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议论文素材摘抄初中

发布时间:2024-05-21 04:39:03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议论文素材摘抄初中

如同世间一切事物一样,人类源于自然,其本身也是自然进化的产物,既属于自然,又超脱于自然。与其他生物不同的是人类中枢神经系统的高速进化导致了人类特有的双重进化,生物进化和文明进化。与生物进化相比,人类的文明进化是超高速的。近1万年以来,人类在物种水平上的进化几乎不易观察,而在文明进化的作用下,人类已取得了非凡成果,逐渐成为地球上最具优势的种群,特别是在改变自然的功能与结构方面。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实际是人在自然中的位置不断提高的过程,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果。所以,A· 汤因比认为历史是由一系列文明和环境之间的挑战与应战构成的〔1〕。P·埃克希则写道:“人与自然是历史的基础。”〔2〕 今天的人类不仅对自然中各生物有机体之间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交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对于更大范围的地质循环和组分结构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就现代人类的能力而言,虽然不可能影响较大时空尺度的自然过程,不能毁灭地球,但足以破坏地球上的各种生态系统,也完全可以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入新的更高层次上的和谐与稳定。如果人类毁坏了地球上的生态系统,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基础,就等于毁灭自身。一个具有生命力的人与自然系统的持续发展,有赖于系统中各组分的健全与合理。对于人与自然系统的繁荣与稳定而言,系统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协同进化是重要的。只有实现协同进化,才能达到发展的可持续。由于人类在自然中的特殊地位,人与自然的和谐乃至协同进化,其主导方面在于人。人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正确地认识自然的规律,充分了解自己的能力以及可能给自然带来的正面与负面的影响,自觉地调整自身与自然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采取顺应自然规律的行为,使之和谐、共生共荣。这就要求现代科学不仅要研究自然,而且要研究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传统的学科划分中,自然科学的研究目的多是根据人类的需要来认识自然,为改造自然提供依据,使之满足人类的需要。每当我们在利用自然的过程中,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局限性而出现错误时,人们往往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于人类对自然规律认识的不够深刻,却很少检查人类自身的需要是否超出了自然承受能力和恢复能力,当然这并不是想否认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还远远不够。与自然科学相对应的社会科学,则旨在研究如何改造社会,却常常忽视人类文明演化的进程是否超出了人与自然协同进化所规定的约束条件。人与自然关系,是一个具有广泛研究内涵,而又随发展不断演变的命题。以往的哲学、地理学、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经济学以及生态学的研究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出于不同的目的涉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某一方面,但在迅速变化的全球背景下,并不能解决人类当前所面临的复杂而又尖锐的人与自然的矛盾。要完成这一新形势下出现的新课题,需要从新的高度认识,需要一种综合性研究,利用跨学科的优势去把握人与自然关系在不同时空范围下的各种表现形式,探索如何运用人类的智慧和能动性,使自然界摆脱缓慢的自发进化过程,较快进入动态平衡状态的同时,注意进行人类行为的调控研究,使人类能够自觉地调整自己的需求和价值观,不断弥补失误造成的损害,使之适应协同进化的进程。 当今世界,人类走过了崇拜自然的采集狩猎时代,走过了自然优势的农业时代,已经或正在走过掠夺自然的工业时代。此时此刻,人与自然关系正陷入深刻的危机之中。幸运的是,人类已经开始觉醒,认识到只有人与自然相互协调,才能走向共同的繁荣。“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经过历史的洗礼,人与自然的关系将会进入走向和谐的新阶段。

1、人与自然需要和谐共存。2、无径之林,常有情趣;无人之岸,几多惊喜;世外桃源,何处寻觅;聆听涛乐,须在海里。爱我爱你,更爱自然。3、河水静静地流着,我们在水中尽情地玩着,笑声、水声融在了一起,人与自然形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几片黄树叶、红树叶从水面上职过,贴着小河的脸,抒写着秋的诗句。4、人与自然间的正常关系,应当是欣赏与保护,对自然的欣赏,其实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欣赏大自然的山河壮阔,鬼斧神工;欣赏风花雪月的四季轮回;欣赏鸟翔蓝天,鱼潜水底的物竞天择。人将大地比作母亲,人类在母亲的怀抱中生存,体现的是真正的和谐。5、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生存的伙伴。

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涵和本质 和谐是指系统中各要素、各部分之间配合得匀称和得当。一个生态系统,尤论是在全球、地区,还是局部区域,都是复杂的牛物群落与所处的环境(包括水、大气、土、岩石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对稳定又有自组织功能的一个系统,水是其中最活跃、最重要的控制性要素。在润泽万物的同时,水又以其自身的丰枯规律、动力特性,影响着整个自然界的演进和变化。生态系统所有生命要素因水而生,依水而存,对水的量变和质变十分敏感。兴水利、除水害,人类社会在与水的相依相伴中,在与水的抗争中,得到了繁衍和发展。在治水中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成为人类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任务。 所谓治水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指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与协调。在整个流域生态系统的框架下,处理好人类活动与水利水害的关系,合理地趋利避害,正确对待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降低水污染等人为灾害,在将水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程度降低到可以承受的同时,尽可能降低人类活动对水体循环的干扰,减少人对水的侵害;处理好人类取用水与自然界其他用水的关系,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控制在能够保持水体基本功能、水资源可以持续利用的状态,使水在为人类造福的同时,能够为整个自然界造福。 在治水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反映出价值取向的变化。由“以人为中心”和人控制自然、统治自然的价值理念,转变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同进步。在治水中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体现了思维方式的变化。由孤立的、单目标的思维模式,转变为系统的、全面的、辩证的思维模式,由以往的经济增长为唯一目标,转变为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保护相协调,统筹考虑各种利弊得失,在改造自然满足人类需要的同时,约束人类自身的行为,兼顾自然界的和谐与稳定。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涉及治水的方方面面,从思路、对策、措施,到规划、设计、管理,都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创新。 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阶段的必由之路,是人类总结经验教训后的必然选择 在工业革命之前的漫长历史中,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较小,人与自然保持着相对和谐的状态。在哲学上,强调“天道”和“人道 ”、“自然”和“人为”的相通、相类和统一的观点。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本来合一;孔子提倡“天命论”,把“天命”奉为万物的主宰,要人们“尊天命”“畏天命”;老子主张 “自然无为”,认为人在自然和社会面前是无能为力的。这种朴素的“天人合一”的观点,造成了中国占代一种人与自然亲近和谐的关系。在对待洪水方面,“择丘陵而处之”“顺水所向,迁城邑以避之”进行避洪,“疏九河”进行分洪,在大河两旁留出足够空间使水“有所休息,左右游波,宽缓而不迫”进行行蓄洪,这些都足这种思想的反映。在水土资源开发上,先秦时期,强调“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不树者无椁”,对于保护植被、植树育林等起到很好的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的急剧增加,人类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人类改造自然、影响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人定胜天”“人是自然界的主宰”的思想日益增强,把自然界逐步看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肆无忌惮地掠夺式开发利用,同时把自然界看成是一个无底的垃圾箱,毫无顾忌地向其中排放废水、废渣、废气。近几十年来,我国“改天换地”行动空前,为了负载过多的人口,争取更多的空间,生产足够的粮食,人们侵占河滩,围湖造田,毁林(草)开荒;为了满足快速增长的用水需求,人们建起一个又—个蓄引提工程,可以让黄河断流,让海河干涸,把地下含水层疏干,利用每一滴水;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污水、废水不经处理,随意排人江河湖泊。 一百多年前,恩格斯指出,人类可以通过改变自然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但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人类统治自然界决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日益深人人心的今天,面对我国水资源领域存在的种种问题,由“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成为治水实践的必然选择。当然,这种选择不是遥远过去的简单重复和回归,而是全面的发展和升华,是基于对治水规律更深的理解和把握,是基于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和渴望。 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必须在治水中把坚持尊重自然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紧密结合起来,走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路子 日月运转不止,江河奔流不息,大自然有其自身运行的规律;人类取水、用水、排水,水进入了人类社会,治水活动又需要遵循社会规律。只有在治水实践中不断发现规律、认识规律,并遵循规律、利用规律,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1.在整个流域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的框架下,统筹考虑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对策 流域是水资源的载体,任何河流、湖泊等水体都与其所在的流域休戚相关。健康的河流、湖泊必须有健康的流域生态系统作为基础和支撑。治水实践不能就水论水,要从整个流域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的框架下,考虑水资源问题的解决。 流域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既包括湖泊、河流、湿地等水生态系统,也包括森林、草地、农田等陆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主要是指对流域内的水、土地、湿地、植被等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限制或消除引起生态系统退化的各种干扰,实现水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2.洪涝灾害不可避免,洪灾损失可以减轻,建立人水共存的洪水管理模式 我国江河下游约有100万km2的冲积平原,是江河洪水泛滥、泥沙淤积的产物,也是我国受洪水威胁最大的地区。由于土地肥沃、地势平坦、交通便利,许多地区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已经成为我国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我国业已形成的人口分布、生产力布局,不可能、也没有办法作大的调整和变化。洪水泛滥、河流改道所造成的损失和影响是当今社会所无法承受和容忍的。因此,那种让河流不加约束、任意流淌、回归自然状态的思路是不现实的,也绝不是人与自然和谐的表现。 3.干旱问题不可根治,缺水问题可以缓解,建立合理协调的用水模式 干旱是我国尤其是北方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由于可更新利用水资源的有限性和丰枯变化,十旱问题不可避免,也不可能完全根除。在我国干旱、半干旱等生态系统卜分脆弱的地区以及半湿润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充分考虑流域内生态系统的用水需求,统筹考虑生活、生产、牛态和环境的用水需求,维系基本的生态系统平衡。 4.水污染问题是人类发展过程中 对水体的侵害,应该也能够得到解决如果说洪水、干旱还有部分天灾的因素,水污染则纯粹是人祸。水体的严重污染不仅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给国民经济造成严重损失,也影响了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不同,我国在低发展阶段和较短的时期内遭遇了严重的水污染问题。美国和日本在20 世纪60年代后期着手进行污染防治时,人均 GDP要高出我国现在水平的10多倍,我国面临着经济社会持续高速发展和 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的双重压力。 5.辩证地看待人类治水活动的利与弊,树立全面、长远、辩证的观念 治水活动的出发点无疑是为人类造福,但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系、不同的目标、不同的时间,对人类治水活动利弊得失的评判可能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随着认识水平逐步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追求目标的变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议论文素材摘抄初中

可以写美好的自然、生活环境带给你的方便和美好,比如,早上起来呼吸到新鲜空气,感谢树木的默默吐呐;路上的鲜花香漫,感谢辛勤的蜂蝶!

四月上旬,我去乡下玩。到沟渠边欣赏风景时,蓦地发现一条不知名的黑色的鱼正在追逐着几只可怜的小蝌蚪,其中一只已经被那条鱼吞下整条尾巴。心中怜悯,用枯枝赶走了鱼,救下小蝌蚪。因为村上要用水,沟渠里的水被抽得日日递减,不多久就要干涸,那时,鱼和蝌蚪都不能幸免。再三思索后,我捞起了那几只小蝌蚪。鱼已经不知去向,就不再多费心思了。  可当我把它们带回家后,遭到了老妈的极力反对:“不行!一个干干净净的家会被蝌蚪弄脏的!快把它们扔了!”“这怎么可以?难道要让它们被天敌吃掉吗?绝对不能扔掉!”“这个家不能有任何脏东西!”“蝌蚪是益虫!” ……经过激烈的争论,老妈向我妥协,但要留下蝌蚪,必须把它们放在阳台上。这我同意,让蝌蚪经历必要的大自然的考验对它们也是有好处的!  我把小蝌蚪们安置在阳台上的小水缸里,还特意放了些水绵、螺蛳和鹅卵石,尽量使环境与野外的一样。从此,我开始了“养蝌蚪之行”。为了能使蝌蚪正常生活,我翻遍了家里的大小养殖书籍,千方百计为蝌蚪创造有利的条件。每天早晨醒来后,我总要去看看蝌蚪怎么样了;一放学,换下鞋子就冲向阳台,与蝌蚪共同分享喜悦与忧愁。偶尔为蝌蚪换换水,天天给蝌蚪喂食——熟菜叶与少量熟蛋黄。毕竟水缸不同沟渠,不能进行循环,只有靠“人工循环”了——烈日当空,我把水缸挪到半遮阴的地方;倾盆雨下,我把水缸移到雨少下到的地方;热了,搬到阴凉处降温;冷了,放回屋里保暖……  在我的精心照料下,小蝌蚪一天天地长大了。终于有一天,其中两只小蝌蚪长出了后腿。虽然那后腿细细的,黑黑的,还不足两毫米,但挺精神。我分外高兴,一整天情绪高涨,从此越发地关心小蝌蚪了,希望它们早日变成小青蛙。  4月30号晚上赶回乡下,匆忙中忘了带小蝌蚪回去放生,一路上懊恼不已——这一呆就要五六天,小蝌蚪在家里怎么活呀?!越想越不敢想。到了乡下,我吃不下睡不好,一闭眼,满脑子是小蝌蚪,连做梦都想着回市里把小蝌蚪带来。也许是上苍可怜小蝌蚪,5月3号,老妈回市里拿东西,我死缠烂打地央求她带回了我的小蝌蚪。当我再见到小蝌蚪时,心中的一块大石头落了地。但再仔细一看,天!都变成小青蛙了!只是尾巴还没有退化。我兴奋不已,围着看了许久,许久……  5月4号,在雨中,我带着小蝌蚪来到了河边。我轻轻地倾斜器皿,“小青蛙”、螺蛳以及鹅卵石缓缓入水。望着“小青蛙”们疾游远去的影子,心中隐约飘出一丝失落。风儿拂过,芦苇轻摇,水面轻漪,田野中的农作物沙沙作响。  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心中失落遁无,沉入回忆:4月2日,小蝌蚪来我家;4月25日,有两只长出后腿;4月27日……

概念[编辑本段]和谐相处指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互惠互利、彼此促进的共同生存。 为什么要和谐相处[编辑本段]我们生活在共同的社会环境中,人际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我们必然也必须要面对的。人是群居的动物,从古至今,事实证明人只有充分的分工协作才能更好的生存,更好的改善生活,更好的发展文明。所以与人和谐相处必不可少,这其中的和谐带给我们的是“发展”。人又是处在食物链最高端的种群,对整个食物链和自然界的依赖也最大,依赖大也就消耗大,消耗大带来的是更大的依赖,所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显得尤为的重要了,而这里的和谐带给我们的是“持续”。和谐相处有什么好处[编辑本段]从抽象的角度说和谐相处可以带给我们可持续的发展,可以让我们内心更加快乐的生活。具体的有以下几方面:a)好的心态 能够和谐的相处,势必带给我们好的心情,好的心情能产生好的处事心态,都说性格决定命运、态度决定一切。可见有好的心态是多么的重要。而在和谐相处之后,我们就不会再为很多琐碎的矛盾、细枝末节的眼前利益而心烦、发怒,甚至失去理智。也避免让一件小事恶化到无法收场的地步。这样一天和谐的阳光就会天天照耀这我们,也影响着周围的人和物。b)新的思路 大家一定听说过很多地方人和动物争地的故事和人与天斗的感动事迹。对于这些事情我们经常会制定很多的策略去执行、去限制、去管理但是往往问题越解决越多的死胡同……如果能和谐的相处,这样就可以给我们新的思路去应对此类的矛盾,按照自然规律用最适合的方法和创新的思路去解决问题,实现共赢。让矛盾得到终极的解决。c)全面的计划 和谐相处可以让我们站的更高,看的更远,更懂得发现和把握世间万物的规律。这样制定其计划来当然更全面,更实际,也更有可操作性了。怎样做到和谐相处[编辑本段]实际操作有很多种方法,准则不外乎以下几条:a)修身 自我知识和修养的提高,内心快乐充实,懂得包容和自律。b)爱 爱身边的人,爱生活的自然环境。有同情心。c)当下 现在就行动起来,从小事做起,造福身边的人、保护环境。让自己快乐的生活也是和谐的一部分。

我认为孟子是中国早期具备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人。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檀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主张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即“时养”的思想。孟子劝告人们不要用缎密的网打鱼,以留下个体较小的鱼继续生长繁殖;砍伐木材要遵循规定的季节,循自然之性,以满足继续利用的需要。孟子教育人们,一切动植物的生长繁殖都有依据季节变化而发育成长的生态规律,因此一定要顺应规律,不要试图破坏规律。再者,人们必须依据万物生长变化的生态规律,按照一定的时序进行农业生产、砍伐取用和捕获渔猎,适度地获取生活资料,切勿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导致生态环境失衡,走向末路。  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孟子·告子上》  孟子在强调“以时入山林”同时,还着重自然资源的保护。“养护”是十分重要的,不仅要取用有度,而且要尽量减少人向自然界的索取,保持自然界原有的面貌,即孟子所说的“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可以与,可以无与,与伤惠”(《孟子·离娄下》),使自然界的万物繁育旺盛、和谐有序,维持良好的生态循环系统。  孟子思想中隐藏着丰富的生态伦理观念,而重温孟子的生态伦理观对当今社会的生态建设也是十分有益的。孟子告诉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重“时养”,既要顺应自然,又要保护自然,追求以节约资源、能源和减少污染为前提的生态经济效率,在经济活动中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统一。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议论文素材摘抄初中篇

四月上旬,我去乡下玩。到沟渠边欣赏风景时,蓦地发现一条不知名的黑色的鱼正在追逐着几只可怜的小蝌蚪,其中一只已经被那条鱼吞下整条尾巴。心中怜悯,用枯枝赶走了鱼,救下小蝌蚪。因为村上要用水,沟渠里的水被抽得日日递减,不多久就要干涸,那时,鱼和蝌蚪都不能幸免。再三思索后,我捞起了那几只小蝌蚪。鱼已经不知去向,就不再多费心思了。  可当我把它们带回家后,遭到了老妈的极力反对:“不行!一个干干净净的家会被蝌蚪弄脏的!快把它们扔了!”“这怎么可以?难道要让它们被天敌吃掉吗?绝对不能扔掉!”“这个家不能有任何脏东西!”“蝌蚪是益虫!” ……经过激烈的争论,老妈向我妥协,但要留下蝌蚪,必须把它们放在阳台上。这我同意,让蝌蚪经历必要的大自然的考验对它们也是有好处的!  我把小蝌蚪们安置在阳台上的小水缸里,还特意放了些水绵、螺蛳和鹅卵石,尽量使环境与野外的一样。从此,我开始了“养蝌蚪之行”。为了能使蝌蚪正常生活,我翻遍了家里的大小养殖书籍,千方百计为蝌蚪创造有利的条件。每天早晨醒来后,我总要去看看蝌蚪怎么样了;一放学,换下鞋子就冲向阳台,与蝌蚪共同分享喜悦与忧愁。偶尔为蝌蚪换换水,天天给蝌蚪喂食——熟菜叶与少量熟蛋黄。毕竟水缸不同沟渠,不能进行循环,只有靠“人工循环”了——烈日当空,我把水缸挪到半遮阴的地方;倾盆雨下,我把水缸移到雨少下到的地方;热了,搬到阴凉处降温;冷了,放回屋里保暖……  在我的精心照料下,小蝌蚪一天天地长大了。终于有一天,其中两只小蝌蚪长出了后腿。虽然那后腿细细的,黑黑的,还不足两毫米,但挺精神。我分外高兴,一整天情绪高涨,从此越发地关心小蝌蚪了,希望它们早日变成小青蛙。  4月30号晚上赶回乡下,匆忙中忘了带小蝌蚪回去放生,一路上懊恼不已——这一呆就要五六天,小蝌蚪在家里怎么活呀?!越想越不敢想。到了乡下,我吃不下睡不好,一闭眼,满脑子是小蝌蚪,连做梦都想着回市里把小蝌蚪带来。也许是上苍可怜小蝌蚪,5月3号,老妈回市里拿东西,我死缠烂打地央求她带回了我的小蝌蚪。当我再见到小蝌蚪时,心中的一块大石头落了地。但再仔细一看,天!都变成小青蛙了!只是尾巴还没有退化。我兴奋不已,围着看了许久,许久……  5月4号,在雨中,我带着小蝌蚪来到了河边。我轻轻地倾斜器皿,“小青蛙”、螺蛳以及鹅卵石缓缓入水。望着“小青蛙”们疾游远去的影子,心中隐约飘出一丝失落。风儿拂过,芦苇轻摇,水面轻漪,田野中的农作物沙沙作响。  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心中失落遁无,沉入回忆:4月2日,小蝌蚪来我家;4月25日,有两只长出后腿;4月27日……

概念[编辑本段]和谐相处指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互惠互利、彼此促进的共同生存。 为什么要和谐相处[编辑本段]我们生活在共同的社会环境中,人际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我们必然也必须要面对的。人是群居的动物,从古至今,事实证明人只有充分的分工协作才能更好的生存,更好的改善生活,更好的发展文明。所以与人和谐相处必不可少,这其中的和谐带给我们的是“发展”。人又是处在食物链最高端的种群,对整个食物链和自然界的依赖也最大,依赖大也就消耗大,消耗大带来的是更大的依赖,所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显得尤为的重要了,而这里的和谐带给我们的是“持续”。和谐相处有什么好处[编辑本段]从抽象的角度说和谐相处可以带给我们可持续的发展,可以让我们内心更加快乐的生活。具体的有以下几方面:a)好的心态 能够和谐的相处,势必带给我们好的心情,好的心情能产生好的处事心态,都说性格决定命运、态度决定一切。可见有好的心态是多么的重要。而在和谐相处之后,我们就不会再为很多琐碎的矛盾、细枝末节的眼前利益而心烦、发怒,甚至失去理智。也避免让一件小事恶化到无法收场的地步。这样一天和谐的阳光就会天天照耀这我们,也影响着周围的人和物。b)新的思路 大家一定听说过很多地方人和动物争地的故事和人与天斗的感动事迹。对于这些事情我们经常会制定很多的策略去执行、去限制、去管理但是往往问题越解决越多的死胡同……如果能和谐的相处,这样就可以给我们新的思路去应对此类的矛盾,按照自然规律用最适合的方法和创新的思路去解决问题,实现共赢。让矛盾得到终极的解决。c)全面的计划 和谐相处可以让我们站的更高,看的更远,更懂得发现和把握世间万物的规律。这样制定其计划来当然更全面,更实际,也更有可操作性了。怎样做到和谐相处[编辑本段]实际操作有很多种方法,准则不外乎以下几条:a)修身 自我知识和修养的提高,内心快乐充实,懂得包容和自律。b)爱 爱身边的人,爱生活的自然环境。有同情心。c)当下 现在就行动起来,从小事做起,造福身边的人、保护环境。让自己快乐的生活也是和谐的一部分。

近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人类实践的范围不断扩大,使得更多的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人类在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对自然均衡状态的破坏也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目前全球存在的人与自然的问题:人口问题(人类自身问题)、资源问题(自然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相当突出。 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已成为世界性公害。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目前全世界有10亿以上人口生活在污染严重的城市,而在洁净环境中生活的城市人口不到20%。全世界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口缺少安全用水,每天有数以万计人的死与水污染有关,食品中毒事件经常发生。由于自然资源非正常利用,异生型人工自然物的大量滋生,干扰了自然生态的正常演化,破坏了整体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出现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其中:“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酸雨危害”,已成为世界性的生态危机的三大突出问题。人与自然关系严重失衡,造成这一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四个方面不可忽视:一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水平有限;二是人类对技术的控制能力不够;三是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地区利益、集体利益以及个人利益代替了人与自然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四是价值偏见。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往往只注意到眼前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而忽略了自然永存的内在价值,为了满足眼前局部的利益,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以至危及人类的持续发展。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特别是自然对人的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自发性,这种自发性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此外,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如果在对自然界更深层次的本质联系尚未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一定层次上的某种联系尚未把握住的情况下,改造自然,其结果要么自然内部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类社会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破坏,因而受自然的报复也就在所难免。恩格斯曾就此告诫过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恩格斯还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变成沙漠为例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首先必须确立大自然观。现代意义上的自然观,真正视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并以此作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其次,必须走出“人类中心”的误区,建立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的关系。科学证明人类不过是众多生物种类中的一种,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万物的尺度,同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的认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况且人类的认识正确与否、能否得到完善和发展,一点也不能离开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即实践),尤其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更是离不开人与自然的联系,在当今世界变革的大潮中,新出现的诸如“大科技观”、“持续发展观”、“生态价值观”等等,就是对“人类中心论”的否定。其三,必须全方位的探讨自然的价值。不仅要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要树立大价值观念,即在评价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不仅要考虑眼前价值,而且要考虑长远价值;不仅要考虑从自然中所得,还要考虑如何回报自然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写景作文--美丽的自然景观我们的祖国山水秀丽,美丽的自然风光无处不在。在放学路上,在公园里,在家里的庭院中,你有没有发现奇特的花草树木?夜晚的星空,日出日落的景观,下雨时的天象……这些你都进行过观察吗?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外出旅游时,看到过什么奇特的景象迷人的郊外具体的范文模板链接:_cuZyoZIX6sx8PFgtQ 提取码: 3cre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议论文素材摘抄

解题思路:人类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在大自然面前是渺小的爱护大自然,人人有责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违背自然规律,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探索自然规律,要不畏艰辛 关于人与自然的名言 我的人生哲学是工作,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奥妙,为人类造福。——爱迪生只有顺从自然,才能驾驭自然。——培根我不是不爱人类,而是更爱大自然。——拜伦大自然从来不欺骗我们,欺骗我们的永远是我们自己。——卢梭只有服从大自然,才能战胜大自然。——达尔文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雨果大自然的每一个领域都是美妙绝伦的。——亚里士多德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非但不能强制自然,还要顺从自然。——埃斯库罗斯只有按照自然所启示的经验来生活。——叔本华这自然法规我认为是最高的法规,一切法规中最具有强制性的法规。——马克·吐温当人类欢呼对自然的胜利之时,也就是自然对人类惩罚的开始。——黑格尔我们已经背弃了大自然,她曾经那样准确地为我们指路,而我们却想用她的教导来教训她。 ——佚名自然不掺杂半丝人情。谁抵抗它,谁就被一脚踢开;谁顺从它,谁就承受其恩典。 ——佚名 经典素材 印尼海啸 (尊重生命先尊重自然 ) 2004年12月26号,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以北海域发生里氏8.9级的地震,相当于至少3000颗原子弹威力的地震引发了强烈的海啸,高达30米的水墙横扫斯里兰卡、印尼、印度、泰国、马来西亚、孟加拉、马尔代夫等国家沿海地区,带走了至少15万人的生命,使几百万人流离失所,造成了14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灾难原本可以小一些。海底地震是形成海啸的主要原因,也是带走十几万条生命的凶手,这似乎是一场纯粹的自然现象,人类无法阻止它的发生。面对巨大的灾难,人类自称为“弱者”——这一切好像与人类无关。 “人类为破坏环境付出了代价,痛定思痛,人类要作出深刻反思。这虽然是一次纯自然灾害,但是人类对环境的破坏行为加大了灾难的产生和影响。” 红树林被大量砍伐了,全球海域中70%的珊瑚礁遭到人为破坏。 经济的发展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决定了它带有脆弱性,对财富的贪欲没有节制的蔓延,使人类终于受到了惩罚。这次海啸造成了14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这意味着沿海地区多年劳心劳力所积累的财富在大自然一次翻脸中付之东流。人类必须明白怎么样亲近自然,而不是打扰自然。否则自然会用自己的方式说“不”。 大地母亲的泪 (人对自然的巨大破坏应该停止了) 广袤的亚马逊河热带雨林森林中蕴藏着世界上最宝贵、最稀缺的热带雨林资源。这里有3000万个生物物种,是动、植物生息繁衍的理想场所。有人称亚马逊流域的热带雨林为“地球之肺”。然而,时至今日,亚马逊河畔昔日旖旎的自然风光已一去不复返了。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巴西政府开始在亚马逊河地区毁林伐木。到80年代,亚马逊地区每年砍伐的森林为200万至300万公顷。据估计,近十年亚马逊地区的木材产量增加了34倍,其代价就是热带雨林的锐减。为了种植经济作物,哥伦比亚32万公顷的原始森林毁于一旦。在秘鲁,为种植毒品而毁掉的森林也达100万公顷。进入90年代, 毁林的风潮又开始从边缘地带逐渐深入。目前,留在巴西大西洋沿岸一带的森林面积,仅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代的2%。在圣经中,亚当和夏娃因偷吃禁果而被逐出伊甸园,开始了一生的苦难。如果人们继续挥舞着手中的斧头砍伐森林,执迷不悟地残害大地母亲,那么,人类也终将踏上漫漫的赎罪之路。而大地母亲滴

1、人与自然需要和谐共存。2、无径之林,常有情趣;无人之岸,几多惊喜;世外桃源,何处寻觅;聆听涛乐,须在海里。爱我爱你,更爱自然。3、河水静静地流着,我们在水中尽情地玩着,笑声、水声融在了一起,人与自然形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几片黄树叶、红树叶从水面上职过,贴着小河的脸,抒写着秋的诗句。4、人与自然间的正常关系,应当是欣赏与保护,对自然的欣赏,其实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欣赏大自然的山河壮阔,鬼斧神工;欣赏风花雪月的四季轮回;欣赏鸟翔蓝天,鱼潜水底的物竞天择。人将大地比作母亲,人类在母亲的怀抱中生存,体现的是真正的和谐。5、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生存的伙伴。

我认为孟子是中国早期具备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人。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檀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主张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即“时养”的思想。孟子劝告人们不要用缎密的网打鱼,以留下个体较小的鱼继续生长繁殖;砍伐木材要遵循规定的季节,循自然之性,以满足继续利用的需要。孟子教育人们,一切动植物的生长繁殖都有依据季节变化而发育成长的生态规律,因此一定要顺应规律,不要试图破坏规律。再者,人们必须依据万物生长变化的生态规律,按照一定的时序进行农业生产、砍伐取用和捕获渔猎,适度地获取生活资料,切勿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导致生态环境失衡,走向末路。  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孟子·告子上》  孟子在强调“以时入山林”同时,还着重自然资源的保护。“养护”是十分重要的,不仅要取用有度,而且要尽量减少人向自然界的索取,保持自然界原有的面貌,即孟子所说的“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可以与,可以无与,与伤惠”(《孟子·离娄下》),使自然界的万物繁育旺盛、和谐有序,维持良好的生态循环系统。  孟子思想中隐藏着丰富的生态伦理观念,而重温孟子的生态伦理观对当今社会的生态建设也是十分有益的。孟子告诉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重“时养”,既要顺应自然,又要保护自然,追求以节约资源、能源和减少污染为前提的生态经济效率,在经济活动中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统一。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议论文素材摘抄初中作文

这次长假,我和爸爸妈妈、阿姨、表姐、表姐的同学一起去了安吉藏龙百瀑。去的前一天晚上,我真的是睡不着觉,心里充满了千百个问题,比如说:既然叫藏龙百瀑是不是有一百多个瀑布呢?明天那里有没有一些新奇的小玩意儿呢?……但明天要早起,所以先要把这些问题抛到脑后了。 “大朋友小朋友,该起床了”在妈妈的嚷嚷下,我和阿姨都起床了,我们洗漱完毕后,阿姨把两个“懒虫”姐姐叫起来后就出发了。上了车大家第一件事情就是补觉,而我实在是太兴奋了,毫无睡意,就一直在看窗外的风景。到了藏龙百瀑,我们看到在路两旁的小水池里,也形成了瀑布,所以有人说这里走一小步就会有一个大发现──意想不到的瀑布。这些瀑布有大有小,小的可以说是跟小狗差不多大小,大的则跟一头大象差不多高,有的像一根长长的布条挂下来,就是那龙须瀑了。而那里最有名的就是长龙飞瀑,瀑布飞下来的时候溅起的水花聚集在一起就像一个个小喷泉,时不时发出沙沙的响声,相比之下,小瀑布就像一个细声细气的小姑娘一样,发出的是一个个叮咚,叮咚的响声,溅起的水花像一个个快乐的小精灵,在水里蹦蹦跳跳的玩耍。我在观看这里的瀑布时说:“这里的大瀑布真是轰轰烈烈,小瀑布真是泉水叮咚”。妈妈说长龙飞瀑真是可以用一句诗来形容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除了瀑布,我觉得钢筋梯也是这里的特色。在这里你会常常见到这样儿的钢筋梯,顾名思义钢筋梯就是用钢筋编织成的梯子,全部是镂空的,没有板。如果一不小心脚一滑就可能会掉下去。我走钢筋梯的时候真是心惊胆颤的。妈妈更是夸张,因为怕钢筋梯把她的鞋子弄掉了,还让我在旁边扶她。终于能再踏在石头上了,妈妈大喊了一声:“从来都不知道石头是这么的亲切啊!” 最后我们都走累了,看到有许人都累得快趴下了,蹲在地上直喘气,还有很多小孩子让大人抱着。我为了给大人减少点负担就坚强的继续走,结果我也投降了,脚就像有千斤重,抬都抬不动,我只好用手搭在阿姨的手上走,这时才觉得躺在床上是多么的舒服啊。走着走着,疲倦感觉就不知不觉地消失了,看着身边的哗啦、哗啦大瀑布真是心旷神怡,感觉好爽啊!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写景作文--美丽的自然景观我们的祖国山水秀丽,美丽的自然风光无处不在。在放学路上,在公园里,在家里的庭院中,你有没有发现奇特的花草树木?夜晚的星空,日出日落的景观,下雨时的天象……这些你都进行过观察吗?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外出旅游时,看到过什么奇特的景象迷人的郊外具体的范文模板链接:_cuZyoZIX6sx8PFgtQ 提取码: 3cre

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涵和本质 和谐是指系统中各要素、各部分之间配合得匀称和得当。一个生态系统,尤论是在全球、地区,还是局部区域,都是复杂的牛物群落与所处的环境(包括水、大气、土、岩石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对稳定又有自组织功能的一个系统,水是其中最活跃、最重要的控制性要素。在润泽万物的同时,水又以其自身的丰枯规律、动力特性,影响着整个自然界的演进和变化。生态系统所有生命要素因水而生,依水而存,对水的量变和质变十分敏感。兴水利、除水害,人类社会在与水的相依相伴中,在与水的抗争中,得到了繁衍和发展。在治水中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成为人类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任务。 所谓治水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指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与协调。在整个流域生态系统的框架下,处理好人类活动与水利水害的关系,合理地趋利避害,正确对待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降低水污染等人为灾害,在将水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程度降低到可以承受的同时,尽可能降低人类活动对水体循环的干扰,减少人对水的侵害;处理好人类取用水与自然界其他用水的关系,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控制在能够保持水体基本功能、水资源可以持续利用的状态,使水在为人类造福的同时,能够为整个自然界造福。 在治水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反映出价值取向的变化。由“以人为中心”和人控制自然、统治自然的价值理念,转变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同进步。在治水中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体现了思维方式的变化。由孤立的、单目标的思维模式,转变为系统的、全面的、辩证的思维模式,由以往的经济增长为唯一目标,转变为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保护相协调,统筹考虑各种利弊得失,在改造自然满足人类需要的同时,约束人类自身的行为,兼顾自然界的和谐与稳定。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涉及治水的方方面面,从思路、对策、措施,到规划、设计、管理,都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创新。 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阶段的必由之路,是人类总结经验教训后的必然选择 在工业革命之前的漫长历史中,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较小,人与自然保持着相对和谐的状态。在哲学上,强调“天道”和“人道 ”、“自然”和“人为”的相通、相类和统一的观点。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本来合一;孔子提倡“天命论”,把“天命”奉为万物的主宰,要人们“尊天命”“畏天命”;老子主张 “自然无为”,认为人在自然和社会面前是无能为力的。这种朴素的“天人合一”的观点,造成了中国占代一种人与自然亲近和谐的关系。在对待洪水方面,“择丘陵而处之”“顺水所向,迁城邑以避之”进行避洪,“疏九河”进行分洪,在大河两旁留出足够空间使水“有所休息,左右游波,宽缓而不迫”进行行蓄洪,这些都足这种思想的反映。在水土资源开发上,先秦时期,强调“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不树者无椁”,对于保护植被、植树育林等起到很好的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的急剧增加,人类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人类改造自然、影响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人定胜天”“人是自然界的主宰”的思想日益增强,把自然界逐步看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肆无忌惮地掠夺式开发利用,同时把自然界看成是一个无底的垃圾箱,毫无顾忌地向其中排放废水、废渣、废气。近几十年来,我国“改天换地”行动空前,为了负载过多的人口,争取更多的空间,生产足够的粮食,人们侵占河滩,围湖造田,毁林(草)开荒;为了满足快速增长的用水需求,人们建起一个又—个蓄引提工程,可以让黄河断流,让海河干涸,把地下含水层疏干,利用每一滴水;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污水、废水不经处理,随意排人江河湖泊。 一百多年前,恩格斯指出,人类可以通过改变自然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但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人类统治自然界决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日益深人人心的今天,面对我国水资源领域存在的种种问题,由“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成为治水实践的必然选择。当然,这种选择不是遥远过去的简单重复和回归,而是全面的发展和升华,是基于对治水规律更深的理解和把握,是基于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和渴望。 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必须在治水中把坚持尊重自然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紧密结合起来,走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路子 日月运转不止,江河奔流不息,大自然有其自身运行的规律;人类取水、用水、排水,水进入了人类社会,治水活动又需要遵循社会规律。只有在治水实践中不断发现规律、认识规律,并遵循规律、利用规律,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1.在整个流域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的框架下,统筹考虑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对策 流域是水资源的载体,任何河流、湖泊等水体都与其所在的流域休戚相关。健康的河流、湖泊必须有健康的流域生态系统作为基础和支撑。治水实践不能就水论水,要从整个流域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的框架下,考虑水资源问题的解决。 流域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既包括湖泊、河流、湿地等水生态系统,也包括森林、草地、农田等陆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主要是指对流域内的水、土地、湿地、植被等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限制或消除引起生态系统退化的各种干扰,实现水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2.洪涝灾害不可避免,洪灾损失可以减轻,建立人水共存的洪水管理模式 我国江河下游约有100万km2的冲积平原,是江河洪水泛滥、泥沙淤积的产物,也是我国受洪水威胁最大的地区。由于土地肥沃、地势平坦、交通便利,许多地区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已经成为我国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我国业已形成的人口分布、生产力布局,不可能、也没有办法作大的调整和变化。洪水泛滥、河流改道所造成的损失和影响是当今社会所无法承受和容忍的。因此,那种让河流不加约束、任意流淌、回归自然状态的思路是不现实的,也绝不是人与自然和谐的表现。 3.干旱问题不可根治,缺水问题可以缓解,建立合理协调的用水模式 干旱是我国尤其是北方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由于可更新利用水资源的有限性和丰枯变化,十旱问题不可避免,也不可能完全根除。在我国干旱、半干旱等生态系统卜分脆弱的地区以及半湿润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充分考虑流域内生态系统的用水需求,统筹考虑生活、生产、牛态和环境的用水需求,维系基本的生态系统平衡。 4.水污染问题是人类发展过程中 对水体的侵害,应该也能够得到解决如果说洪水、干旱还有部分天灾的因素,水污染则纯粹是人祸。水体的严重污染不仅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给国民经济造成严重损失,也影响了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不同,我国在低发展阶段和较短的时期内遭遇了严重的水污染问题。美国和日本在20 世纪60年代后期着手进行污染防治时,人均 GDP要高出我国现在水平的10多倍,我国面临着经济社会持续高速发展和 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的双重压力。 5.辩证地看待人类治水活动的利与弊,树立全面、长远、辩证的观念 治水活动的出发点无疑是为人类造福,但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系、不同的目标、不同的时间,对人类治水活动利弊得失的评判可能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随着认识水平逐步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追求目标的变化,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