服务器资源,进行实验环境的仿真构建和仿真原型系统的开发,本人所在研究组具备相关研究所用的仿真硬件环境。同时,实验室研究组的老师和同学们,也可以为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做一些支持和帮助。 但是由于之前缺乏一些对网络拓扑生成算法相关图论知识的深入学习,需要进一步的了解和学习。本人有决心和能力做好这方面的学习和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1]喻健坤,杨树堂,陆松年,李铎峰,支持多用户并发访问控制的虚拟网络模型研究,信息技术,2007年第8期,1~2页。 [2] IEEE Std , Draft Standard for Virtual Bridge Local Area Networks,May 16, 1997. [3] IEEE Std , 2003 Edition IEEE Standards for Local and metropolitanarea networks Virtual Bridged Local Area Networks, May 7, 2003. [4] Dr. V. Rajaravivarma, North Carolina A&T State University, Virtual Local AreaNetwork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 System Theory, 1997., Proceedings of theTwenty-Ninth Southeastern Symposium on 9-11 March 1997 Page(s):49 - 52. [5] P. Ferguson, G. Huston, What is a ?, Technical Report, Cisco Systems, March1998. [6] Stanford High-Performance Networking Group,Stanford Virtual NetworkSystem(VNS)。 [7] Martin Casado, Nick Mc Keown. The Virtual Network System, ACM SIGCSEBulletin, 2005, Volume 37, Pages 76 - 80. [8]王涛,用Net Sim组建虚拟网络实验室,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4卷3期,46-48页。 [9] Galan F., Fernandez D., Ruiz J., Walid O., Use of virtualization tools in computernetwork laboratori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ased Higher Education andTraining, 2004. ITHET 2004. Proceedings of the FIf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 31 May-2 June 2004, Page(s):209 - 214. [10] L. Peterson, T. Roscoe, The design principles of Planetlab, ACM OperatingSystems Review, 40(1), Jan. 2006.

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需要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报告具有成文事后性的特点。写起报告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我整理的硕士论文开题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课题名称:基于信任管理的WSN安全数据融合算法的研究

一、立论依据

课题来源、选题依据和背景情况、课题研究目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1、课题来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60873199)。

2、选题依据。

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硬件资源(存储能力、计算能力等)有限,电源容量有限,拓扑结构动态变化,节点众多难于全面管理等特点,这些特点给理论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提出了大量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安全数据融合即为其一。虽然目前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然不能满足应用的需求。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以数据为中心的网络,如何保证其数据融合的安全性还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3、背景情况。

微电子技术、计算技术和无线通信等技术的进步,推动了低功耗多功能传感器的快速发展,使其在微小体积内能够集成信息采集、数据处理和无线通信等多种功能。无线传感器网络就是由部署在监测区域内大量的廉价微型传感器节点组成,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形成的一个多跳的自组织的网络系统,其目的是协作地感知、采集和处理网络覆盖区域中感知对象的信息,并发送给数据处理中心或基站。传感器网络被广泛的应用于军事、环境监测和预报、健康护理、智能家居、建筑物状态监控、复杂机械监控、城市交通,以及机场、大型工业园区的安全监测等领域。

传感器网络由大量传感器节点组成,收集的信息量大,存在冗余数据。传感器节点的计算能力、存储能力、通信能量以及携带的能量都十分有限,数据融合就是针对冗余数据进行网内处理,减少数据传输量,是减少能耗地重要技术之一。传感器网络中,将路由技术与数据融合技术结合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数据融合可以减少数据量,减轻数据汇聚过程中的网络拥塞,协助路由协议延长网络的生存时间。因而可以数据为中心的路由技术中应用数据融合技术。在战场等非可信环境或对可靠性要求非常高的环境中,数据融合也带来了风险。例如,敌人可以俘获节点获取节点中的所有信息,从而完全控制节点的行为,伪造和篡改数据。传统网络中的安全技术需要大量的存储空间和计算量,不适合能量、计算能力、存储空间都十分有限的传感器网络。因此必须设计适合传感器网络具有较强安全性的数据融合技术。

4、课题研究目的。

通过对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数据融合技术的研究,消除传感器中存在的、大量冗余数据,有效节省传感器节点能量消耗,延迟节点和网络的工作寿命,在有节点被捕获成为恶意节点情况下,及时检测恶意节点,消除恶意节点发送的恶意数据对数据融合的不良影响,保障了传感器网络数据融合过程的可靠性,维护传感器网络的正常工作。

5、理论意义。

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涵盖了非常多的研究领域,安全数据融合技术是其中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本文把信任管理机制加入到传感器网络安全数据融合过程中,研究设计一种传感器节点信任值的计算方法,有效识别节点状态,实现可靠的数据融合。

6、实际应用价值。

对于工作在敌方环境中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传感器节点容易被地方捕获成为恶意节点,节点内存储的密钥等加密暴露,导致传统的基于加密和认证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措施失效,在这种情况下,本研究可以可以及时识别恶意节点,保证传感器网络数据融合的可靠性,有效减少网络负载,延长网络工作寿命。

二、文献综述

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所阅文献的查阅范围及手段。

1、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

传感器网络与众不同的特点导致传感器网络与传统网络有极大不同。传感器网络的安全数据汇聚是要解决加密传输和数据汇聚的协调问题,实现数据的安全处理和传输。传统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的安全技术并不适用于传感器网络,这吸引了众多研究人员研究适合传感器网络的安全技术,并且提出了许多适合传感器网络的安全技术。安全数据融合算法是WSN安全性研究的重要方面,一直以来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如下:

(1)PerrigA等人提出了一种有效的WSN数据加密方法和广播认证方法,为WSN安全性研究作出了基础性工作。

(2)CAMH等人提出了一种基于模式码的能量有效安全数据融合算法,算法用簇头节点通过自定义的模式码的选取来组织传感器节的发送冗余数据实现数据融合,并且使用同态加密体重保证了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机密性。改方法对于每类数据类型需要保存和维护一个查找表,一旦查找表信息暴露,该安全方案将会失效。

(3)PrzydatekB等人提出的基于数据统计规律的数据融合算法,算法使用高效的`抽样和迭代的证明来保证有多个恶意节点发送错误数据的情况下,保证基站能够判定查询结果的准确性。但是该方法对于每种聚集函数都需要一个复杂的算法,为证明数据准确性,聚集节点需向基站发送大量参数,能量消耗太大。

(4)MahimkarA等人研究在WSN中使用椭圆曲线密码实现数据加密和安全数据融合。但是在传感器节的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使用公钥密码体系使节点能量消耗更加迅速,缩短网络的寿命。

WSN的信任管理是在WSN管理的基础上提出的,主要研究对节点进行信任值评估,借助信任值增强WSN的安全性。传统的基于密码体系的安全机制,主要用来抵抗外部攻击。假如节点被捕获,节点存储的密钥信息将泄漏,使密码体系失效。WSN信任管理作为密码体系的补充可以有效的抵抗这种内部攻击。将信任管理同WSN的安全构架相结合,可以全面提高WSN各项基础支撑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近年来,WSN信任管理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1)Ganeriwal等人提出的RFSN是一个较为完整的WSN信任管理系统,该模型使用直接信息和坚决信息来更新节点的信誉,节点根据得到的信誉信息来选择是否和其他节点合作。可以建立仅由可信节点组成的网络环境。

(2)Garth等人中将信任管理用于簇头选举,采取冗余策略和挑战应答手段,尽可能的保证选举出的簇头节点为可信节点。

(3)Krasniewski提出了TIBFIT算法将信任用于WSN容错系统,把信任度作为一个参数融入到数据融合的过程中,提高对感知事件判断的准确率,其提出的信任度计算方法比较的简单。

无线传感器网络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保证网络中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就目前的研究来看,对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数据融合技术和信任管理机制都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是如何使用信任管理机制保证安全的数据融合的研究并不多见,许多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2、所阅文献的查阅范围及手段。

充分利用校内图书馆资源、网络资源以及一些位于科技前沿的期刊学报。从对文献的学习中掌握足够的理论依据,获得启发以用于研究。

三、研究内容

1、研究构想与思路。

在本项目前期工作基础上建立WSN三级簇结构模型,节点分为普通节点,数据融合节点(免疫节点),簇头节点。在常规加密算法的基础上完成节点身份认证,通过消息认证码或数字水印技术保证传感器节点传送数据的真实性。上级节点保存下级节点的信任值,信任度的计算建立在传送数据的统计分析之上。节点加入网络后先初始化为一定的信任值,每轮数据发送时,接收节点收集数据后,量化数据的分布规律,主要包括单个节点历史数据分布规律和节点间数据差异的分析,确定数据分布模型(如正态分布、beta分布等),建立计算模型以确定节点间的信任值。信任值确定后,数据融合节点将普通节点按照不同的信任度进行分类,选取可信节点传送的数据按查询命令进行数据融合,将结果传送到簇头。簇头同样计算融合节点的信任度,保证数据融合节点的可靠性,计算最终数据查询结果,使用Josang信任模型给出结果的评价。各数据融合节点之间保持通信,通过对比数据的一致性确保簇头节点的可靠。

2、主要研究内容。

(1)设计有效的节点信任值计算方法,网络工作一段时间后,所有正常节点具有较高信任度,异常节点具有较低信任度,可初步判定为恶意节点。

(2)当融合节点或簇头节点发生异常时能及时发现异常,并上报基站。

(3)过滤异常数据和恶意数据,尽量减少因节点被捕获而对感知数据结果造成的影响。

(4)计算最终数据融合结果并且对最终数据融合结果做出评价来反映该结果的的可靠程度,供基站参考。

(5)进行算法的能量分析。

3、拟解决的关键技术。

(1)建立WSN一个簇内数据传送的三层簇结构模型,节点密集部署。

(2)模拟工作过程中节点被捕获成为恶意节点,恶意节点可能发送和真实数据差别较大的数据,也能发送和真实数据差别不大但会影响融合结果的数据。

(3)计算并更新传感器节点的信任值,分析信任值的有效性。

(4)记录各节点传送数据值,并与实际值进行比较,分析融合数据的准确性。测试当有较多节点被捕获时算法的工作效果。

4、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查阅国内外大量有关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融合技术和信任管理技术方面的文献,分析当前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领域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借鉴在该领域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和经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在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融合中使用信任管理机制的主要问题。通过对已有的安全数据融合技术进行总结和分析,结合无线传感器网络自身的特点,设计出一种基于信任管理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数据融合算法。

5、技术路线。

本课题尝试使用信任管理机制来保障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实现安全的数据融合,在现有的对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数据融合技术的研究基础上,与信任管理技术相结合,期望能够对传感器网络安全数据融合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针对课题中的技术难点,通过查阅资料、向导师请教以及与项目组同学讨论的形式来解决。

6、实施方案。

(1)在Windows平台下使用omnet++进行仿真实验。

(2)建立无线传感器网络一个簇内数据传送的三层结构模型,节点密集部署。

(3)模拟无线传感器网络受到攻击时时的数据发送,根据数据统计规律计算和更新节点信任值。

(4)把节点按信任值分类,检测识别恶意节点。

(5)根据节点信任值选择有效数据完成数据融合。

7、可行性分析。

(1)理论知识积累:通过广泛阅读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融合技术方面的文献形成了一定量的理论知识储备,为课题的研究奠定基础。

(2)技术积累:熟悉OMNeT++网络仿真软件,具有一定的C++编程能力。

(3)技术合作:研究过程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可以向指导老师请教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对项目相关课题有疑问时,可以向项目组同学请教。对实验平台的建立及使用有疑问时,可以和项目组同学共同讨论解决。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