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毕业论文战争与和平俄语论文

发布时间:2024-05-19 03:07:19

毕业论文战争与和平俄语论文

我们在研究诗歌言语时,无论是研究它的语音和词汇构成,还是研究它的词语位置的性质以及由词语组成的意义结构的性质,我们处处都能见到艺术具有同一的标志:即它是为使感受摆脱自动化而特意创作的,而且,创造者的目的是为了提供视感,它的制作是“人为的”,以便对它的感受能够留住,达到最大的强度和尽可能持久。同时,事物不是在空间上,而是在不间断的延续中被感受。诗歌语言正符合这些特点。在亚里斯多德看来,诗的语言应具有异域的、奇特的性质20,事实上它也常常是异域的:如苏美尔语之于亚速利亚人,拉丁语之于中世纪欧洲,阿拉伯语之于波斯人,古保加利亚语之作为俄罗斯标准语的基础;或者它也常常是一种被提高的语言,如与标准语相近的民歌语言。诗歌中古词语的广泛运用,“doicestillnuovo”(悦耳新文体)语言的艰深化,阿尔诺·丹尼埃尔21的晦涩文体以及造成发音困难的种种形式(迪埃兹22。《行吟诗人的生活与劳动》,第213页),都属这种情况。列·雅库滨斯基在他的论文里阐明诗歌语言中的一种规律,即有时通过重复相同的声音以造成语音上的困难。所以,诗歌语言是一种困难的、艰深化的、障碍重重的语言。有时诗歌语言与散文语言相近,但这并不与艰深化的规律相悖。普希金写道: “她的名字叫塔季雅娜…… 我们第一次用这样的名字 让充满柔情的篇章生辉, 这样做真有几分放肆,”23 普希金的同代人习惯于杰尔查文那种文体高昂的诗歌语言,而普希金那种(在当时看来)低俗的文体倒是显得出乎意料地难以理解。我们都记得,普希金的同代人当初都因他用语粗俗而大惊失色。普希金把使用民间俗语作为一种引起注意的特殊手段,正如他的同时代人平常说法语时也总是用用俄语词一样(见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中的例子)。 现在正发生一种更为典型的现象。俄罗斯标准语其根源本出自俄国的异邦,它已深深渗入人民底层,使许多民间俗语为之同化。但文学却开始热衷于方言(列米佐夫、克柳约夫、叶赛宁和其他一些作家,他们彼此才华迥异,而语言却相近,都有意追求一种外省语言)和外来语(因此才可能出现谢维利雅宁诗派)。马克西姆·高尔基现在也从标准语到标准的“列斯科夫腔。”这样一来,民间俗语与标准语交换了位置(维亚切斯拉夫和其他许多作家)。终于出现了要创造新的、专门的诗歌语言的强烈倾向。大家都知道,这一派的首领就是维利密尔·赫列勃尼科夫。所以,我们给诗歌下定义:它是一种障碍重重的、扭曲的言语。诗歌言语——是一种言语结构。散文——则是普通言语:节约、易懂、正确的语言(散文女神是正确的、易产的女神,婴儿“胎位正常”的女神)。关于阻滞和延缓是艺术的普遍规律问题,我将在谈情节编构一文中更详细地加以论述。 初看起来,那些提出节约力量是诗歌语言某种本质特征,甚至是其决定性特征这一概念的人们,他们的立场在节奏问题上是十分有力的。斯宾塞对节奏作用的解释看来也完全不容置疑,他说:“如果我们经受的拳击不均匀,我们就不得不使肌肉保持多余的,有时是不必要的紧张,因为我们不能预计到下一拳何时出来。如果打击均匀,我们就能省力。”这个见解似乎很有说服力,但却犯了一个通病——混淆诗的语言与日常语言的不同规律。斯宾塞在其《风格哲学》一书中对这二者完全不加区别,而实际上可能存在两种节奏。一般语言(散文的)的节奏、劳动歌和劳动号子的节奏,它一方面,能够代替在必要时喊一声“吭唷,加油”的口令,另一方面能够减轻劳动,使之自动化。的确,在音乐伴奏下走路要比没音乐时轻松;但一面走,一面进行活泼热闹的谈话同样也轻松,因为此时走路的动作我们并不意识到。所以一般语言节奏作为产生自动化的因素是重要的。但诗的节奏则与此不同。在艺术中有“建筑柱型”,但希腊神庙中的园柱没有一根是精确地立在建筑柱型规定的位置上。艺术的节奏存在于对一般语言节奏的破坏之中。对这种种破坏规律的现象人们已经在试图加以系统化,这正是节奏理论今天面临的任务。可以预料,这一进行系统化的努力将不会取得成功。因为这不是节奏复杂化的问题,而是打乱节奏的问题,这种打乱是无法预测的。如果这种打乱成为一种范式,它就失去其艰深化手法的功用。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简单说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战争与和平》读后感范文5篇,欢迎借鉴参考。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范文5篇(一)

最近,我阅读了《战争与和平》,这是一本讲述战争背景的书籍,描写了四大贵族在战争中仍然享受着和平和宁静的生活,他们希望在战争中寻找机会建立自己的战功,获得荣耀,而底层的俄国人民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不光是俄国,即便是发动了战争的法国,受害的也是底层老百姓,托尔斯泰用战争与和平的不同生活状态来表达在战争中遭受苦难的人民的深切同情,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平的生活!

拿破仑是我非常崇拜的一个人,他有卓越的政治才华和军事才能,但他发动的战争也对人类带来了灾难,总之一个伟大的政治家身上,会体现出才华与罪恶。1805年,拿破仑发动了战争,俄国也引燃了战火,当战争来临时,俄国的贵族与底层人民都奋起反抗,只不过大多数贵族是为了荣誉和战功,老百姓则是为了保家卫国。战后不管胜负如何,上层人士仍然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跳着快乐的舞步。但是在这场卫国战争中,俄国贵族的青年们也有了不同的思想观念,他们接触了欧洲文明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思想正在发生改变。

纵观全世界的战争,受伤的永远是底层的人民,他们付出生命去参加战斗,死后不过是一具枯骨,无人理会和纪念,时过境迁变消失在历史的场合中,而那些靠战争建立了功勋的人,世世代代享受着功绩和荣耀带来的便利和好处,这是不公的。

通过卫国战争的胜利,托尔斯泰也表达了对在战争中收到创伤的各方人民的怜悯之心,他是一位有博爱观念的作家。读后感.俄国人民在这场惨烈的战争中表现出来的英勇和和爱国热情,被史书称赞,也表现出了俄国人民这种顽强的性格和斗志,是任何民族都打不垮的。

在战争与和平的历史背景中,俄国还是一个奴隶制国家,当西方文明的资本主义渗透进来时,他们遭遇了沉重的打击,一个大国仍然要被强大的小国冲击和压迫,当然这也给俄国的社会进步带来了契机。

我们珍惜和平,享受着和平带来了幸福生活,而我们也要为保护和平贡献自己的力量!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范文5篇(二)

战争与和平,这既是故事的主题,暗喻着人生的常态。纵然是拿破仑这样伟大的皇帝,传递自由精神和“革命”的魅力的意大利人,即便他其实试图恢复一个神圣罗马帝国——似乎在这个主题之下,也可以被分解成无数个喧嚣的会议、虚情假意的外交辞令和一场又一场令人疲乏的战争。——在纷乱中爆发出一点高潮,随即又回复到更低、更虚无的现实中,这不但是指战争这一对象,换言之,故事里的家庭生活、社交环境,也同样暗暗反映着如此自相矛盾的逻辑。托尔斯泰是一个擅长记录生活,更具有不自觉遵循生活中某种“必然”的逻辑的直觉。这种直觉使他在试图表达深刻主题之外,常常能催生出一些令人猝不及防的生活喜剧。而他自己也深知:也许出于情感,他对宗教和土地有不可理喻的爱意;但出于他的教育和理智——实际上常常因为不断反省而转向虚无。有趣的是,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总有些真理不可置疑、不须反思——“信仰”就像大主教的遗体,一旦浮现出尸瘢,无法映证那个全能的神,软弱的人就会堕入怀疑的危机中。也许在热爱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眼里,托尔斯泰是个从内心深处真正软弱的人,他并不具备他所标榜的那样的信仰。

以此为准线,逆推向《白痴》和《群魔》,与托尔斯泰完全不同,陀思妥耶夫斯基将“愚人”或曰“圣愚”刻画得浓墨重彩,并且赋予《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阿廖沙以信仰试炼。后者更坚信,信仰只有在愚人身上才能保存,也许是因为愚人这个形象背后是更具有希腊原始癫狂精神的,离崇尚“科学”的现代文明,更远一些。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向信仰深处挖掘,他不去探讨生活的意义,因为那与宗教精神相比,显然是不值多费口舌的。托尔斯泰则孜孜于询问人生的意义,却同时点出构成人生的全是片段——试图极力描摹的作者却无法从中提炼出意义。他所描绘的虚无人生,是使深入探索那种宗教信仰——亦即有力托住虚无之花的花萼。陀思妥耶夫斯基,一个癫痫症患者,一个体验过极端事件的人,也是托尔斯泰的后辈,读后感.正是从这里找到撬动问题的铁锹,并且一气呵成解答了前者。也许,从这种对信仰的肯定层面来看,陀思妥耶夫斯基又否定了前者。有趣的是,纳博科夫在多年后旅居美国时,创作了一系列描摹黑色喜剧以及精神病症状的作品,其中一度将陀思妥耶夫斯基真的描摹成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也许是发现了俄罗斯文学中的极端偏执情结,纳博科夫将深刻和偏执冷静地隔离开了:但他又留下了诗歌一样的语言和,某种不可言喻的阴郁情绪。去其筋骨而欲保留神采,得来的结果却终究有些浅薄。

因之,托尔斯泰在贴地描写生活的同时,也达到了一种深刻。他真实地刻画着生活,也提炼着生活,从而通过体验,以生活的流动状态而表现了他所看见、并且隐约触摸到的深刻真相。他从深刻的主题出发,最终渴望朴实的道理,这也合乎生活的逻辑——因为渴望某种抽象的概念而前往具体事例中探寻真理,反而经过真诚的体悟而变得朴实。

《战争与和平》第三卷中,安德烈公爵在得知娜塔莎的私奔一事后,感到生活虚无,没有意义。战场上的荣誉感转瞬即逝。托尔斯泰展现他的虚无情绪:“他越关心眼前的问题,以往的事就离得越远。以前那个高悬在他头上的无限高远的苍穹,忽然变成低压在他身上的拱顶,那里的一切都清清楚楚,但毫无神秘之感。”(657)

而托尔斯泰,还是不忘记展现他一流的刻薄手笔,童山老公爵家里,生活一成不变:“玛丽雅公爵小姐依旧是个胆怯、丑陋的老姑娘,永远生活在恐惧和苦恼中,毫无意义毫无欢乐地虚度着青春年华。布莉恩还是一个春风得意卖弄风情的姑娘,快乐地享受着生命的每一瞬间,并且满怀最美好的希望。安德烈公爵觉得,她只是变得更加自负。安德烈公爵从瑞士带来的家庭教师德萨尔,身穿俄国式礼服,同仆人们说着生硬的俄语,但还是那样智力有限,教养有素,品德高尚,思想迂腐。”(658)我可以想象,托尔斯泰在家中看着他可爱的妻子儿女们,面对繁琐农务时,大约用的就是如此流露一丝讥讽意味的语言。对他来说,过于旺盛的精力和强大的智力居然是种麻烦。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范文5篇(三)

今天我读了《战争与和平》这本经典小说,虽然不是理解很深刻,但也有了明确的认知感。里面的一句话使我印象很深:“用人间的爱去爱,我们可以由爱转恨;但神圣的爱不能改变。无论是死还是什么东西都不能够破坏它。它是心灵的本质。”

“桥炸掉了吗?”军官发问。“当然。”另一个军官洋洋得意的说。“代价是多少?”“不值一提,俩伤一亡。”军官无所谓地耸耸肩。我看到这里,不由自主地感到心里很难受,有这样把生命当做儿戏的吗?战争,死伤肯定是要有的,但是这样不痛惜士兵的死伤,也只有没有素质的军官阶级才做的出来。

读完整本书,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闭上眼睛,小时候听我舅公讲他年轻时如何打退敌人的英勇壮举一一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我的舅公是一名和平时代的现役军人。33年前,1979年2月17日的黎明,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序幕被拉开了。中国军人用火一样的热血青春,铁一样的军魂,唱响了英雄的战歌。他们为了保卫国家的安宁,为了捍卫国家 、人民的利益,抱着我们绝不侵占别人的一寸土地,别人也休想侵占我们的领土和人民。

我的舅公那时候还只有23岁,是个炮兵班长,告别祖国,告别亲人,雄赳赳地奔赴了战场,在炮火轰鸣中、机枪的咆哮中,他英勇杀敌,凉山、高平、老街都留有他和战友们的足迹。在打凉山的战争中,我舅公身负好几处伤,最严重的是他的右脚大拇指在炮火中被炸掉了。战争结束回国后,部队授予他战斗英雄的称号。

每次我去南京奶奶家,总忘不了去看望舅公,一遍一遍地听他讲杀敌的事迹,看着舅公少了大脚趾的右脚,心疼地问他“现在还疼吗?”现在的舅公虽然地位不低,但是为人很低调,总是教育部下说:“虽然现在是和平年代,但一定不能忘了警惕,忘了本。”舅公的家教也很严,不准赌博、不去娱乐场所,不住别墅,不搞特殊。到现在为止,他家还住在部队的军区大院。

有时候他会很自责,虽然打了胜仗,却没有把很多战友活着带回来。三十多年过去了,舅公在每年的清明节,都会约上当年的几个老战友一起去广西的烈士陵园,那里埋葬了七千多名烈士,其中有他的排长、有他的战友。舅公每次去都会泪流满面,诉说着对他们的思念,告诉他们今天的祖国有多么的强大。

我很崇拜我的舅公,视他为我心目中的偶像。我经常对自己说,现在我要好好学习,多学知识,强健身体,长大了我要去当兵,像舅公一样保家卫国,做一个合格的军人后代。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范文5篇(四)

这本书阅读的时间跨度特别长,差不多俩月了,原因有二,书本身就是大部头,经典名作,不易读,其二,这段时间迷上美剧,阅读懈怠很多。

这本长长的战争与和平大名不知道是小学还是初中就听到了,反正真正的阅读是听到这本书的十多年以后,书中的内容说来也不复杂,复杂的是俄国作品中类似欧洲的人名地名让人头疼。很多时候除了关注书的内容本身,还要花心思去记和分辨这些人名。

这本书虽然不是历史书,(作者好像也不认为它是小说,但是我们归类还是会把他归为小说。)但是我阅读完感受最深的二点确实关于历史的,其一就是之前了解到的拿破仑进攻俄国失败因为资源短缺,这本书让我看到的正好相反,法国占有各种优势,一度让俄国首都迫使莫斯科的大部分人撤离莫斯科。其次,就是关于拿破仑的形象,通过作者的一些观点描述,让我了解到,拿破仑或者其他一切容易让人膜拜的形象,更多的可能是不断去强化其光辉形象的结果。我们了解的真实,未必是真实。(当然这两点是基于本书给我的认识。)

很难想象,书的收尾阶段,作者对于科学的开放态度,让我敬畏。原来,我们上学书中所给我们的托尔斯泰或者其他的人物形象,过于单一化。可能有些作家或者人物,比我们所了解到的更让人敬佩,当你更多的去认识他的时候。而托尔斯泰便是其中一位。

小结:书很长,很耐读。读这种书会有很不一样的感受,读完会有满满的成就感。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范文5篇(五)

今天,研读了半年之久的《战争与和平》真的要划下一个小小的句号了,心里颇有依依不舍之情,伟大的著作总有这样的特点,那就是当你要离别它的时候,仿佛离别了亲近的人,而当你展卷重读的时候,又仿佛回到了过去的时光,当年读这部书时的心态与情味,又一一展现开来。伟大著作以开启一个鲜活的精神世界的方式,引领着人的灵魂成长,《战争与和平》正是这样的著作。

在这部巨著的最后一部分《尾声》中,托尔斯泰给了我另一个震撼。尽管这一部分是文学评论家认为写的冗长乏味的部分,然而我却觉得它写的精彩极了。《战争与和平》犹如一条巨龙,而尾声恰如点睛,托尔斯泰离开了具体历史的陈述,也离开了那些活生生的人物和情节,上升到了一个特别的高度——论述自由意志,而且论述得精妙、深刻、透辟。除了这样的结尾能承托起这阙宏大的史诗,我想象不出另一种结尾能如此完美。

在这个长长的结尾部分,托尔斯泰首先探讨了历史事件的“原因”,他认为,表面上看来是“权力”在起作用,而实质上,权力必须作用于“合力”形成的那个方向上,否则就如同向虚空中击掌,又如抽刀断水,得不到任何回应与实效。拿破仑远征俄国,表面上看仿佛是拿破仑在下命令,而实际上拿破仑有过诸多军事计划和命令方案,但远征俄国是真的变为了现实,不能不说是由于它符合了历史的某种必然规律。于是,从此出发,托翁以浓墨重彩探讨了自由与必然的关系问题。

托尔斯泰大致认为,在理性看来,自由意志是个幻觉,是一种“一瞬间无法确定的生命感觉”,然而在形上学(灵性)看来,自由意志则是生命的全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精髓之处。我们不能想象完全的自由,一个人无论如何想象不受外界的影响,我们永远不可能获得空间上和时间上的自由概念,在空间上的运动,遵循必然规律,在时间上的思考与判断,也受到一系列的制约。然而最关键的是:我们无法想象我们的行动没有原因,“理智的第一个要求就是假设和找到原因,因为没有原因我们就无法想象任何行动。我举手,没有任何原因,但我要做一个没有原因的动作,这就是我行为的原因。”多么精彩的论证啊!如果托尔斯泰沉溺于具体的科学知识(例如力学或生理学)的论述来反驳自由意志,那么他的论证可以被科学的发展所推翻,至少是牵连缠绕有不决断处,但是,他却顿挫一下,转入更高层次的概括,如太极之勾手引带,拨转自如,结论却难以撼动,实在可以媲美职业哲学家!

更重要的是,托尔斯泰并没有沉溺于一端而忽视了另一端,他接下来论证绝对的必然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大千世界的规律无穷无尽,各种条件与原因亦无穷无尽,人不可能认识所有的规律与条件,于是,总是不会有完全的必然。“一个垂死的人、一个未出世的胎儿或一个白痴,他们完全没有自由,我们观察的人的概念也就不存在了,因为没有自由,就不成其为人。”由于超时空的、全知全能的人的不存在,于是,人总可以透出必然性的约束而得其自由。托翁在这里表现出的是不可知论的立场,由于我们对宇宙和人生的实质是不可知的,因此,自由就奠定在这不可知之上,这恰是二十世纪的自由意志论(古典自由主义者)的公论。可知论、唯物论的世界中,没有自由,只有所谓“微分方程”和“混沌”,然而来自“混沌”的自由并非自由,真正的自由源于意志的自主与自律。

然而,以上的论证仍然是“执其两端”的,托翁还论证了另一个重要的真理:自由与必然的共生性。自由意志恰恰是依系于必然规律而生的,一方面,没有物理与生理的过程,思想只能是空中楼阁,另一方面,即使我们认知到了千万条规律,我们总是可以说:我们当时可以这么做而不是那么做,于是,这种试图超越规律的约束的意志,即是自由意志。恰如我们即使做了一万件恶行,却总可以说:当时忍住就好了,我还是可以为善的。于是,人性仍然是向善的——分辨善恶即是根本善。人性中包含着自由意志——试图超越束缚即是自由之源。人的自由意志的最突出表现,即是人能意识到自由意志。在观察者看来,它与其他过程或许难以分别,但在行动者看来,它是最重要的行动之源。

接下来托尔斯泰论述历史学——如果历史学承认有不服从规律的自由意志的存在,并且认为它是历史事件发展的原因,那么就不可能有历史规律,也就取消了阐释历规律的历史学。于是,自由在历史学中的地位,应当让位于对规律的探索,我们可以认为自己是自由的,坚持这一看法就如同站立在坚实的大地之上,然而又是服从历史规律的(托翁所说的历史规律,实则是社会科学的一般规律),坚持这一看法,就仿佛认识到了大地在按照规律(万有引力)在不断运动。于是,贞定之志(自由,就其落实于长期生活计划的完成而言,确实是静定贞一的)与顺历史规律而动,是统一的而非分离的,从这一点上说,1812年的拿破仑恰恰是不自由的,而皮埃尔、鲍尔康斯基这些人,则在历史大势中保持了自由之心,于风云舒卷、大浪淘沙之时,深识彻见了人性的本源。于是,不盲目地推断因果链条中的原因,不狂热崇拜伟人的天才,肩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前行,同时也决不傲然得意、津津乐道于自己的“自由选择”,这正是《战争与和平》给予我们的最大教益。

自从人类出现以来,便从未停止过战争。 从利用兽骨打斗的部落间争斗发展到以步枪,手榴弹、大炮等为武器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发展到利用飞机、导弹、潜艇等海陆空并举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的规模和破坏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此同时,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科学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因此,有的科学家认为战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我想,战争将使人类文明后退。我无法预知第三次,第四次世界大战使用的武器是怎样,而我深信,第五次世界大战的武器必定是木棍和石快,那时的战场情景与过去完全不同: 在一片荒芜的戈壁中,有一小片枯黄的树林,其中有一方小小的水面。 几百个蓬头垢面的未来人正手持石快、木棍互相打斗。大炮消失了,坦克消失了,飞机消失了导弹、潜艇也看不到了! 这一切都因为能源矿产枯竭。人类曾经拥有的、引以为自豪的文明从地球上消失了。 在一片曾经被上万种先进武器破坏过的满目疮痍的土地上,一群曾经遭受生化武器摧残的人们,正在挥动着粗糙而枯瘦的黑手,争夺仅存的一片未被破坏的土地。 在遭受过战争毁灭性破坏的地球上,拥有一片净土是每一个人的希望。 全世界的人们都在进行着以肢体、棍棒和石块为武器的战争,这就是第五次世界大战。 人们为争夺土地、水源、阳光、食物,用最原始的方式战斗着。 经过无数代人的辛勤努力,人类从茹毛饮血原始社会进入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由于人类的贪婪、向自然无休止的索取和没有尽头的战争,使地球上的资源消耗殆尽,人类创造的高度物质与精神文明霎那间灰飞烟灭。人类社会又复归到原始状态。 战争是以文明来消灭文明,发动战争就是自掘坟墓、自取灭亡。无休止的战争终将毁灭人类! 当我每天从电视上看到地球上不同地方仍然弥漫着战争的硝烟,流淌着死伤者的鲜血,高达宏伟的建筑在炮火中轰然倒地的画面,听到幸存者失去亲人后撕心裂肺的哭喊声时,忧心如焚。 仰望苍穹,人啊,为什么要屠杀同类呢? 我憎恨战争! 我期待和平! 我期望战争从地球上绝迹! 我期望人类在和谐相处中创造、共享高度的物质和精神文明

都是广告,都不要相信

毕业论文战争与和平

随着硝烟逐渐消散,枪炮声停止了轰鸣,聚焦了全世界人们目光的伊拉克战争终于结束了。 厮杀中得胜的人们在喜悦中也看到了自己身上的伤口,而失败的人们已永远失去了他们过去的辉煌。爱好和平的人们,又一次看到了战争的残酷! 战争——这足以毁灭人类的最可怕的魔鬼,它什么时候才能消失呢? 那些掌握巨大权利、动辄对他国诉诸武力、也把本国拖入战火的人,很少能真正尝到战争带来的苦水,而对普通的老百姓来说,战争带给他们的永远是不幸。 二十世纪,是个全世界发生天翻地覆巨变的世纪,这个世纪所取得的科技、文艺成就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然而,这个世纪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变化使战争变得更加频仍,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使战争变得更为可怕,在这个充满辉煌的世纪里,空前残酷的战争使人们在享受巨大精神和物质生活的同时,经历了一次次充满血腥与恐怖的浩劫! 19世纪,那些拥有大量殖民地、经济飞速发展的资本主义列强纷纷崛起,到20世纪初,它们的矛盾愈加尖锐,终于导致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人类也第一次经历了一场世界性的空前混战! 1914年,随着萨拉热窝的几声枪响,德国、英国、奥地利、法国、俄罗斯、美国等几大列强展开了空前的混战,在这场浩劫中,新发明的坦克、飞机、潜艇甚至毒气等武器纷纷登场,使人类间的相互屠杀变的更加迅速,2000多万生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葬送! 就在人们还处在一战后的喘息当中时,就在人类都盼望和平会降临的时候,人类历史上最恐怖的灾祸———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云已经在地球的上空弥漫! 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冲昏了人们的头脑,在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失去理智的人们把魔鬼捧为上帝,把疯子当作了偶像。一战后仅仅过了20年,德国、日本和意大利这三个法西斯国家就亮出了杀戮人类的屠刀,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整个地球在战栗!古老的欧罗巴被战火摧毁,广袤的华夏在灾难中哭泣,苏联草原烈焰滚滚、非洲大漠狂沙飞舞,大西洋下杀气腾腾,太平洋上恶浪滔天!全世界60多个国家卷入战火,5000多万人死亡,直接物质损失在4万亿美圆以上! 1945年,在苏、美、英、中等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英勇奋战和全力打击下,法西斯终于彻底覆灭了!墨索里尼被暴尸街头!希特勒在地下室自杀!东条英机被推上绞刑架!这三个罪恶滔天的战争祸首终于得到了他们应有的可耻下场!但是,那惨死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400万犹太人、那惨死于南京的30万中国人,还有那被原子弹毁灭的日本人,他们的生命永远被停留在那场浩劫中的恐怖一瞬了! 二战终于结束了,联合国的建立和许许多多战后独立的国家使人们看到了真正的和平!然而,通过二战,人类已经拥有了足以把我们这个世界灭绝数次的恐怖武器!长久的和平还是渺茫!在战争中获得最大利益的美国,和自诩为社会主义老大的苏联,在本该享受和平的时代里开始了争霸世界的“冷战”,又一次使世人清楚的看到,战后的和平时代,实际上是那些大国重新对抗的时代,还是充满了刀光剑影!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巨变、两德统一、苏联解体,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变化,没有对手的美国更是自我陶醉!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国第一次打赢了战后的大规模局部战争,给了那些“敢于不服”的国家一个下马威! 世纪末,美国再生事端,以科索沃问题为借口,对南斯拉夫联盟发动了大规模空袭,连中国驻南使馆都成了它肆意袭击的对象!当人们带着极大的欣喜,听着新千年的钟声,跨入21世纪时,战争也伴着人们来到了新世纪,巴以冲突不断加剧,九一一恐怖袭击事件使美国再次出兵亚洲,阿富汗战火刚刚消散,伊拉克上空又拉响了警报…… 善良的人们不禁要问,这是为什么?为什么人类要互相残杀,为什么战火永不退去,为什么没有永久的和平?人类什么时候才能学会真正的宽容与理智!站在新世纪的起点,我们回首战争,经历战争,更期盼和平!爱好和平的人们都希望我们的世界是一个兄弟姐妹手足情深、人人相互友爱的世界。我相信,总有一天,人们会真正懂得爱,真正懂得“和平与发展”,真正抛弃武力,把我们这个蓝色星球真正当作全人类共同拥有的美丽家园!

(一)确定论文提要,再加进材料,形成全文的概要论文提要是内容提纲的雏型。一般书、教学参考书都有反映全书内容的提要,以便读者一翻提要就知道书的大概内容。我们写论文也需要先写出论文提要。在执笔前把论文的题目和大标题、小标题列出来,再把选用的材料插进去,就形成了论文内容的提要。(二)原稿纸页数的分配写好毕业论文的提要之后,要根据论文的内容考虑篇幅的长短,文章的各个部分,大体上要写多少字。如计划写20页原稿纸(每页300字)的论文,考虑序论用1页,本论用17页,结论用1—2页。本论部分再进行分配,如本论共有四项,可以第一项3—4页,第二项用4—5页,第三项3—4页,第四项6—7页。有这样的分配,便于资料的配备和安排,写作能更有计划。毕业论文的长短一般规定为5000—6000字,因为过短,问题很难讲透,而作为毕业论文也不宜过长,这是一般大专、本科学生的理论基础、实践经验所决定的。(三)编写提纲论文提纲可分为简单提纲和详细提纲两种。简单提纲是高度概括的,只提示论文的要点,如何展开则不涉及。这种提纲虽然简单,但由于它是经过深思熟虑构成的,写作时能顺利进行。没有这种准备,边想边写很难顺利地写下去。编写要点编写毕业论文提纲有两种方法:一、标题式写法。即用简要的文字写成标题,把这部分的内容概括出来。这种写法简明扼要,一目了然,但只有作者自己明白。毕业论文提纲一般不能采用这种方法编写。二、句子式写法。即以一个能表达完整意思的句子形式把该部分内容概括出来。这种写法具体而明确,别人看了也能明了,但费时费力。毕业论文的提纲编写要交与指导教师阅读,所以,要求采用这种编写方法。

1、《诗经》中的理想爱情模式--中、西方爱情观念思考2、试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3、浅议《骆驼祥子》思想艺术特色中的悲剧色彩4、金庸武侠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分析5、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6、论白居易诗歌的感伤情怀7、浅析丁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8、浅析杜甫的咏史怀古诗9、论李清照词中的"愁"字情结10、论《呼兰河传》的散文化倾向11、论李清照在词史的地位12、论王朔作品的语言特色13、余华作品中的人性与末日意识14、浅谈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特点15、《茶馆》的语言艺术(学术堂提供更多论文知识)

战争与和平论文参考文献有很多,例如《战争与和平的断想》,《战争、和平与宪法共识》等等。

和平与战争主题论文

战争与和平是相伴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始终的一对孪生姐妹,人类社会有多久,战争就存在了多少年。战争中孕育着和平,和平中又潜伏着战争。一.关于战争古往今来,铭刻在人们的意识中印象最深的往往是世界的征服者;有许多大人物是因为战争而铸就不朽之名;辉煌的历史多是在战争时期或是达到了顶峰,或是化为废墟;………对于战争,不同的人都各自有着自己认为最合适的解释。英国17世纪哲学家霍布斯认为:战争是人类社会的一种自然状态,他就像人体的疾病一样,偶尔要发一发,以去处痼疾,协调身体。二战风云人物巴顿坚定地认为:战争是人类所能参加的最为壮观的竞赛,战争会造就英雄豪杰,会荡涤一切污泥浊水。甚至一位科学家曾讲到:“我不知第三次世界大战用什么武器来打,但我知道第四次,那一定是用石头和棍棒。”在众多人的眼中,战争是一种灾难,是可怕的,是万恶之源。它杀戮无辜人民,抢掠他人财物,毁坏繁荣城市,抹去地球上那历尽沧桑,日积月累起来的文明。然而,什么是战争?为什么会有战争?战争的本质又是什么?对这几个问题,上述的三种人物,因个人思想原因或客观条件制约,都没能准确而合理地给予解释。直到卡尔·冯·克劳塞维茨高声地吼到:“整个民族的战争,特别是文明民族的战争,总是在某种政治形势下发生的,而且只能是某种政治动机引起的。政治贯穿于整个战争行动中,并在战争中起作用的各种力量所允许的范围内对战争不断发生影响。”“战争不仅是一种政治行为,而且是一种真正的政治工具,是政治交往的继续,是政治交往通过另一种手段的实现。如果说战争有特殊的地方,那只是它的手段特殊而已。”他在著作中所提出的“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手段的继续”这一至理名言,揭示了战争的本质,还原了战争的本来面目。回顾历史,不难发现:越接近现代,战争则越像克劳塞维茨所说的那样。从最初远古人类因个人、部落利益而战,逐渐发展到为一个国家、一个共同体而战,甚至席卷全球,形成世界级的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究其原因不过就是两大军事集团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引起的,一方是新崛起的势力,想坐上霸主地位;另一方是老霸主,想极力保住原有地位。又因为在当时,国际和谈等手段并不流行,本来经过和谈或许就能解决的政治问题,最终以塞尔维亚青年的一声枪响而爆发。从而造成1000万人死亡,3400多亿美元的损失。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继续,又造成5000万人死亡,1.1万亿美元的损失。而此后的四次中东战争,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等,则是大国因政治、经济利益去控制、指挥小国去攻打小国,甚至直接出兵的政治手段。由此可见,战争的的确确是政治手段的一种延续。然而在战争实施过程中,战争手段日益扩大化、丰富化,逐渐显现出超信息化、高科技化、隐蔽化以及局部化等特征。有资料显示,美国正采取实际行动,有计划地落实其独霸太空的图谋。俄罗斯也在加紧研制自己的太空装备,声称在2008年前做好太空战准备。虽然战争有时会在客观上刺激科学的进步、生产的扩大,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显而易见的,人们对战争的恐惧和憎恨从来都没有改变过,制止战争,保持和平是人们发自内心的呼唤。二. 艰难的和平之路每当战争一开始,总会有一种力量阻止它,直至战争隐退,它才显现,那就是和平。现代世界,维护和平主要是靠国际间相互达成的法规,以及由多数国家组成的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组织——即联合国安理会。近代战争公约是从海牙公约开始的。海牙公约,即“海牙法规”,是1899年和1907年两次海牙和平会议所通过的13个公约和一些声明文件的总称。主要是限制作战手段或作战方法。1928年生效的日内瓦议定书,全称是《禁止在战争中使用窒息性、毒性或其他气体和细菌作战方法的议定书》,在法律上禁止使用化学和细菌武器。1929年生效的非战公约在国际法上,特别是在确定侵略战争为非法方面,是最重要的法律根据。特别是1979年,《埃以和约》的签定,结束了埃以两国30多年的战争状态,把世界和平又向前推了一步。199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全面禁止核实验条约》把国际裁军与军控推向一个高潮。2000年,韩朝两国领导人会晤,进一步推动了朝鲜半岛的缓和进程。这一系列的公约和行动,似乎都在预示着:世界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然而,战争危险依然存在,小规模的战争也时有发生。世界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战争并存的局面。为什么会这样呢?一方面,个别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而一些国家和地区随着旧的格局被打破,地区间种种矛盾突现,战争不可避免。另一方面,由于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而政治具有独立性及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故而无法从根源上消除战争。再一方面,战争与和平本身就是统一的。在和平中走向战争,在战争中走向和平。1917年的平安夜,打了近10个小时的英德军队全部放下武器,手牵手,高高兴兴地开了一个“篝火晚会”,虽然他们明天仍要拿起武器相互拼杀。余 言既然战争是无法从根源上避免,我们要做的,也是唯一能做的是:在国内,努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在国际上扩大和平势力,以尽量减少战争的爆发。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消除意识隔膜,不论是何种国家体制,都应亲如兄弟姐妹般团结起来。和平共处,共同发展。正如约翰·堂恩所说的:“谁都不是孤岛,自成一体;每个人都是那广袤大陆的一部分,如果海浪冲刷掉一个土块,一个海角,世界就少了一点;如果你朋友或你自己的庄园被冲掉,也是如此。任何人的死亡都使我受到损失,因为我包孕在人类之中。所以别去打听丧钟为谁而鸣,它为你敲响。”因为珍爱和平,我们回首战争也正是由于对那该死的战争的回顾,我们才更应该珍爱这来之不易的和平。要和平不要战争战争永远是残酷的.再完美的战争,也有它致命的缺陷----总会有人因为战争而离开.看看近代的中国,南京大屠杀,那悲惨的一幕幕,相信作为中国人的我们还历历在目吧.1973年冬, 侵华日军蓄意制造了惨绝人寰、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30多万百姓惨遭杀害,数以万计妇女横遭强暴,日军的暴行比二战中纳粹屠杀犹太人更加残忍。尽管铁证如山,但近年来,日本国内不断发生妄图否认南京大屠杀的事件。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战争所带来的后果,它是悲壮的,是令人愤奋不平的.想到了南京大屠杀,那我们是否还应该想想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当犹太人被纳粹活埋时,痛苦便伴随着他们,战争带来了什么,带来了更多的无奈,更多的痛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波兰人曾在24个地点对犹太人进行了至少30次屠杀,杀害了上千名犹太人。二战前,波兰共有350万犹太人,其中大约有300万人死于纳粹的大屠杀,目前波兰的犹太人仅有约2万人。许多波兰人一直都认为他们是纳粹的受害者,对于自己的同胞曾屠杀犹太人的说法难以接受。当这些战争所带来的恶梦已慢慢开始随着时间逝去,新的恶梦又突如其来地爆发了.美国与伊拉克的战争又带来了更多的无奈,美国士兵虐待战俘,更是令人胆寒.据报道,美军用来虐待战俘的方式至少有20种之多,其行为的非人道性和恶劣程度骇人听闻,令人发指。用美国陆军的一份内部调查报告的话说,这是一些“残忍、无耻、下流的虐待犯人行为”。不仅如此,对此事件负有不容推卸责任的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还透露说,现在已经揭露出来的虐俘情况只是一部分,还有更多的照片和录像带,可能使这场丑闻变得更加严重。有报道说,这里还有凶杀、强奸等明显的犯罪行为。诸多的战争带来了诸多的恶梦,可我们想要的是和平,只是和平,只有和平.当我们生活在现代,我们更应该珍惜和平,维护和平.

靠,难度太大了。

战争与和平为主题论文

靠,难度太大了。

和平与战争为主题的论文

战争与和平是相伴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始终的一对孪生姐妹,人类社会有多久,战争就存在了多少年。战争中孕育着和平,和平中又潜伏着战争。一.关于战争古往今来,铭刻在人们的意识中印象最深的往往是世界的征服者;有许多大人物是因为战争而铸就不朽之名;辉煌的历史多是在战争时期或是达到了顶峰,或是化为废墟;………对于战争,不同的人都各自有着自己认为最合适的解释。英国17世纪哲学家霍布斯认为:战争是人类社会的一种自然状态,他就像人体的疾病一样,偶尔要发一发,以去处痼疾,协调身体。二战风云人物巴顿坚定地认为:战争是人类所能参加的最为壮观的竞赛,战争会造就英雄豪杰,会荡涤一切污泥浊水。甚至一位科学家曾讲到:“我不知第三次世界大战用什么武器来打,但我知道第四次,那一定是用石头和棍棒。”在众多人的眼中,战争是一种灾难,是可怕的,是万恶之源。它杀戮无辜人民,抢掠他人财物,毁坏繁荣城市,抹去地球上那历尽沧桑,日积月累起来的文明。然而,什么是战争?为什么会有战争?战争的本质又是什么?对这几个问题,上述的三种人物,因个人思想原因或客观条件制约,都没能准确而合理地给予解释。直到卡尔·冯·克劳塞维茨高声地吼到:“整个民族的战争,特别是文明民族的战争,总是在某种政治形势下发生的,而且只能是某种政治动机引起的。政治贯穿于整个战争行动中,并在战争中起作用的各种力量所允许的范围内对战争不断发生影响。”“战争不仅是一种政治行为,而且是一种真正的政治工具,是政治交往的继续,是政治交往通过另一种手段的实现。如果说战争有特殊的地方,那只是它的手段特殊而已。”他在著作中所提出的“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手段的继续”这一至理名言,揭示了战争的本质,还原了战争的本来面目。回顾历史,不难发现:越接近现代,战争则越像克劳塞维茨所说的那样。从最初远古人类因个人、部落利益而战,逐渐发展到为一个国家、一个共同体而战,甚至席卷全球,形成世界级的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究其原因不过就是两大军事集团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引起的,一方是新崛起的势力,想坐上霸主地位;另一方是老霸主,想极力保住原有地位。又因为在当时,国际和谈等手段并不流行,本来经过和谈或许就能解决的政治问题,最终以塞尔维亚青年的一声枪响而爆发。从而造成1000万人死亡,3400多亿美元的损失。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继续,又造成5000万人死亡,1.1万亿美元的损失。而此后的四次中东战争,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等,则是大国因政治、经济利益去控制、指挥小国去攻打小国,甚至直接出兵的政治手段。由此可见,战争的的确确是政治手段的一种延续。然而在战争实施过程中,战争手段日益扩大化、丰富化,逐渐显现出超信息化、高科技化、隐蔽化以及局部化等特征。有资料显示,美国正采取实际行动,有计划地落实其独霸太空的图谋。俄罗斯也在加紧研制自己的太空装备,声称在2008年前做好太空战准备。虽然战争有时会在客观上刺激科学的进步、生产的扩大,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显而易见的,人们对战争的恐惧和憎恨从来都没有改变过,制止战争,保持和平是人们发自内心的呼唤。二. 艰难的和平之路每当战争一开始,总会有一种力量阻止它,直至战争隐退,它才显现,那就是和平。现代世界,维护和平主要是靠国际间相互达成的法规,以及由多数国家组成的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组织——即联合国安理会。近代战争公约是从海牙公约开始的。海牙公约,即“海牙法规”,是1899年和1907年两次海牙和平会议所通过的13个公约和一些声明文件的总称。主要是限制作战手段或作战方法。1928年生效的日内瓦议定书,全称是《禁止在战争中使用窒息性、毒性或其他气体和细菌作战方法的议定书》,在法律上禁止使用化学和细菌武器。1929年生效的非战公约在国际法上,特别是在确定侵略战争为非法方面,是最重要的法律根据。特别是1979年,《埃以和约》的签定,结束了埃以两国30多年的战争状态,把世界和平又向前推了一步。199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全面禁止核实验条约》把国际裁军与军控推向一个高潮。2000年,韩朝两国领导人会晤,进一步推动了朝鲜半岛的缓和进程。这一系列的公约和行动,似乎都在预示着:世界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然而,战争危险依然存在,小规模的战争也时有发生。世界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战争并存的局面。为什么会这样呢?一方面,个别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而一些国家和地区随着旧的格局被打破,地区间种种矛盾突现,战争不可避免。另一方面,由于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而政治具有独立性及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故而无法从根源上消除战争。再一方面,战争与和平本身就是统一的。在和平中走向战争,在战争中走向和平。1917年的平安夜,打了近10个小时的英德军队全部放下武器,手牵手,高高兴兴地开了一个“篝火晚会”,虽然他们明天仍要拿起武器相互拼杀。余 言既然战争是无法从根源上避免,我们要做的,也是唯一能做的是:在国内,努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在国际上扩大和平势力,以尽量减少战争的爆发。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消除意识隔膜,不论是何种国家体制,都应亲如兄弟姐妹般团结起来。和平共处,共同发展。正如约翰·堂恩所说的:“谁都不是孤岛,自成一体;每个人都是那广袤大陆的一部分,如果海浪冲刷掉一个土块,一个海角,世界就少了一点;如果你朋友或你自己的庄园被冲掉,也是如此。任何人的死亡都使我受到损失,因为我包孕在人类之中。所以别去打听丧钟为谁而鸣,它为你敲响。”因为珍爱和平,我们回首战争也正是由于对那该死的战争的回顾,我们才更应该珍爱这来之不易的和平。要和平不要战争战争永远是残酷的.再完美的战争,也有它致命的缺陷----总会有人因为战争而离开.看看近代的中国,南京大屠杀,那悲惨的一幕幕,相信作为中国人的我们还历历在目吧.1973年冬, 侵华日军蓄意制造了惨绝人寰、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30多万百姓惨遭杀害,数以万计妇女横遭强暴,日军的暴行比二战中纳粹屠杀犹太人更加残忍。尽管铁证如山,但近年来,日本国内不断发生妄图否认南京大屠杀的事件。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战争所带来的后果,它是悲壮的,是令人愤奋不平的.想到了南京大屠杀,那我们是否还应该想想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当犹太人被纳粹活埋时,痛苦便伴随着他们,战争带来了什么,带来了更多的无奈,更多的痛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波兰人曾在24个地点对犹太人进行了至少30次屠杀,杀害了上千名犹太人。二战前,波兰共有350万犹太人,其中大约有300万人死于纳粹的大屠杀,目前波兰的犹太人仅有约2万人。许多波兰人一直都认为他们是纳粹的受害者,对于自己的同胞曾屠杀犹太人的说法难以接受。当这些战争所带来的恶梦已慢慢开始随着时间逝去,新的恶梦又突如其来地爆发了.美国与伊拉克的战争又带来了更多的无奈,美国士兵虐待战俘,更是令人胆寒.据报道,美军用来虐待战俘的方式至少有20种之多,其行为的非人道性和恶劣程度骇人听闻,令人发指。用美国陆军的一份内部调查报告的话说,这是一些“残忍、无耻、下流的虐待犯人行为”。不仅如此,对此事件负有不容推卸责任的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还透露说,现在已经揭露出来的虐俘情况只是一部分,还有更多的照片和录像带,可能使这场丑闻变得更加严重。有报道说,这里还有凶杀、强奸等明显的犯罪行为。诸多的战争带来了诸多的恶梦,可我们想要的是和平,只是和平,只有和平.当我们生活在现代,我们更应该珍惜和平,维护和平.

在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渴望和平,有多少人憎恨战争,战争让人们流离失所,使国家民族丧失人权与尊严。和平,是全世界人民的心声:和平,是人们心底的梦;和平,是春天温婉的歌;和平,是冬日里的一抹骄阳;和平,是孩子们灿烂的笑脸,绽放在每一个幼小的心灵。

你知道吗?在鸦片战争中,伤害了多少手无寸铁的孩子和老人,损失了多少人力物力和财力。

你知道吗?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富丽堂皇的建筑,琳琅满目的珍宝,这里是建筑师建造的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成群的天鹅和孔雀,两代人的心血,两代人的劳动,三天三夜消失殆尽。

你知道吗?在南京*中,多少孩子哭喊着寻找自己的亲人,凄惨的哭声响彻云霄,一张张小脸上挂满了晶莹的泪珠,写满了恐惧。失去孩子的父母,眼里满是血丝,头脑一片空白,最后仍惨死于侵略者的刀下。

难道这些还不够?损失还不够多吗?这些也成为历史,难道,我们还要让历史重演吗?

不,我们不要。

我们不想再让无数个孩子哭喊着找妈妈,不想再让无数个爸爸妈妈抱着孩子冰冷的尸体出神,我们不要再让任何一个人无辜地死去,更不想让鲜血洒满湛蓝的天空。

让世界永远不要再有战争,让和平之花永远盛开吧! 【篇二】

曾经在报纸上见到一幅由战地记者拍摄的照片《倒下的士兵》。那上面,一名年轻的士兵的生命被永远地凝固在了他中弹倒下的一瞬间。他身体后仰,枪自手中落下,那张开双臂的样子竟像是在飞翔——这本应表现着自由的姿势却向我明明白白地展示着他的绝望:一个灵魂已永远地消失了,一个蓬勃的生命在她最美好的时候走向了灭亡。洒在年轻士兵身上的每一寸阳光都在哭泣,太阳不明白,在经过多少亿年漫长的进化后,地球上所有生灵的主宰——人类,在战争中,竟然没有选择生存的自由。

那曾是我见过的最真实的死亡,也许我应该感谢那名记者,他使我对于战争的理解不再停留在报纸上苍白无力的文字上,在一场战争拉开序幕时,不论谁比谁强大,不论谁站在正义的一方,谁都不能否认,是无数个无辜生灵的鲜血铸就了那两个国家的和平或灭亡。

每一天都有战争在爆发,每一份报纸中都少不了关于战争与和平的报道,我们甚至无法知晓战争爆发的真正原因。对于我们来说,那些遥远的战争仅仅意味着世界的变化,时局的动荡。然而我们是否能够把它们作为一个饭后闲聊的话题,我们是否能够忽略某一个国家在通过战争得到和平的同时所犯下的罪孽?如果我们可以,那么死去的士兵的家人,失去家园的百姓能否忘却?他们亡国辱身的仇恨是否在若干年之后引发又一次的血流成河?如果和平必须建立在他人苦痛与仇恨上,那么它的存在又有什么真实的意义?

在看到一个国家的人们因为胜利与和平而微笑的同时,我看到了的另一个国家屈辱的泪水。

在看到报纸上关于战争的报道的同时,我看到了无数士兵中弹倒下的样子。

在感叹电视上美军武器精良的时候,我忘不了阿富汗人民血淋淋的绝望的脸庞。

战争与和平是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世界在战争与和平中不断改变,历史在战争与和平中不断地被重复。也许我们无法避免战争,也许和平可以成为杀戮的冠冕堂皇的理由,然而我是多么希望,有一天,人们能够擦亮自己被鲜血蒙蔽的眼睛,世界上的所有人民能够微笑着握着对方的手,民族与民族之间只存在着友好而不是猜疑与防备,人们能够看清,战争带来的只有死亡、哭泣与仇恨,而决不是和平与安详。 【篇三】

一个富饶繁荣的国家,展现出一派勃勃生机,人们之间融洽相处,过着无虑的生活;生长在这里的花草似呼也长得分外的好……但是很奇怪,怎么这里的白鸽这么多?真耐人寻味啊!

对,白鸽也称和平鸽,象征着和平;也许这里实在太和平了,看,人们都是这么热情,这么和睦相处;据记载,这里是没有一次战争的记录。

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向往的地方啊!除了一些好战的人,有谁不希望和平呢?

战争真是太残忍了,它可以一夜间夺去无数人的生命,摧毁无数个家园……

可是美国的布什居然忍心去破坏和平,去发动战争,难道他认为战争就像小孩子玩泥沙一样吗?

有认认为:美国政府和媒体不愿意用人性的眼光来看待伊拉克人民的苦难,而是将一切问题都归结到萨达姆身上,其目的是*萨达姆政权,占有伊拉克的石油。

其实,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且是曾经使用过这些武器的国家,它根本没有权利对别的国家指手画脚的。

如果美国对伊拉克开战,那也是一场屠杀,因为伊拉克连最基本的防空系统都没有。那就等于以强欺弱了。

为此,世界各地相继爆发了反对战争、呼唤和平的游.行示.威。这次的反战规模之庞大,游.行人数之多,体现了世界各国的反对美国把自己的国家利益的实现置身于别国的苦难之上,希望世界和平的呼声。

游.行的第一天,华盛顿气温为摄氐零下2度,但避免战争、实现和平的决心与热情支撑着人们。

“不要用鲜血换石油”、“不要向伊拉克开战”的呼声在华盛顿上空回荡。即使战争已经迫在眉睫,但它们仍然希望舆论压力能迫使布什放弃攻打伊拉克的计划,而通过联和国来解决伊拉克问题。

生命是无价的,怎么能用鲜血换石油呢?经过一次战争,双方要死多少人啊?如果要用鲜血来换胜利,换石油,那值得吗?

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保尔说的那番话一样:“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如果在他临时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对,这说得对,人们应为正义战争去奉献,因为生命是无罪的。

在美国游.行示.威的人群中,有一个小女孩叫埃米莉,她用稚气的声音对记者说:“如果美国攻打伊拉克的话,就会有更多的家庭失去亲人,”停顿了一会儿,她补充说:“我想信,布什总统打伊拉克是想得到伊拉克的石油,但那是人家的石油,我们不能要。”

多么可爱的小天使啊!

连一个小孩子也知道反对战争,不能用鲜血去换别人的石油!那么难道总统大人,竟然想不到吗?

给和平一个机会吧,给人们一个和平的机会吧!因为残酷的战争会夺取无数人的生命财产,会毁灭人们的美好家园!

“给和平一个机会吧。”全世界的人都在呼唤着和平!

自从人类出现以来,便从未停止过战争。 从利用兽骨打斗的部落间争斗发展到以步枪,手榴弹、大炮等为武器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发展到利用飞机、导弹、潜艇等海陆空并举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的规模和破坏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此同时,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科学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因此,有的科学家认为战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我想,战争将使人类文明后退。我无法预知第三次,第四次世界大战使用的武器是怎样,而我深信,第五次世界大战的武器必定是木棍和石快,那时的战场情景与过去完全不同: 在一片荒芜的戈壁中,有一小片枯黄的树林,其中有一方小小的水面。 几百个蓬头垢面的未来人正手持石快、木棍互相打斗。大炮消失了,坦克消失了,飞机消失了导弹、潜艇也看不到了! 这一切都因为能源矿产枯竭。人类曾经拥有的、引以为自豪的文明从地球上消失了。 在一片曾经被上万种先进武器破坏过的满目疮痍的土地上,一群曾经遭受生化武器摧残的人们,正在挥动着粗糙而枯瘦的黑手,争夺仅存的一片未被破坏的土地。 在遭受过战争毁灭性破坏的地球上,拥有一片净土是每一个人的希望。 全世界的人们都在进行着以肢体、棍棒和石块为武器的战争,这就是第五次世界大战。 人们为争夺土地、水源、阳光、食物,用最原始的方式战斗着。 经过无数代人的辛勤努力,人类从茹毛饮血原始社会进入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由于人类的贪婪、向自然无休止的索取和没有尽头的战争,使地球上的资源消耗殆尽,人类创造的高度物质与精神文明霎那间灰飞烟灭。人类社会又复归到原始状态。 战争是以文明来消灭文明,发动战争就是自掘坟墓、自取灭亡。无休止的战争终将毁灭人类! 当我每天从电视上看到地球上不同地方仍然弥漫着战争的硝烟,流淌着死伤者的鲜血,高达宏伟的建筑在炮火中轰然倒地的画面,听到幸存者失去亲人后撕心裂肺的哭喊声时,忧心如焚。 仰望苍穹,人啊,为什么要屠杀同类呢? 我憎恨战争! 我期待和平! 我期望战争从地球上绝迹! 我期望人类在和谐相处中创造、共享高度的物质和精神文明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