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2011年以来中国科技论文发表数量占全球发表总数的比例

发布时间:2024-05-20 05:02:09

2011年以来中国科技论文发表数量占全球发表总数的比例

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31日发布的最新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2007年至2017年10月我国科技人员发表的国际论文共被引用19335万次,较2016年统计时增加9%,排名比去年上升两位,超越英国和德国跃居世界第二位。我国《“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把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列为首要发展目标。其中,要求国际科技论文被引次数达到世界第二。现在,这一目标已提前实现。过去10年,我国国际科技论文平均每篇被引用40次,虽然与世界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但比上年度统计时的55次提高9%。论文发表后被引用的情况,可以反映论文的影响。各学科论文在2007—2017年被引用次数处于世界前1%的论文称为高被引论文。近两年间发表的论文在最近两个月得到大量引用,且被引用次数进入本学科前1‰的论文称为热点论文。据介绍,我国国际热点论文数量占世界1/4,高被引论文数量继续保持世界排名第三位。其中,截至2017年10月,中国高被引论文为20131篇,占世界份额为7%,数量比2016年增加了7%,世界排名保持在第三位。美国的高被引论文数为69976篇,仍居第一位。英国的高被引论文数为25880篇,居第二位。

中国国际竞争力总体排名31位  近日,瑞士洛桑的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 I MD)发布了有49个国家和地区参评的2002年度《国际竞争力年度报告》(简称《洛桑报告》)。我国的总体排名为第31位,比2001年的第33位提高了2位。  IMD自1986年起每年发表一期《洛桑报告》,对有关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竞争力进行评比排序。2002年纳入该报告评价范围的国家和地区达到49个,包括29个 O ECD国家和20个“新兴经济体”。参评国家和地区的选取综合考虑了这些国家和地区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以及国际可比数据的收集问题。从1994年起,中国大陆被正式列为评价对象。  自2001年起,《洛桑报告》对沿用多年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较大改动,将原来的8大竞争力投入要素归并成4大要素(经济绩效、政府效率、企业效率、基础设施);将原来构成科学技术要素的26个基本指标,设置为21个,2002年设置了22个。  从《洛桑报告》所列的四项要素来看,我国经济绩效、政府效率和基础设施排名分别提高了4位、5位和4位,企业效率下降了3位。从1998年到2001年,按四大要素国际地位排名来看,其总体趋势不断下降,到2002年略有回升。  在参评的49个国家中,美国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排名仍高居榜首,四大要素中除了政府效率排在第三之外,其它三项均排名第一。芬兰的国际竞争力排名逐年上升,2002年其国际竞争力排在第二位,经济绩效排名略低,基础设施排名最好。新加坡的国际竞争力排名从原来的第二名降到第五位,但其政府效率仍排在首位。  日本、韩国、巴西、意大利与中国大陆的国际竞争力排名较接近。其中,中国的经济绩效排名远高于其它四个国家,政府效率优于意大利、巴西和日本,但不如韩国,企业效率明显低于其它国家,基础设施略强于巴西,与日本差距最大。因此,企业和基础设施是当前我国国际竞争力的两大弱项,而科技竞争力包含在中国基础设施竞争力之中,因此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中国科技竞争力呈上升趋势  包括科学基础设施在内的基础设施要素排名,中国大陆2002年排在第35位,比2001年提高4位,其中科学基础设施、技术基础设施和健康与环境的排名都有所上升。  由于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指标基本集中在科学基础设施子要素中,因此详细分析科学基础设施子要素包括的22个指标及技术基础设施中的个别指标,对于把握我国科技发展状况在国际上的地位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对科学基础设施中的 R&D(研发)经费指标进行横向国际比较发现,意大利、韩国、中国台湾与中国大陆的“全国 R&D总支出”地位排名较为接近,但其“人均 R&D支出”都远远好于中国。中国大陆的“人均 R&D支出排名”较低,该项指标与中国较接近的有马来西亚、俄罗斯和印度,排名分别为39、40、46。这与我国是人口大国有关,“企业 R&D支出”国际地位排名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企业 R&D支出与中国大陆排名相近的有韩国、意大利和中国台湾,分别排在第5、第11和第13,但其企业人均 R&D支出都好于中国大陆。中国大陆该项指标排名41,只好于哥伦比亚、俄罗斯、泰国、印度和菲律宾。  反映 R&D人员的指标中,中国大陆的“全国 R&D总人数”排名第2,“企业 R&D人员总数”排名第3,这两项指标与日本、俄罗斯、印度较接近,意大利、韩国和中国台湾排名也较好,但从“全国每千人中 R&D人员数”和“企业每千人中 R&D人员数”两项指标的排名来看,中国大陆明显处于劣势。印度与中国大陆情况相似,总量指标较好,人均指标排名较差。日本、俄罗斯和中国台湾这四项指标排名较均衡。  与2001年的《洛桑报告》进行纵向比较,科学基础设施要素包括的22个指标,有19个和2001年设置的指标相同。这19个指标中,比2001年有所提高的共11个指标,提高幅度较大的有学校的科学教育状况和批准授予国民专利件数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提高了15位和12位;名次下降的有3个,全国每千人中 R&D人员数下降了2位、青年对科技的兴趣下降了8位、专利和版权保护下降了13位;没有变化的有5个,分别是企业人均 R&D支出、企业 R&D人员总数、企业每千人中 R&D人员数、诺贝尔奖和人均诺贝尔奖。  技术基础设施要素中,企业间的技术合作排名一直不理想,2002年排名47,比2001年提高2位;技术的开发和利用是否有法律环境的支持排名35,比2001年下降5名;技术发展基金排在36位,比2001年提高7位。  中国大陆高技术出口总额为40,837百万美元,排第9位;高技术出口占制造业比重为57%,排在第22位。“本国劳动力市场熟练劳动力的可获得性”和“合格管理人员可获得程度”一直是备受关注的两个调查指标,2002年中国大陆这两项指标的排名分别为48和49。  从投入产出看中国科技竞争力  科技经费投入明显增加,经费结构有所改善  根据《洛桑报告》公布的数据,2001年中国大陆 R&D支出总额为8,201百万美元,2002年为10,844百万美元,增加了2,643百万美元;企业 R&D支出2001年为4,067百万美元,2002年为6,530百万美元,增加了2,463百万美元。应该说,不论是在国家层次,还是在企业层次, R&D经费增加的幅度都很大,但科技人员人均 R&D经费仍然偏低,这说明我国从总体看已经具备了支撑研究开发的经济实力,但科技人员可支配的人均 R&D经费仍非常有限。  从 R&D经费的增长速度来看,中国 R&D经费投入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 R&D经费年平均增长率一般在2%―3%左右,基本上与 G DP增长同步,而我国则明显高于 G DP的增长率。例如,从1991-1999年,我国 R&D经费年平均增长率为9%,而1999-2000年的增长率达2%。  从 R&D经费占 G DP的比重来看,中国该项指标也越来越趋向于一个更为合理的水平。 R&D经费占 G DP的比重反映一个国家科技投入的强度,一般来说,西方发达国家该项指标普遍高于2%;中等发达国家在1%―2%;发展中国家一般小于1%。根据《洛桑报告》,2000年该指标最高的是瑞典,为782%,美国为687%,日本为118%,韩国为653%,台湾为045%,俄罗斯为084%,印度为588%。中国该项指标一直偏低,1999年略有提高,为83%,改变了前几年该项指标徘徊不前的局面,2000年又有了历史性的突破,达到004%。虽然与发达国家相比,该项指标仍然较低,但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该指标基本上是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从 R&D经费支出在执行部门的分布来看,发达国家的 R&D活动主要集中在企业。我国的研究与发展活动前几年曾一度集中于研究与开发机构,近年来正在逐步转向企业。1999年,我国企业 R&D支出占全国 R&D总支出的6%,研究与开发机构占5%;2000年企业 R&D支出所占比例突破一半,达到2%。这说明,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市场对科技资源的配置所起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R&D活动的主要执行部门正在从以研究与开发机构为主转向以企业为主,这是真正实现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地位的必要条件。  科技活动的产出能力不断增强科技论文和专利是衡  量科技产出的重要指标。根据2002年《洛桑报告》,中国大陆1997年科技论文数量为10,748篇,国际排名为12。虽然我国科技论文数量增长很快,国际地位排名中等偏上,但在世界范围的影响仍非常有限。按1999年数据,中国在地球科学、工程与材料科学、化学、生命科学、数理科学和信息科学等学科领域的论文数量分别占世界总量的2%、6%、6%、3%、7%和3%,远远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批准授予国民专利件数”比2001年国际地位排名提高了2位,“批准授予国民专利件数的年增长率”2001年排名比2000年提高了17位,2002年增长率为36%,提高了12位,位居第4。但与韩国和日本的专利总数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根据2002年《洛桑报告》(1999年数据),日本专利件数为133,960件(位居榜首),韩国为43,314件(排名第3),分别是中国大陆的43倍和14倍。中国大陆批准授予国民专利件数连续两年高速增长,这一方面表明,国民的创新能力在不断提高,同时也说明国民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在不断加强。“专利生产率”指标(1999年数据)考察的是授予国民的专利数与企业 R&D人员之比,中国大陆该项指标排名第36,这表明中国企业 R&D人员创新能力的国际竞争力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较弱。  高技术产业蓬勃发展1993-1999年,我国高技术产业  总产值增长迅速,年平均增长速度为0%,远远超过全部制造业1%的平均增长速度。从高技术出口来看,1999年高技术出口总额为24,704百万美元,其中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类高技术产品的出口额为17,251百万美元,电子技术类产品出口额为4,206百万美元,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类产品是贸易顺差最大的技术领域。根据2002年《洛桑报告》,2000年高技术出口总额最高的是美国,达197,033百万美元,高技术出口在制造业出口中所占比重最高的是新加坡,为39%。中国的高技术出口总额是40,837百万美元,排名第9,占制造业出口的比重为57%,排名22。总的来看,我国高技术产业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并显示出高速增长的特点,在国家工业化转型阶段对制造业结构调整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支撑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新兴力量。

2011年以来中国科技论文发表数量占全球发表总数的比重

67万篇 8%详细知识: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11月27日在京公布的2008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2008年主要反映基础研究状况的《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的中国科技论文总数为67万篇,较2007年的94800篇增加了21900篇,占世界份额的8%,位列世界第二位。2008年SCI收录论文较多的20家科研机构均为中科院所属研究院所,中科院化学所、长春应化所和上海生命科学院分列前三名。 在反映工程科学研究情况的《工程索引》(EI)收录期刊论文中,2008年共收录中国论文94万篇,占世界论文总数的53%,超过位列第二的美国42个百分点。其中,中国国内机构产生的论文为5万篇,比2007年增长了3%,占世界总数的份额为5%,较上一年度提高了9个百分点,继续排名世界第一位。2008年EI收录论文较多的20家研究机构中有19家为中科院所属研究院所,中科院金属所、化学所和长春应化所分列前三名。

2011年以来中国科技论文发表数量占全球发表总数的多少

由央视新闻出品,镝次元数据传媒实验室制作,中国科学院与Clarivate Analytics提供数据支持,这个充满操作乐趣的H5作品里融合了世界与中国各个前沿学科的学术成果,点击圆盘图,你就可以看到全球学者在天文学、物理学、计算机学、化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发表了多少论文,而这些论文在后来者的研究中又如何被反复引用。  在诸多前沿中,中国的科研实力毫不逊色于他国。在植物先天免疫机制这一热点前沿中,中国核心论文排名位列全球第一,在“测试设备无关的量子密钥分配研究”、“物联网、云制造及其相关信息服务技术”、“单层/多层黑鳞的特性及其应用”三大前沿中,中国施引论文排名世界第一。而在“白光LED用荧光粉”这一领域,中国更是拿到了核心论文与施引论文的双料冠军。  除涵盖已发布的研究前沿报告外,中国科学院与Clarivate Analytics还特意收集了中国2016年1月至9月底的最新学术数据,组建了全新的中国2016年学术数据库。  在自然科学的九大学科领域中,中国的论文发表数量均占到全球论文数量的十分之一以上。在化学与材料科学领域中,中国的论文数量优势更是扩大到32%。  中国在过去一年中还取得了许多轰动世界的科学成就,如率先破解埃博拉入侵人体机制、成功绘制人类脑图谱、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发射、全球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在贵州落成启用等等。更不用说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中秋之夜的完美发射、以及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10年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对于中国的科技事业,却实现了巨大的跃升。盘点10年来我国科技成就,不妨从一些数字的变化谈起: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0%,比2000年—2005年间提高约8个百分点;我国的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从2001年的2600万人提升到2011年的6200万人,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和研发人员数量已双双跃升至世界第一;我国R&D经费支出额已从10年前的1042亿元提高到8610亿元,世界排名从第7位跃居至第3位;SCI数据库收录的中国论文数量在世界各国的排名从第8位迅速跃居至世界第2位……  数字展现着中国科技的力量,记录着中国科技发展10年成长轨迹。  就国家整体创新能力而言,我国与创新型国家差距迅速缩小,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据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国家创新指数2011》报告显示,在占世界研发经费支出98%的40个国家中,我国的国家创新指数已由2001年的第37位上升到第20位。根据国家“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到2015年,我国的国家创新指数国际排名将进入世界前18位。该研究院还对我国历年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测算,结果显示,2005年—2010年间我国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1%。  10年来,我国科技论文数量平稳快速增长。2001年—2010年间,SCI数据库收录的中国论文数量在世界各国的排名从第8位迅速跃居至第2位,总量已经达到2万篇。SCI收录的中国论文占世界论文总数的比重也由2001年的6%提高到2010年的6%。从各学科看,我国有6个学科的SCI论文10年累计数居世界前3名,分别是材料科学、化学、物理学、工程技术、数学和计算机科学。2001年—2011年间,我国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以30%的年均增速快速增长,2011年达到6万件,仅次于日本而居世界第2位。  科技论文与专利数量的增长、质量的提升与科技人员和经费的投入力度密切相关。我国科技活动产出效率稳步提高,一些指标处于世界较高水平。2010年我国学术部门单位R&D经费的SCI论文产出量(2010年的论文数与2008年R&D经费之比)为1篇/百万美元,是2001年的3倍,在学术部门R&D经费超过80亿美元的10个国家中位居首位。2011年我国每百万美元R&D经费的本国人发明专利授权量(2011年的专利数与2008年R&D经费之比)为6件,是2001年(7件)的1倍;分别是2010年德国的9倍、美国的6倍和日本的3倍。在世界主要专利产出大国中,我国R&D经费的发明专利产出效率居首位。  在大幅增加科技投入的同时,我国科技资源配置能力显著增强。一方面,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跃居世界首位,研发人员素质大幅提升。我国的科技人力资源总量有了大幅增长,从2001年的2600万人迅速提升到2011年的6200万人;同时,2001年全社会投入R&D活动的研发人员为96万人年,到2011年,这一数字已突破280万人年。10年间,我国的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和研发人员数量已双双跃升至世界第1位。  与此同时,我国研发人员的素质也有了大幅提高。根据2009年第2次全国R&D资源清查的数据,全国研究开发机构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已达到2万人,具有硕士学位的人员已达到5万人,分别是2000年的8倍和7倍。  另一方面,科技经费投入持续增加,研发经费总量已居世界第3位。在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科技经费投入持续增长。2001年,我国政府财政科技拨款为703亿元,到2011年则已达到约4900亿元,对贯穿基础研究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科技活动给予强大支持。10年间,我国R&D经费支出额已从1042亿元提高到8610亿元,世界排名从第7位跃居至第3位。R&D经费与GDP的比值是测度一个国家R&D投入强度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价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指标。我国这一比例保持逐年上升趋势,2011年达到83%,比2001年提高了88个百分点,在发展中国家中居领先位置。  同时,国家科技计划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计划共安排项目(课题)51904项,较“十五”增长5%,中央财政拨款28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31倍。国家科技计划参与人员水平和质量持续提升,其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占比约为37%。97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出版专著6亿字,发表论文4万篇,其中国际论文6万篇,申请专利1万项,其中申请发明专利3万项,获得授权专利3万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万项。  经过10年努力,积极引进先进的资本运作管理理念,广开科技合作引资渠道,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政策性金融和创业风险投资较快发展,科技担保、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不断推进,科技保险和知识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稳步开展。2011年,中国创业投资管理的资本总量达3198亿元。自2009年10月国家推出创业板到2011年末,创业板上市的企业数达到281家,融资超过2500亿元。  10年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步伐也日趋稳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显著增强,2001年企业R&D经费占全国R&D经费的4%,到2010年全国各类企业投入R&D经费达5亿元,占全国R&D经费比重上升到4%。截至2010年,创新型企业总数达353家,试点企业已达550家。政府研究机构创新能力稳步增强,创新效率迅速提升。“十一五”期间,政府研究机构R&D人员以及R&D人员全时当量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和4%,R&D经费年均增长3%,比“十五”期间提高了6个百分点。2010年,政府研究机构开展R&D活动的人员有2万人,按实际工作时间计算的R&D人员全时当量为3万人年。政府研究机构的R&D经费已达4亿元,政府研究机构创新能力稳步增强。“十一五”期间,政府研究机构的专利申请和授权的增长速度均超20%,明显高于R&D人员和经费的增长速度。高等学校科研能力也迅速提升。“十一五”期间,高校作为第一承担单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0523项,占总数的81%,重点项目1272项,占总数的67%;承担973计划项目232项,占总数的7%;承担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18项,占总数的4%;承担863计划课题4376项,经费75亿元,占总数的30%;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055项,经费46亿元,占总数的20%。科教结合助推创新型国家建设。“十一五”期间,全国高校累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102项,技术发明奖151项,科技进步奖711项。其中,2010年的国家三大奖项,高校获奖比例均超70%,高校授权专利数累计达115489件,年均增长1%。近几年我国的科技力量与日俱增,增长更快。祝你生活愉快

当今美国的全球科技论文发表量和发明专利数量

2013年我国SCI论文数量位居世界第2位,发明专利授权量位居世界第3位。SCI论文是被SCI(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期刊所刊登的论文,目前我国科技界对SCI论文概念模式,小部分研究者误认为SCI是一本期刊,由南京大学引用并成为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学术评价和奖惩的一类刊物。SCI论文本身来说,我国科研工作者大多面临英语能力匮乏的缺陷,尤其对于年龄大和专业性强的科技工作者来说,内容不是问题,英语往往成为了制约的瓶颈。SCI论文对我国大部分科技工作者来说依然是神秘的,难于发表的,正基于此,大部分科研机构、高校等单位引入作为评价标准,这也是有失公正,虽然缺少人为干预的评价标准,但科研工作者在工作的同时,不得不将精力浪费在于SCI论文的写作与发表。虽然使得我国科研可与国际接轨,培养我国科技工作者运用SCI官网进行现有论文和科技成果的查询与搜索的习惯,但制约了我国的科技水准,使科研人员不得不分出一部分精力用在外语上,使大量优秀研究成果流入英文期刊,破坏了中文期刊的发展,降低了中文在科技领域的“币值”。如是指国知局的话,在申请人递交的技术专利当中,并不是每个申请都能授权的。尤其是发明专利。审查特别严格。如果您的技术存在一些问题,国知局就不会给于这个技术授权专利的。如是可以授权专利技术,那国知局就会先给申请人发一份授权通知书。拿到了授权通知书就相当于这个技术已经成为专利了。就等着下专利证书就可以了扩展资料:SCI创立背景SCI(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是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编辑出版的引文索引类刊物,创刊于1964年。分印刷版、光盘版和联机版等载体。印刷版、光盘版从全球数万种期刊中选出3300种科技期刊,涉及基础科学的100余个领域。每年报道60余万篇最新文献,涉及引文900万条。进入SCI这一刊物的论文即为SCI论文。影响因子SCI选录刊物的依据是文献分析法,即美国情报学家加费尔德提出的科学引文分析法。该分析法以期刊论文被引用的频次作为评价指标,被引频次越高,则该期刊影响越大。在一定时期(通常是前两年)内,某一刊物发表的论文,被已经进入SCI刊物的论文所引用的总次数,除以该刊物这一时期内的论文总数,即为该刊物的影响因子。一般来说每一年的6月份公布影响因子,影响因子并不是该年度,而是上一年度的影响因子!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经济网-《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3》发布:我国创新能力稳步上升百度百科-SCI论文百度百科-专利授权

回答 美国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尽管最近一段时间美国经济走向低迷,但美国科学技术仍在世界上占有绝对优势,并且这种优势将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可能没有一个国家可以撼动这正是许多人对美国经济前景持乐观态度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美国在能源、环境、信息与通信、生物、制造、材料、交通运输、航天、自动化等技术方面都具有很强的优势;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多和最优秀的科技人才;美国科学家发表的科技论文数量最多;美国公民在国内外获得的专利最多;美国制造了不少世界-流的科研仪器和设备发展了各种先进科研手段,大大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美国还在数学、物理、天文、化学等基础研究方面在世界上具有-流的水平,获得了多项重要的科学发现那么为什么美国高科技能够在全球占据绝对优势呢?本文从美国独特的联邦政府管理体制、巨额的研究与开发投入、完备的科研体系、卓有成效的激励机制等四个方面对此进行了探讨独特的联邦政府管理体制在科技管理体制上,美国没有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全国科学技术活动的组织、协调与规划,政府的主导作用,是通过科技政策与法律法规的制定、科学研究开发经费的分配 如果我的解答对您有所帮助,还请给个赞(在左下角进行评价哦),期待您的赞,您的举手之劳对我很重要,您的支持也是我进步的动力。如果觉得我的解答还满意可以点我头像一对一咨询。最后再次祝您身体健康心情愉快裸 提问 中国科学技术怎样才能赶超美国(与学习和教育联系在一起) 回答 现在已经要有超越的趋势因为美国那边闹疫情很严重 提问 中美科技战打的是哪几个方面?为什么会打? 回答 贸易权利地位和占位跟脚跟发展 更多4条 

美国是世界头号经济强国,这一点也为严密的定量分析所证实。(注:张幼文、黄仁伟:《2003中国国际地位报告》,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4月版,160-172页。)迈克尔•波特在他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对美国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的竞争优势作了分析。近20年过去了,美国的竞争优势又发生了何种变化呢?本文试图从制造业和服务业入手,揭示当代美国的竞争优势。根据迈克尔•波特的有关论述,一国的竞争优势是指有别于其他国家、并最终能增强本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多种因素的最佳组合,在这里也可以理解为一国支撑其产业竞争力的环境。  一、美国天然资源性产业和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时期,美国部分产业进入国际市场,生产率跃居世界各国之首,开始确立其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地位,进而成为全球经济霸主。  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生产同类产品的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根据迈克尔•波特的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统计,在上世纪70年代初,列国际市场占有率前50位美国产业中,不仅有高度依赖天然资源的美国传统产业(如黄豆、大米、小麦、煤炭等),也有工业化社会的代表性产业,如飞机、电脑、电子管、有机化学品、办公事务机器等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显示美国优势产业的多样性。(注: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中文版),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275页。)  至10多年后的1985年,从列入国际市场占有率前50位的美国产业来看,美国产业的优势产业格局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即天然资源性产业(如玉米、甜菜、烟草等)、技术与资本密集型产业(如飞机、医疗设备等)依然并存。与70年代初相比,美国与其他国家出口结构逐渐升级形成鲜明对照,在列入国际市场占有率前50位的美国产业中,以天然资源为主的产业从 19个增加到了22个,天然资源性产业的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达到了2,远高于日本和德国。(注: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中文版),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498页。)  1985年以来,美国经济最大的变化是增长强劲,由此美国重新恢复了经济强国的信心。2000年美国商品贸易出口占世界出口总额的12%,市场占有率高于这一比率的商品有43类(见表1),这些商品相对于其他美国出口商品而言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这些商品占美国当年全部出口的8%。在43类商品中,属于以天然资源为主的产业有8个。  表1 2000年美国43类国际竞争力较强的商品  SITC 商品类名 顺序 世界市场  占有率(%)  263 棉花 1 4  598 其他混合的化工产品 2 5  222 大豆、花生 3 1  792 航空器及其零件 4 8  714 引擎及其零件 5 1  774 医疗用电器设备 6 2  874 测量分析用仪器 7 2  723 建筑用机器及零件 8 0  122 烟草 9 0  541 药品 10 5  041 小麦 11 0  728 工业用加工机械及零件 12 1  784 汽车零件、附属品及其他 13 9  251 纸浆 14 9  625 橡胶轮胎、内胎及其他 15 5  081 饲料、豆粕、植物油渣 16 3  713 内燃机及其零件 17 0  743 鼓风机、压缩机、离心机等 18 1  582 酚醛、聚酯等重合物 19 9  892 报刊杂志、票证等印刷品 20 8  011 食用动物肉 21 5  699 锁、装璜用和家具用金属饰品 22 0  741 加热用或冷却用设备及零件 23 7  776 真空管、晶体管、集成电路 24 4  511 碳氢化合物及其诱导体 25 3  898 乐器、音像纪录媒介 26 1  752 自动数据处理设备 27 9  745 其他非电动式机械和工具 28 8  759 751、752的附属品和零件 29 6  744 起重等搬运物品用机械 30 5  736 金属加工机械及零件 31 2  893 其他人造塑料制品 32 1  772 电路开关、连接设备 33 3  057 水果 34 2  773 电缆、绝缘材料等输电设备 35 5  583 聚乙烯等诱导体 36 4  651 纺织纱线 37 0  778 其他电气设备 38 8  749 轴承等非电动式机械的零件 39 4  782 货车及特种车辆 40 4  771 变压器、整流器等电气元件 41 1  515 有机化合物 42 1  514 谷氨酸、糖精等氮化合物 43 1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联合国《2000国际贸易统计年鉴》数据计算。  需要指出的是,迈克尔•波特使用的是“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4位和5位分类的数据。由于联合国《国际贸易统计年鉴》自1994年起只公布3位分类的数据,根据这一数据计算出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普遍低于迈克尔•波特计算的结果,因此表1不能简单与上述70年代初和1985年数据相比。尽管如此,表1说明,在当今美国的竞争优势中形成的优势产业仍然集中于天然资源性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  表1与美国1985年数据相比,竞争力突显的是:SITC263;竞争力增强的是:122、541、774;竞争力基本保持不变的是:222、792、874;竞争力下降的是:651;竞争力丧失的是:321的煤和焦炭、241的原木,这两类产业曾经是1985年美国的优势产业。  在表1中,有14类商品(即598、874、728、 784、713、743、582、741、744、736、778、772、749、782)是美国、日本和德国三国共有的,都是三国各自的竞争力较强的产业。美国在这14类商品中有11类商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高于日本和德国。这说明,美国这一世界头号经济强国是建立在比日本和德国更广泛、竞争力更强大的产业群基础之上的。  二、美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与服务业在许多国家中的经济地位不断上升一样,服务贸易在世界经济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当今,一国的国际经济地位的确立和提升不权通过货物贸易,而且还通过服务贸易来实现;一国竞争优势不仅体现在能否形成竞争力强的制造业,还体现在能否形成竞争力强的服务业。  与日本和德国相比,在美国的竞争优势中形成的服务贸易的竞争力要强大得多。美国不仅是世界最大的服务贸易出口国,也是最大的服务贸易进口国。2000年美国服务贸易出口额达8亿美元,占全球的7%,进口额达7亿美元,占全球的5%,并实现1亿美元的盈余。  从表2可以看出,美国在服务贸易中的许多项目上如旅游服务、政府服务和大部分其他民间服务贸易有很强的竞争力,这导致服务贸易整体上出口大于进口。根据表2,美国在四个服务贸易大类中最具竞争力的是“运输与旅游以外的民间服务贸易”,在这类服务贸易中,依据国际竞争力的大小,前五大服务贸易领域依次是文化与娱乐服务、建筑服务、计算机与信息服务、专利等使用费(技术贸易)。  表2 2000年美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 单位:10亿美元;%  出口 进口 进出口收支 竞争  力指数  运输服务 95 27 -32 -3  旅游服务 45 85 60 6  政府服务贸易 77 01 76 9  运输与旅游以外的民间服务贸易 71 94 77 4  电讯服务 09 80 -71 3  建筑服务 26 42 84 2  保险服务 41 20 -79 -5  金融服务 04 49 55 3  计算机与信息服务 90 04 86 0  专利等使用费 03 10 93 5  其他商业服务 56 76 80 8  文化与娱乐服务 42 13 29 0  合计 88 07 81 5  竞争力指数=(出口-进口)/(出口+进口)×100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国际收支统计年鉴2001》的数据计算。  文化和娱乐服务  美国历史虽短,但却在舞蹈、音乐、电影、戏剧等领域为人类贡献了许多老少咸宜、长盛不衰的作品,例如充满想象力的现代舞蹈、为各国儿童带来欢乐的迪斯尼乐园及相关产品、“好莱坞”电影”等无不风靡世界。美国文化和娱乐服务在世界的传播,不仅给美国带来了滚滚财源(例如好莱坞电影在全球的票房收入占到全世界电影票房收入的80%以上),而且通过这种文化输出,美国的竞争优势更巩固也更丰富。  建筑服务  以钢铁为中心的产业革命推动了美国建筑工程学的发展,电梯和钢筋混凝土的发明,导致出现了美国首创的建筑形式——摩天大楼,它被认为体现了美国精神。以后,美国始终依靠先进的设计理念和高科技,始终站在世界建筑的前沿。目前,美国有世界最大的建筑工程事务所,汇集了世界各国顶尖的建筑大师(如贝聿铭等)。近年各国普遍重视城市建设和城市形象,许多国家的城市都出资让美国人设计其标志性建筑(如上海的金茂大厦、东京的国际论坛广场等)或整个街区。  计算机与信息服务  上世纪4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上第一台台式电子计算机、第一只半导体晶体管、第一块集成电路都诞生在美国,因此美国一直是世界信息技术的领导者。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带动了美国本国以及各国对信息服务的巨大需求。从80年代开始,美国的信息服务业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率,成为美国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美国政府也对增强本国信息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予以特别的关注,在GATT以及后来的WTO等的多边谈判中,美国一直为本国信息服务业突破各种限制进行不懈的努力。计算机与信息服务中最大的门类是计算机专业服务,它还可以进一步分为计算机系统集成、用户专用程序设计和专业咨询与培训,美国在这三方面的实力都是世界最强的。  金融服务  与国际金融历史悠久的欧洲国家银行相比,美国银行的海外扩张起步较晚。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美国在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领域中霸主地位的确立,美国银行的国际金融活动才在各方面领先于欧洲的发达国家,并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取得绝对的竞争优势。在WTO的多边谈判中,美国利用其金融服务贸易的优势地位,一方面逼迫其他国家按照美国的要求开发金融市场,为本国金融机构在海外寻找利润源开辟道路,另一方面又注重保护自己的金融市场。例如1995年7月正是由于美国认为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开发程度不够美国的要价,拒绝给所有成员方最惠国待遇,并单方面退出《全球金融服务贸易协定》,导致这一协定在当时只能成为一个临时性协定。在美国的服务贸易中,金融服务贸易的增长尤其迅速,1986年至2000年,美国的金融服务贸易额从6亿美元增长至3亿美元。(注:The Annual Report of The Council of Economic Advisers,CEA,Washington DC(2))  专利等使用费(技术贸易) 在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形态向着技术含量不断提高的方向演进。一国技术贸易地位的提高,不仅可以改善该国的贸易条件,而且还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高效益增长,优化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使该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有利的地位并反过来进一步促进本国的技术进步。从宏观上看,美国的科技与经济实现了这种良性循环。美国技术贸易的发展离不开其知识产权制度的成熟。在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为了“复兴美国”,出台了被称之为“偏袒专利权”的政策(ProPatent Policy),主要内容是扩大专利的权利范围,既重视专利使用费的费率,又提高了侵权赔偿费。这一政策从制度上保障了美国保持其技术上的竞争优势。  在表2中,有较高国际竞争力的还有旅游服务,这一项目主要包括国际观光和教育服务两项内容。其中美国的教育服务的竞争力远高于旅游业,因为虽然有世界各国的游客光顾美国,但也有大量美国人前往世界各国旅游。而美国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以其自由竞争的学术氛围吸引着世界各国的留学生,每年在美国各类高校学习的外国留学生超过50万人,在美外国留学生远远多于去国外留学的美国人。美国2000年教育服务出口达102亿8700万美元,这一金额超过了美国传统出口商品小麦和玉米的总和,而教育的进口则只有21亿4000万美元。  IMF 并没有公布在表2中的“其他商业服务”的详细分类数据,根据该统计项目的含义,它类似于OECD服务贸易统计中的“专业服务贸易”。但OECD的这项分类统计并不健全,美国只有部分分类数据。表3反映了美国部分“专业服务贸易”的竞争优势状况,可以发现,美国在这一领域具有竞争力的是法律、会计、审计以及咨询服务,这也是与人们的常识相吻合的。  表3 2000年美国专业服务贸易的竞争力 单位:10亿美元;%  出口 进口 进出口收支 竞争  力指数  法律、会计、审计以及咨询 91 24 67 3  广告与市场调查 41 76 -35 -9  研究与开发  工程设计  农业与采矿业的指导  其他专业技术服务 97 20 77 7  企业内服务贸易 94 44 50 7  合计 01 42 59 7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Statistics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Services 2001》的数据计算。  运输服务、保险服务和广告与市场调查是美国为数不多的缺乏国际竞争力的服务贸易,可能与在美国的外国服务商竞争力更强,并从美国本国服务商那里夺得许多市场份额有关。  三、美国竞争优势要义  虽然每个国家国情各不相同,各国竞争优势也各有差异,但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总是由一些因素组成的。迈克尔•波特认为,一国产业的竞争优势由四个基本因素(生产要素、需求条件、支持性产业及相关产业的表现、企业战略及竞争者)和两个附加因素(机遇和政府行为)。限于篇幅,这里集中从知识与技术型人力资源、企业竞争环境、企业技术创新环境与企业战略四个方面来论述美国的竞争优势,笔者认为,这四个方面都会在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提升一国产业的竞争力。  知识与技术型人力资源  通常,人们的收入水平与所受教育程度的高低或所掌握技术难易程度的高低成正比,而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与其收入水平成正比。因此高素质人才不仅有助于增加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也会增加相关的需求。  美国能够保持科技和经济领先地位,主要受益于美国一贯重视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自80年代初以来,几任总统都宣称要成为“教育总统”,企业也越来越重视培训和吸收人才。随着全民、终身教育的深入开展,美国正迈向群众性知识社会。美国重视教育的标志之一是不断增加教育投资,美国教育投入已从1989年的3530亿美元增加到1999年的6350亿美元,教育投资已占美国GDP的7%以上,在发达国家名列前茅。克林顿总统提出,跨入21世纪后,每个小学教室都要与世界联网,大学升学率要达到25%,以适应新经济发展的需要。  美国抓住一切机会大力引进人才也是美国独特的竞争优势。迄今在美国的留学生达491万,大约占全球留学生总数的1/3。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核武器和核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问世应用和日新月异,“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实施和航天技术大发展等等,都是在移居美国的科学家们的参与甚至主导下完成的。2001年美国政府又出台了《加强21世纪美国竞争力法》,其目的就是要进一步吸纳那些拥有专业技术和技能的、在美国工作但不申请居留的外国人,人才范围涵盖科技、法律、艺术等广泛领域。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美国已拥有世界上最多、最优势的科技人才,依靠这一大批顶尖的人才,美国人获得诺贝尔奖最多,美国科学家在世界主要科技文献上发表的论文最多,美国公民在国内外获得的专利最多。  企业竞争环境  美国产业是在相互竞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绝大多数产业都面临激烈的国内竞争。美国是世界上反垄断政策的发源国,对市场垄断、企业兼并和市场统一定价的做法限制严格。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的反垄断立法以及实践活动适应了世界经济变化的需要。里根执政时期以来,美国实施反垄断政策时更多地考虑到美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地位,把企业兼并看成是增强美国国际竞争力的手段,因而对企业的兼并采取了容忍的态度。在这一时期,美国司法部不再对那些操纵价格、分割市场但没有公开协议的垄断进行追究。司法部当时还撤销了对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的诉讼,与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达成了和解。(注:张德霖:《竞争与反不正当竞争——反不正当竞争法理论实践与国外法律规范》,人民日报出版社1994年版,第194~197页。)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反垄断政策继续延续上述趋势,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被认为美国50多年来最大的反托拉斯案——诉微软垄断案。(注:2001年6月,美国哥伦比亚特区联邦上诉法院作出裁决,驳回地方法院法官在前一年6月作出的将微软一分为二的判决,但维持有关微软有违反反垄断法行为的判决。2002年11月,美国司法部和微软达成协议,联邦法院迅速批准了这一解决方案。)从微软一案可以看出,进入新经济时代,美国实施反垄断政策进一步重视维护美国的整体国际竞争力。因为在新经济时代,单纯用分拆企业来破除垄断并不能保持和提高一国的竞争力。  企业技术创新环境  美国技术创新的主角是私人企业。2000年全美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中企业占9%,政府部门占1%。经历了70年代研究与开发相对停滞的时期以后,最近20多年以来,美国的私人企业研究与开发能力有了长足的发展。私人企业的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从1985年以前的8%左右上升到2000年的8%,发明专利数也由90年代初的每年不到10 万件增加到2000年的超过15万件。(注:The Annual Report of The Council of Economic Advisers,CEA,Washington DC(2))  美国企业的科学技术活动与美国的国防建设紧密相连是美国支撑其经济强国的竞争优势之一。从40年代的原子能计划到70年代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庞大的国防相关计划不仅为企业提供了客观的研发经费,更重要的是为企业提供了提升技术竞争力的机会。国防工业的发展带来的技术进步进一步促进了其他制造业的发展,当今美国的优势产业或多或少与美国国防有关,如飞机制造业、IT产品制造业和电讯服务业等。  此外,美国人不断进取的冒险精神、大型风险投资公司和NASDAQ市场等融资渠道的存在也是推动美国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方面。  企业战略  美国企业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要素流动的好处,通过对外投资和吸引海外投资在全球范围进行资源配置,这一战略可以说是一种“全球要素组合型发展战略”。(注:张幼文:《当代国家优势——要素培育与全球规划》,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版,第208~222页。)美国既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对外投资国,也是最大的引资国(2002年除外),在许多行业都拥有富可敌国的跨国公司。  美国公司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地位比任何国家都强。美国公司现在在全球具有战略意义的地方建立了大约3万个多数控股或少数控股的分公司。多数国外分公司的战略目标是向当地市场生产和销售商品和服务。据统计,美国跨国公司在海外生产的产品中,约60%在当地销售,约30%返销到美国。(注:〔美〕《外交》2001年5、6月号。)美国跨国公司的实力决定了它对国内外政治经济的巨大影响,美国跨国公司不仅是当代美国社会的经济基础,也是其竞争力的主要来源。  近年美国经济的成功还要归功于80年代以来的企业大刀阔斧的重组和精简。在美国,企业出资人利益更受重视,这有别于德国更重视企业的社会效益和日本更重视企业员工的利益。美国的做法好处是企业可以避免陷于重重利益冲突而不能自拔从而争得时间上的主动,但容易造成大量企业倒闭和大批裁员的现象。  四、小结——兼论经济强国竞争优势的共性  当今世界经济波诡云谲,一国不进则退,各国无不为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并在国际经济舞台上争得一席之地而全力以赴。一国部分竞争优势是该国所特有的,比如美国拥有包括广袤富饶的土地、世界首屈一批的军事强国地位等的“硬力量”,包括移民国家的开放度、美元牢固的国际货币地位、文化和意识形态对其他国家的吸引力,以及控制国际规则和机制的能力等的“软力量”,都是其他国家所欠缺的竞争优势。尽管如此,对美国等经济强国的分析也表明这些国家竞争优势在许多方面是相同的。  第一,实施既有竞争又有规制的市场经济制度。自由竞争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运行机制,通过竞争,可以促进企业优胜劣汰,使资源优化组合,提高经济的效率。但竞争具有两重性,没有约束的竞争反过来又会破坏竞争。经济强国长期的实践表明,完善的市场经济除了应该提倡自由竞争、保护竞争以外,还要规范竞争,使得竞争公平、有序、良性。给企业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让企业在这一环境中实现有序竞争和良性竞争是这些国家提高竞争力和保持较高竞争力的基础条件之一,也是这些国家走向强国的起点。  第二,重视科学教育的作用,发展知识经济,注意保护知识产权。大多数经济强国的战后竞争优势更多的并不是来自天然的恩赐,而是通过本国不懈的努力和创造而形成的。在开放经济的环境下,初级生产要素供给越来越丰富,因而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小。一国只有长期坚持不懈创造性地发展高级生产要素,在能在国家间竞争中脱颖而出。经济强国的当代经济发展走的都不是大量消耗资源的粗放经济道路,而是走依靠建立在包括发达的科学教育、科学的决策和严格的管理在内的高级生产要素基础之上的高效集约经济道路而实现的。  第三,企业跨国发展已成为经济强国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进而增强整个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环节。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经济强国普遍按照价值链和产业链的要求,抢占价值链和产业链的两端,控制核心技术和高附加值环节,而将制造组装能力向外转移,发展海外生产基地,建立面向全球开发和配置资源的高效生产体制,形成全球性生产体系,以此更大规模地占领国际市场和强化本国的国家竞争优势。同时,经济强国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注意保护本国产业,实施适以我为主的开放,既最大限度地享受开放的利益,又注意不对国内产生过大的冲击。  第四,在国际市场上崛起一群有竞争力的产业。这些产业既可以是制造业,也可以是服务业。支撑这些产业的是各国形成的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各国许多政策最终是为了形成产业集群而安排的。

航天第一是美国和俄罗斯/电子技术第一是美国/汽车是日本/综合应该是美国。

中国每年论文发表数量

说明中国近年来投身自然科学领域研究的人越来越多,也得到了认可,是一个值得肯定的事情。

有多少 毕业生就有多少论文

全世界每年的论比这个你怎么探讨的

中科院每年都有统计,会出两本书,可以自己去买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