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国际经济合作论文5000字选题理由是

发布时间:2024-05-20 21:56:18

国际经济合作论文5000字选题理由是

据学术堂了解,国际经济学主要研究对象有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收支理论、汇率理论、要素的国际流动、国际投资理论、开放的宏观经济均衡等,下面分享十五个关于国际经济学论文的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  1、电子商务经济学与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研究  2、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3、对话与合作:环境问题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  4、汉语国际推广:关于孔子学院的经济学分析与建议  5、共赢性博弈论  6、东亚经济一体化主导问题研究  7、罗伯特?吉尔平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  8、国际政治经济学范式论  9、外商直接投资与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  10、国际海洋争端解决机制的经济学分析:一个“适当论”的视角  11、日本海外资源战略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  12、IMF援助效果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  13、1997-1999国际金融危机传播的空间计量经济学分析  14、国际私法法经济学分析评述  15、美元霸权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探析

1、 中小企业集群现象研究2、 论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关系3、 广东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4、 发展经济学理论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应用5、 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关系6、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功能定位7、 泛珠三角有关问题研究8、 高新技术型中小企业融资模式研究9、 中小企业发展与就业促进10、珠三角城镇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11、企业集群与城镇化研究12、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研究13、论我国经济增长与国民消费的演进14、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因素及对策建议15、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分析及预测16、广东城镇居民消费趋势预测与对策17、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与消费结构变化研究18、科技进步对我国工业发展的贡献率分析19、经济增长点问题研究20、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21、微观经济学的新发展22、政府宏观调控问题研究23、对公用事业规制的研究24、市场与政府的关系研究25、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和发展26、论经济增长方式27、论中国的经济增长28、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29、新经济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30、美国宏观经济政策史研究31、新自由主义意识与经济全球化32、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经济发展33、制度与经济增长34、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研究35、虚拟经济研究36、我国的收入分配演变研究37、广东、香港、台湾三地经济发展状况对比38、广州支柱产业选择分析39、广东劳动力市场问题研究40、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分析41、国有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研究42、我国国有企业委托—代理机制研究43、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原因及对策研究44、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契约关系分析45、相对优势原则与我国经济的有效增长46、腐败的经济学分析47、国民精神素质与经济增长48、李斯特的经济发展思想及对我国的借鉴49、转轨时期的经济思想研究50、相关行业的经济学分析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提出-论点;  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国际经济合作论文5000字选题理由是怎么写

第一, 由环保引起的贸易纠纷将成为双边或多边磨擦的焦点。如前所述, 环境标志制度、环保包装标准、环境管制措施等引起的双边或多边贸易磨擦日趋增多。这一趋势在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的新的全球经贸体制下不但不会改变, 而且只会越来越突出。一个“信号”就是: 刚刚取代关贸总协定的世界贸易组织受理的第一起贸易纠纷就是源于环保问题(委内瑞拉控告美国: 关于限制汽油进口的环境标准具有明显的歧视性,“非法”限制了外国汽油的进口)。 第二, 绿色壁垒将更多地取代传统的非关税壁垒, 并逐步得到强化。目前, 世界贸易组织在环境问题方面的原则立场是: 各缔约方为了保护人类、动植物的生命、健康和环境, 有权采取必要的环境管制措施。应当承认, 这为今后国际贸易中的保护主义运用环境保护的名义, 采取更加隐蔽的环境管制措施, 设置各种障碍阻碍外国商品的进口提供了“余地”。如果没有相应的配套规则,“环境保护”有可能成为不承诺相关的国家贸易规范和准则的一种辩解。此外,“环境保护”也极易成为在国际经贸谈判中讨价还价的重要“筹码”。但是, 必须认识到, 绿色壁垒与传统的贸易壁垒在本质上是有重大区别的: 它的“设立”既能保护进口国的经贸利益, 又能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 维护了全人类的整体利益。因此, 绿色壁垒(如果说它是一种壁垒的话) 不会像传统的贸易壁垒那样在国际贸易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地被淘汰, 而是会不断地强化。各个国家对此都应当有充足的“心理准备”, 以保证适时地调整经贸决策。 第三,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环保—贸易问题上的矛盾日趋尖锐化。由于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的差距,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环境意识、环保法规、政策、措施和标准上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在贸易规则上难以协调。特别是, 在竞争激烈的世界市场上, 一些发达国家过于严厉苛刻的环境与贸易标准使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出口遇到较大的困难, 故双方的矛盾将更趋尖锐复杂。这种矛盾给本来就不平衡的国际贸易格局增添了新的不和因素, 使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地位进一步恶化。但是, 发展中国家不能停留在老是抱怨贸易地位不平等的阶段, 不能继续沿用不计“环境成本”的经济发展模式, 不能依赖“谈判技巧”与“让步”来取得经贸地位的平等,而应当根据环保时代经贸发展的新形势调整决策, 在正常的轨道上发展经济与贸易。只有这样, 才能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赢得经济与贸易的发展空间。 第四, 由于上述原因,“贸易与环境”问题将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主要议题之一。目前, 世界贸易组织内建立了一个专门机构——贸易与环境委员会, 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的开始运作, 贸易与环境问题必将成为其主要的议题。 第五,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绿色化”。迫于保护生态环境的压力, 同时也是由于新能源、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广泛采用, 今后, 以对自然资源掠夺性开发为代价的初级产品的贸易将受到限制和禁止, 初级产品在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将进一步下降。绿色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将逐渐成为世界商品发展的主流, 在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将日益增大。随着工业社会向生态社会的逐步转变, 国际贸易商品将有可能全部“绿色化”。 第六, 绿色产业成为国际贸易竞争和市场营销的新热点。“绿色消费主义”的影响日益增强,“绿色市场”日益扩大, 从而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国际竞争也将日趋激烈。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说, 绿色产品将成为21 世纪世界市场上主要的促销手段。应当说, 目前的世界市场是一种“广告市场”, 它是通过大量的广告投资而“创造”需求的结果, 其目标是“引导”人们和社会不断产生新的需求, 使市场不断扩大, 厂商“赚钱”的机会更多, 而不是满足合理的需求, 这既浪费了大量的资源, 更是非理性的行为。而绿色产业及绿色产品能“挖掘”人类的内在生态需求, 更好地满足人类的需求(不是单纯的物质需求, 还包括精神和生态方面的需求) , 因此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第七, 环境保护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开辟了新的领域, 环保合作与交流将成为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内容。其主要原因就是: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环境保护技术与产品上差距越大, 双方对于这种合作兴趣都会越来越强烈。全球范围的环境管理要求与水平的不断提高也必然会不断地加强这一趋势。

提供一些国际贸易专业毕业论文的选题,供参考。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对中美贸易的影响分析 欧盟对华皮鞋(或纺织品等)反倾销的政治经济分析 服务业跨国转移的趋势、影响及我国对策 香港服务业与内地制造业优势互补、合作互动研究 国内服务外包市场发展前景探讨 国际交易中短期自然人流动及其走势 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对外依存度的分析 WTO规范下非农产品出口授信补贴正当性的检验 允许专利产品平行进口对我国的影响 发展加工贸易与产业技术升级探析 从历史视角看美国贸易政策的本质 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及美方利益集团分析 对中韩国际贸易分工格局由互补到竞争转变的分析 自愿出口限制的性质与成因分析 超额外汇储备的积极管理策略 阿拉伯海湾国家经济一体化对中国企业的机遇探讨 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评价及实证分析 我国切花出口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我国海运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国际比较 解析日本的赶超经济 美国对华贸易技术壁垒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入世前后我国各地区FDI经济环境比较研究 我国贸易条件恶化与贫困化增长 我国农产品遭遇他国技术贸易壁垒的实证分析 我国小家电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国际贸易的政策选择 从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视角来看欧盟食糖政策 WEEE和RoHS:欧盟“双绿”指令下我国相关行业的困境与对策 区域经贸与生态环境治理的实证研究 从前100位出口商品看中日韩出口结构竞争 义乌商圈国际化经营的基本态势与对策研究 外国直接投资与双边贸易关系中的国别差异 美国实施反倾销贸易政策的动因、绩效与启示 钢铁行业电子商务研究 论我国国际贸易的电子商务服务模式 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对策 印度(或韩国、俄罗斯等)反倾销政策及其特点分析 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的选址问题研究 中美经贸关系面临的新挑战 中日和谐与构建东亚区域合作平台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比较 国际文化贸易的内涵及其发展前景 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 跨国公司环境效应的理论解析 美国、日本和欧盟贸易摩擦应对机制比较研究及启示 从美欧转基因案看转基因产品贸易的管理 我国对外贸易摩擦积极效应之剖析 全球化条件下的中欧贸易产品结构与贸易不平衡分析 论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 加工贸易对XX市经济发展的贡献与升级研究 美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论我国能源产品的进出口管制——以石油和煤炭为例 我国外贸企业高坏账率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外国直接投资与我国技术创新研究 第三方反倾销初探——基于美国对华彩电反倾销案的分析 我国进口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信息不对称下的技术贸易:理论分析和经验检验 国际贸易对一国研发投入及自主创新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贸易摩擦理论研究 我国蔬菜出口的增长效应分析 从物流外包到物流联盟:契约机制体系与模型 世贸组织解决贸易争端政策倾向悖论及启示 “亚洲间贸易”论的局限性研究 技术引进模式与东亚经济的发展 闽台两地产业结构变迁与产业合作发展的空间和路径 农产品出口策略研究——以XX省(或市、县)农产品出口为研究样本 出口退税新机制的经济效应分析——以XX省出口企业为例 我国国际贸易中环境成本转移的实证分析 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国际比较 服务业对外开放与服务贸易政策体系构筑 我国服务业引资环境地区差异的实证分析 服务企业全球营销战略内部驱动因素研究 东亚汇率变动与我国出口贸易的竞争优势 我国科技兴贸战略的若干问题 我国装备制造业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几点思考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品牌”战略研究 相互依存的中美经贸关系 加工贸易管理制度改革方向探讨 中韩两国出口制成品的技术结构比较分析 五年来中国内地与香港之间服务贸易的发展及其启示 外向型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风险识别与防范 论贸易自由化的国家利益原则 我国农产品出口结构与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国际贸易与技术溢出:经验研究的最新进展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 企业国际化理论的新发展:国际新企业理论 多边投资体系对我国服务业企业发展的影响 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中国区位比较优势的实证 反倾销的滥用及其贸易保护主义效应 综合运用宏观经济政策促进进口增长——“减顺差”必要的选择 对我国外贸顺差的几点认识 “走出去”战略背景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政策体系的思考 全球失衡格局中的国际经济分工与中国分工角色转换 我国贸易顺差的内部结构效应与外部预期非理错位 我国对外贸易和投资中的投机资金流入——方式、影响和对策探讨 论贸易自由化——多边贸易体制及其法律制度的基石 中国贸易收支顺差调整的可能性探讨 能源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分析 我国文化服务贸易发展的三步战略 论贸易摩擦的成因与影响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分析——现状、原因及影响 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三大贸易救济措施比较分析 国外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新动向及我国的应对措施 中国银行业对外投资动因的实证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治理结构改革的现实选择 贸易自由化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建立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 纺织品自愿出口限制的福利分析 国际投资中污染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 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进出口规模的影响 外国直接投资的国际贸易效应:基于我国行业数据的分析 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制造业技术溢出的渠道研究 外商直接投资我国食品产业的决定因素分析 我国外国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FDI溢出效应与中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华FDI就业效应实证研究 FDI对环境福利的影响及对策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中的撤资问题研究——以韩(或美、德)资为例 中国FDI激增对东南亚FDI的影响 XX省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策略研究 XX省利用外资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XX省吸引FDI经济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外国直接投资对XX省区域经济的影响及对策 人力资本、出口贸易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 解析美国巨额贸易逆差形成的原因 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互动效应的实证检验 基于钻石模型的区域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以XX省为例 外资企业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区域差异分析 我国外资适度规模的测算:基于“双缺口模型”的实证研究 员工海外培训: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有效途径 培养国际工程管理人才:思路与途径 跨区域国际经济合作的发展与我国策略

当然,生产环境保护产品的环境保护工业及环境保护技术服务本身属于绿色产业。 目前,全球已出现一个由绿色产品、绿色产品生产技术及相关的服务构成的庞大的“绿色市场”,据不完全统计,绿色产品的全球市场在1993 年已超过2800 亿美元,到本世纪末可望突破6000 亿美元。 绿色产业成为国际竞争的又一热点,并呈现出如下特点: 为了争夺世界“绿色市场”、控制绿色产品生产技术的制高点,欧美各国政府积极干预,纷纷制定相应的政策,扶植绿色产业的成长; 绿色产业中大量使用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新材料,使这一热门行业成为真正的高科技产业; 绿色产业涉及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各生产领域和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发展迅猛,被誉为朝阳产业; 绿色产业的产品和服务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并且在环境、社会和经济方面都获得了较大的效益,有力地促进了全球经贸的发展。绿色产业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发达国家凭借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先进技术水平, 在绿色产品的国际贸易方面占据了主导地位。以环保工业为例: 80 年代以来, 发达国家十分重视环保工业的发展和环保设备的贸易,目前, 一场以占领世界市场为目的、争夺环境保护技术制高点为中心的国际竞争已经开始。美国克林顿政府强调,“促进环保技术发展一直是本届政府的一个高度优先的任务。”美国商务部把环保产业列为重点出口产业之一, 美国政府公开表示, 环保产业应享受出口免税。发达国家高度重视绿色产业的发展。日本政府提出以“21 世纪新地球”为主题的绿化地球百年行动计划, 从1993 年起推动能源环境对策, 使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向与环境协调的方向转变。德国的绿色产业领域一直处于优先地位, 政府把绿色产业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门类。最近, 美国政府制定了一项促进绿色产品生产技术与出口的战略, 旨在加强同欧洲和日本在“绿色市场”上的竞争地位。这项战略的主要目标是: 美国在2020 年之前每单位国内生产总值须少产生40250% 的废物, 少使用20225% 的原料; 生产可以维持美国新增加的3000—4000 万人口的能源, 有毒废气的排出量须低于1995 年的水平。近年来许多国家的政府还在税收、金融、出口政策上对绿色产业予以全力支持, 以期通过发展绿色产业扩大出口。要生产绿色产品, 首先需要进行“绿色设计”。目前, 在计算机行业, 绿色设计十分盛行。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惠普公司、数字设备公司等厂家正在迅速而全面地采用绿色设计。例如惠普公司新开发了12 种型号的个人计算机, 这类计算机每种只有3 个螺丝钉, 因而既方便机器的升级, 又便于拆卸。此外, 欧美的电话机、发动机、照相机等制造厂商也都参加到绿色设计的行列。欧美一些大的汽车公司正在改变生产方式, 提高汽车的可拆卸率, 美国的汽车回收率非常高, 以重量计, 每辆车75% 的部件可以重新利用。德国宝马公司也在致力于这方面的工作, 汽车回收率已达到80% , 它和大众汽车公司以及美国的克莱斯勒公司都已作出计划, 至本世纪末, 其回收率要达到95%。 绿色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将极大地改变世界市场。首先, 以污染产品、浪费资源的产品为主体的世界市场将为以环保产品为主体的世界市场所取代。在环保时代, 严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的产业发展和产品贸易将受到限制, 与之相关的国际市场会随之萎缩和消失, 为不污染环境或有利于环保的新产品市场所取代。谁如果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一点, 谁就会在将来的国际市场上处于被动, 其贸易利益将受到损害。其次, 消费观的改变形成了对绿色产品的需求, 从而使世界市场在质上和量上都具有新的涵义。具有环保消费观的消费者对不污染环境的“绿色产品”有强烈的需求, 这实际上是要求厂商重新考虑对产品生命周期的传统定义, 即产品在其使用期结束后还能加以回收或利用。人们对不污染环境的产品的要求和期望日益增长, 从而造成了新的市场压力, 对环境不负责任的产品和厂商将承担市场风险。1990 年的调查表明, 67% 的荷兰人、80% 的德国人、77% 的美国人和94% 的加拿大人表示, 在选购商品时把产品对环境的影响作为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加以考虑。 绿色产品在未来的世界市场上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是世界商品发展的潮流。当前, 国际市场上形形色色的绿色产品层出不穷, 从“绿色食品”到“绿色用品”, 从“生态玩具”到“生态时装”, 从“绿色汽车”到“生态住宅”、“生态旅游”等, 多种多样, 涉及的范围和领域十分宽广。据估计, 美国目前的绿色产品比例大约为5210% , 仅1990 年美国就有大约6000 种新绿色产品问世。因此, 在未来的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中, 绿色产品所占的比例将越来越高。 例如, 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 买卖双方对贸易农产品的经济和生态性能都严加选择, 使国际农产品市场逐步向有机食品方向发展。有机食品是指根据有机农业生产和食品加工标准而生产、加工出来的经过有机农业组织颁发证书的产品, 包括主食类、副食类、蔬菜、肉类、饮料、酒类、水果、糖果、糕点等, 早在70 年代, 部分发达国家的消费者出于健康考虑逐渐厌弃常规农业产品, 转向需求有机农产品, 经过多年发展, 产生了对有机食品的普遍需求, 正是在这种趋势的推动下, 近年来发达国家对有机农业、生态农业产品的需求迅猛增长, 并已超过其本国生产和供应能力, 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新的机遇。 五、国际贸易中环境与环境保护问题的产生及其发展趋势 曾几何时, 环境与贸易似乎是两个“毫不相干”的领域, 然而, 近几年来, 特别是1992 年全球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和乌拉圭回合结束后,“环境与贸易问题”转瞬之间成为国际社会注目的焦点。目前, 无论是联合国机构、其他国际组织, 还是政府部门、学术界, 只要与环境或贸易领域相联系, 都投入到了对这一问题的争议、探讨与研究之中。 “环境与贸易”这一热点的产生决不是偶然的。它是环境与贸易在当今的环境革命时代发展变化的结果。从深层次来看, 具有内在增长机制的贸易活动对自然资源需求无限性和具有内在稳定性机制的生态环境对资源供给的有限性之间具有矛盾的关系。贸易的增长和发展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发展的客观要求; 生态环境的平衡稳定又是一种客观自然规律, 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事实上, 环境与贸易的这种矛盾自社会分工产生、生产交换活动一开始就存在了, 而发展到今天, 随着国际贸易活动的强化和环境与资源问题的恶化, 这一矛盾日趋激化, 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注目。特别是进入90 年代以来, 全球各阶层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对环境的关注程度超过了对贸易增长的关注, 这使得各个国家和国际社会对环境的管制越来越严, 各国政府的贸易政策日益成为更好地服务于环境目标的工具, 为环保目的执行的限制或禁止进出口的环境贸易措施增多、增强, 进而日益影响到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因此, 环境与贸易问题成为国际社会的焦点。 当然, 环境与贸易也在本质上具有统一的关系。环境与贸易的关系就是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良好的贸易政策和环境政策的基本目标都是通过自然资源的有效配置而不断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 两者之间具有互补性、兼容性和统一性。因此, 将环境保护纳入贸易发展计划和决策, 不但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 而且能够促进综合、高效地利用自然资源, 使贸易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从这一角度来说, 解决环境与贸易的矛盾关系, 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取得贸易的增长, 也不能为了保护环境而放弃贸易的增长。在环境与贸易关系中, 贸易增长与生态环境稳定之间, 客观上存在着一种协调机制。国际社会有可能通过一系列规章和措施建立起这一协调机制, 从而实现全球环保与经贸的同步发展。在人们的环境意识日趋增强、各国政府的环境管制日益严厉的新形势下, 在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的全球新的经贸体制下, 国际贸易中的环境与环境保护问题也会不断地发展变化。我们认为, 这种发展变化趋势将主要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国际经济合作论文5000字选题理由怎么写

东盟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变化研究

经济全球化具有二重性。 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和现代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它具有促进生产力提高和全球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各国可望在全球经济密切交往中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发挥各自优势;可望科技成果在全球快速传播;可望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实现“后发优势”的宝贵机遇;可望更好地解决环境、资源、人口等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下进行的,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弊端。 其一,经济全球化包含着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市场经济所具有的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等缺点也被全球化了。 其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大国利用经济全球化推行经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全球范围内实施资源的不公平分配和不平等的国际贸易。由此,发达国家是最大的受益者,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不利的位置,南北差距加大了。 其三,局部危机极易引起全球化的动荡甚至危机。 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给每个国家都提供了更为宽广的舞台,另一方面,由于不合理的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存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激化。 二、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发展 (一)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 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 ①国际贸易的加快发展,有利于我国扩大出口,发展对外贸易。 ②国际金融和国际投资的发展,使我国能够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一方面可以引进更多资金、技术及先进管理经验,另一方面也可以“走出去”,参与跨国投资,利用海外资源。 ③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全球经济结构调整的进程,中国可以利用发达国家的产业向全球转移的机会,加速自己工业化、信息化的进程,使我国的经济结构不断改善和升级。 ④可以利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机会改善我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等。 当然,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来说还意味着挑战和风险,我们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审时度势,趋利避害。 (二)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①着眼于增强综合国力,充分发挥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从广度和深度上扩大对外开放,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②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国际竞争,既开放国内市场,允许外商进来,又勇敢地走向世界经济舞台,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开放型经济。 ③以提高效益为中心,优化进出口结构,坚持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加强其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国民经济素质的提高。 ④进一步办好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 ⑤正确处理对外开放同自力更生的关系,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三)积极参与国际市场合作与竞争,提高国际竞争力 从外向型经济走向开放型经济,在更广阔领域和更深层次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不仅要坚持“引进来”的政策,还要采取“走出去”的战略,充分利用国外的资源、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 要发展我国在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中的比较优势产业。由于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劳力资源丰富的国家,就业压力大,这就需要重点发挥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 (四)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发展 社会主义国家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与资本主义国家共存和共同发展。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既竞争又合作,既有矛盾斗争,又要和平共处。社会主义国家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社会主义国家既要警惕国际反动势力“和平演变”的阴谋,又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科学技术和科技文化交流,吸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切科学的有益的东西为我所用,以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一, 由环保引起的贸易纠纷将成为双边或多边磨擦的焦点。如前所述, 环境标志制度、环保包装标准、环境管制措施等引起的双边或多边贸易磨擦日趋增多。这一趋势在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的新的全球经贸体制下不但不会改变, 而且只会越来越突出。一个“信号”就是: 刚刚取代关贸总协定的世界贸易组织受理的第一起贸易纠纷就是源于环保问题(委内瑞拉控告美国: 关于限制汽油进口的环境标准具有明显的歧视性,“非法”限制了外国汽油的进口)。 第二, 绿色壁垒将更多地取代传统的非关税壁垒, 并逐步得到强化。目前, 世界贸易组织在环境问题方面的原则立场是: 各缔约方为了保护人类、动植物的生命、健康和环境, 有权采取必要的环境管制措施。应当承认, 这为今后国际贸易中的保护主义运用环境保护的名义, 采取更加隐蔽的环境管制措施, 设置各种障碍阻碍外国商品的进口提供了“余地”。如果没有相应的配套规则,“环境保护”有可能成为不承诺相关的国家贸易规范和准则的一种辩解。此外,“环境保护”也极易成为在国际经贸谈判中讨价还价的重要“筹码”。但是, 必须认识到, 绿色壁垒与传统的贸易壁垒在本质上是有重大区别的: 它的“设立”既能保护进口国的经贸利益, 又能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 维护了全人类的整体利益。因此, 绿色壁垒(如果说它是一种壁垒的话) 不会像传统的贸易壁垒那样在国际贸易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地被淘汰, 而是会不断地强化。各个国家对此都应当有充足的“心理准备”, 以保证适时地调整经贸决策。 第三,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环保—贸易问题上的矛盾日趋尖锐化。由于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的差距,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环境意识、环保法规、政策、措施和标准上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在贸易规则上难以协调。特别是, 在竞争激烈的世界市场上, 一些发达国家过于严厉苛刻的环境与贸易标准使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出口遇到较大的困难, 故双方的矛盾将更趋尖锐复杂。这种矛盾给本来就不平衡的国际贸易格局增添了新的不和因素, 使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地位进一步恶化。但是, 发展中国家不能停留在老是抱怨贸易地位不平等的阶段, 不能继续沿用不计“环境成本”的经济发展模式, 不能依赖“谈判技巧”与“让步”来取得经贸地位的平等,而应当根据环保时代经贸发展的新形势调整决策, 在正常的轨道上发展经济与贸易。只有这样, 才能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赢得经济与贸易的发展空间。 第四, 由于上述原因,“贸易与环境”问题将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主要议题之一。目前, 世界贸易组织内建立了一个专门机构——贸易与环境委员会, 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的开始运作, 贸易与环境问题必将成为其主要的议题。 第五,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绿色化”。迫于保护生态环境的压力, 同时也是由于新能源、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广泛采用, 今后, 以对自然资源掠夺性开发为代价的初级产品的贸易将受到限制和禁止, 初级产品在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将进一步下降。绿色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将逐渐成为世界商品发展的主流, 在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将日益增大。随着工业社会向生态社会的逐步转变, 国际贸易商品将有可能全部“绿色化”。 第六, 绿色产业成为国际贸易竞争和市场营销的新热点。“绿色消费主义”的影响日益增强,“绿色市场”日益扩大, 从而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国际竞争也将日趋激烈。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说, 绿色产品将成为21 世纪世界市场上主要的促销手段。应当说, 目前的世界市场是一种“广告市场”, 它是通过大量的广告投资而“创造”需求的结果, 其目标是“引导”人们和社会不断产生新的需求, 使市场不断扩大, 厂商“赚钱”的机会更多, 而不是满足合理的需求, 这既浪费了大量的资源, 更是非理性的行为。而绿色产业及绿色产品能“挖掘”人类的内在生态需求, 更好地满足人类的需求(不是单纯的物质需求, 还包括精神和生态方面的需求) , 因此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第七, 环境保护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开辟了新的领域, 环保合作与交流将成为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内容。其主要原因就是: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环境保护技术与产品上差距越大, 双方对于这种合作兴趣都会越来越强烈。全球范围的环境管理要求与水平的不断提高也必然会不断地加强这一趋势。

求一篇论文,题目:试论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人类文通货膨胀降低了持有股票的回报。如果收益增加10%但美元价值下降10%,那么持有股票就没有回报。为了弥补,人们愿意支付的价格需要下降,以便在感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后获得奖励。力。对于现如今的婚姻,离婚率是人人可以

国际经济合作论文5000字选题理由及意义

国际经济合作的概念及其含义:  国际经济合作是指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不同主权国家政府,国际经济组织和超越国家界限的自然人与法人为了共同的利益,在生产领域中以生产要素的移动与重新配置为主要内容而进行较长期的经济协作活动。国际经济合作的特点:  (一)国际经济合作的主体是不同国家政府、国际经济组织和各国的企业与个人。  (二)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内容是不同国家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与配置。  (三)国际经济合作的范围主要集中在生产领域。  (四)国际经济合作是不同国家间进行的较长期的经济协作活动。  (五)国际经济合作参与者之间是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当今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的新特点:  (一)竞争更加激烈化  (二)国际经济合作集团化  (三)合作形式多样化  (四)经济政策协调经常化、法制化

为了学会国际市场的规则 在世界市场上占有地位

国际经济合作是指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不同主权国家政府,国际经济组织和超越国家界限的自然人与法人为了共同的利益,在生产领域中以生产要素的移动与重新配置为主要内容而进行较长期的经济协作活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在传统的国际分工格局中,国际经济交往最主要的形式是商品贸易,第二世界大战以后,国际经济联系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大大超过了以往的国际经济联系,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 (一)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是国际经济合作产生和发展的原动力 (二)战后国际分工的新发展是国际经济合作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三)经济生活国际化和各国经济依存度的加深是促进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跨国公司迅猛发展是国际经济合作产生和发展的直接推动者 (五)各类国际经济组织在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十一五规划”明确指出,我国将积极参与多边贸易谈判,推动区域和双边经济合作,促进全球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这是由我国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所决定的,也是我们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战略选择。以更加紧密的经贸关系为纽带,以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为目标。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不仅符合我国经济、政治、外交和国家安全的利益,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也是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更好地发挥我国在经济全球化中作用的必然要求。  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主流趋势  到2002年年底,区域贸易协定(RTAs)数量达259项,截至2006年3月已达340个,其中80%是近10年来缔结的;截至2006年9月全球生效的区域贸易协定达211个,其中84%采取自由贸易区的形式。全球GDP排名前30位的国家或地区,无一例外地参与了不同区域经济合作组织。近年来区域贸易协定涵盖领域越来越广,从关税减让扩展到非关税壁垒减让,从贸易扩展到投资,从经济扩展到非经济领域,如劳工标准、民主制度等。  目前欧洲是区域贸易协定最集中的地区,占全球已实施数量的50%以上。过去10年间,美洲是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最快的地区,按照1994年迈阿密美洲34国首脑会议的决定,在北美自由贸易区南扩的基础上,成立美洲自由贸易区。目前美洲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已经初步完成,其目的是要在西半球建立一个世界上面积最大、年GDP总值达14万亿美元、拥有8亿人口的自由贸易区。北非和中东地区以“欧洲一地中海伙伴关系”为基础,拟形成一个由欧盟和12个地中海南岸国家组成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关系框架,也称“巴塞罗那进程”,意味着将有39个国家和超过5亿人口被纳入其中。其主要目标是到2010年逐步建立“欧洲一地中海自由贸易区”。非洲主要区域贸易协定组织已经提出在2028年建立非洲经济与货币联盟的目标。  积极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是我国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地参与国际分工,提升全球地位的需要  从经济意义来看,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将为推动我国贸易、投资发展,化解和防范经济全球化风险创造有利条件。目前区域经济合作最直接影响体现在贸易领域,全球已有45%以上贸易属于区域内贸易。参加区域经济合作有利于实现我国出口市场多元化的目标,改变长期以来出口严重依赖欧美市场的局面,同时有利于整合全球技术、资本、人才、能源等要素,有效解决我国经济建设的资源约束,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从国家安全来看,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有助于维护周边国家稳定,实现安邻、睦邻、富邻的目标,从而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区域贸易协定是地区性公共产品的主要提供者。通过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我们也将获得区域内环境保护、资源共同开发及消除历史矛盾等多种收益。  从国际地位来看,我国作为一个世界最大的发展中经济体,通过积极参与亚洲区域经济合作有助于提高我国在亚洲地区经济和政治事务中的影响力,通过参与拉美、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区域合作,有助于提高在全球第三世界国家中的威信,通过积极发展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合作,将有助于发挥我国在世界经济政治中的话语权,提升全球地位。  从维护国家主权来看,目前大陆对港澳台的自由贸易政策以及更紧密的经贸关系安排将会更加完善,并将长时期坚持下去。引入和借鉴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使港澳台地区经济更紧密地融入祖国大陆,这无疑对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进一步实施积极开放、互利共赢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战略  第一,积极推进和依托亚洲区域经济合作。目前世界各经济组织中,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形成了“三分天下”的态势。在这三大经济区中,亚太地区经济合作活力最强、增长最快、最有潜力。此外,亚洲是我国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的主要地区,也是对外贸易的主要地区,积极开展亚洲区域经济合作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维护国家安全将产生最直接的影响。  第二,继续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合作。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发展中国家最具竞争力的国家,应在自我发展的同时,积极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对于非洲、拉美等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应本着多予少取、先予后取的原则,在合作中应注重扩大当地就业,转移适用技术,为东道国培养人才,加大社会公益事业投资,树立良好形象。尤其要积极开展与这些区域的能源资源。  第三,通过参与国际组织合作提高话语权。应从维护和完善全球经贸体系出发,积极参加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多边组织的活动,有效推进多边经贸规则的完善;积极参与八国集团等组织的活动,加强与大国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的协调和合作,使我国在国际经济事务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第四,加快发展跨地区的自由贸易区。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截至2006年5月在已经实施的区域贸易协定中,跨区域协定比重占10%。欧盟先后与南非、新加坡、墨西哥、智利达成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美国从2001年至今先后与约旦、智利、新加坡、澳大利亚、摩洛哥和巴林等国家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在此背景下,我国除密切与亚洲区域经济合作外,还应大力开拓与欧洲、美洲、非洲等地区的自贸区建设。通过自贸区建设推动我国经济合作向纵深发展。  第五,继续密切与港澳台地区的经贸合作。内地与港澳台不仅是同根血脉,而且在经济结构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长期以来,港澳台为内地提供了大量的加工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在促进内地投资贸易、产业结构升级、对外开放上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应积极推动CEPA的实施,为港澳台地区开拓内地市场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

国际经济合作论文5000字选题理由及意义初中

为了学会国际市场的规则 在世界市场上占有地位

因为有人负责种田,有人负责做工业产品,有人只负责印刷钞票,关键世界的规则是这个印钞票的人说了算。

“十一五规划”明确指出,我国将积极参与多边贸易谈判,推动区域和双边经济合作,促进全球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这是由我国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所决定的,也是我们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战略选择。以更加紧密的经贸关系为纽带,以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为目标。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不仅符合我国经济、政治、外交和国家安全的利益,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也是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更好地发挥我国在经济全球化中作用的必然要求。  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主流趋势  到2002年年底,区域贸易协定(RTAs)数量达259项,截至2006年3月已达340个,其中80%是近10年来缔结的;截至2006年9月全球生效的区域贸易协定达211个,其中84%采取自由贸易区的形式。全球GDP排名前30位的国家或地区,无一例外地参与了不同区域经济合作组织。近年来区域贸易协定涵盖领域越来越广,从关税减让扩展到非关税壁垒减让,从贸易扩展到投资,从经济扩展到非经济领域,如劳工标准、民主制度等。  目前欧洲是区域贸易协定最集中的地区,占全球已实施数量的50%以上。过去10年间,美洲是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最快的地区,按照1994年迈阿密美洲34国首脑会议的决定,在北美自由贸易区南扩的基础上,成立美洲自由贸易区。目前美洲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已经初步完成,其目的是要在西半球建立一个世界上面积最大、年GDP总值达14万亿美元、拥有8亿人口的自由贸易区。北非和中东地区以“欧洲一地中海伙伴关系”为基础,拟形成一个由欧盟和12个地中海南岸国家组成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关系框架,也称“巴塞罗那进程”,意味着将有39个国家和超过5亿人口被纳入其中。其主要目标是到2010年逐步建立“欧洲一地中海自由贸易区”。非洲主要区域贸易协定组织已经提出在2028年建立非洲经济与货币联盟的目标。  积极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是我国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地参与国际分工,提升全球地位的需要  从经济意义来看,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将为推动我国贸易、投资发展,化解和防范经济全球化风险创造有利条件。目前区域经济合作最直接影响体现在贸易领域,全球已有45%以上贸易属于区域内贸易。参加区域经济合作有利于实现我国出口市场多元化的目标,改变长期以来出口严重依赖欧美市场的局面,同时有利于整合全球技术、资本、人才、能源等要素,有效解决我国经济建设的资源约束,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从国家安全来看,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有助于维护周边国家稳定,实现安邻、睦邻、富邻的目标,从而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区域贸易协定是地区性公共产品的主要提供者。通过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我们也将获得区域内环境保护、资源共同开发及消除历史矛盾等多种收益。  从国际地位来看,我国作为一个世界最大的发展中经济体,通过积极参与亚洲区域经济合作有助于提高我国在亚洲地区经济和政治事务中的影响力,通过参与拉美、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区域合作,有助于提高在全球第三世界国家中的威信,通过积极发展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合作,将有助于发挥我国在世界经济政治中的话语权,提升全球地位。  从维护国家主权来看,目前大陆对港澳台的自由贸易政策以及更紧密的经贸关系安排将会更加完善,并将长时期坚持下去。引入和借鉴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使港澳台地区经济更紧密地融入祖国大陆,这无疑对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进一步实施积极开放、互利共赢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战略  第一,积极推进和依托亚洲区域经济合作。目前世界各经济组织中,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形成了“三分天下”的态势。在这三大经济区中,亚太地区经济合作活力最强、增长最快、最有潜力。此外,亚洲是我国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的主要地区,也是对外贸易的主要地区,积极开展亚洲区域经济合作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维护国家安全将产生最直接的影响。  第二,继续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合作。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发展中国家最具竞争力的国家,应在自我发展的同时,积极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对于非洲、拉美等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应本着多予少取、先予后取的原则,在合作中应注重扩大当地就业,转移适用技术,为东道国培养人才,加大社会公益事业投资,树立良好形象。尤其要积极开展与这些区域的能源资源。  第三,通过参与国际组织合作提高话语权。应从维护和完善全球经贸体系出发,积极参加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多边组织的活动,有效推进多边经贸规则的完善;积极参与八国集团等组织的活动,加强与大国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的协调和合作,使我国在国际经济事务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第四,加快发展跨地区的自由贸易区。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截至2006年5月在已经实施的区域贸易协定中,跨区域协定比重占10%。欧盟先后与南非、新加坡、墨西哥、智利达成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美国从2001年至今先后与约旦、智利、新加坡、澳大利亚、摩洛哥和巴林等国家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在此背景下,我国除密切与亚洲区域经济合作外,还应大力开拓与欧洲、美洲、非洲等地区的自贸区建设。通过自贸区建设推动我国经济合作向纵深发展。  第五,继续密切与港澳台地区的经贸合作。内地与港澳台不仅是同根血脉,而且在经济结构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长期以来,港澳台为内地提供了大量的加工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在促进内地投资贸易、产业结构升级、对外开放上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应积极推动CEPA的实施,为港澳台地区开拓内地市场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

国际经济合作的概念及其含义:  国际经济合作是指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不同主权国家政府,国际经济组织和超越国家界限的自然人与法人为了共同的利益,在生产领域中以生产要素的移动与重新配置为主要内容而进行较长期的经济协作活动。国际经济合作的特点:  (一)国际经济合作的主体是不同国家政府、国际经济组织和各国的企业与个人。  (二)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内容是不同国家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与配置。  (三)国际经济合作的范围主要集中在生产领域。  (四)国际经济合作是不同国家间进行的较长期的经济协作活动。  (五)国际经济合作参与者之间是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当今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的新特点:  (一)竞争更加激烈化  (二)国际经济合作集团化  (三)合作形式多样化  (四)经济政策协调经常化、法制化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