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领导力科学论文

发布时间:2024-05-18 23:33:53

领导力科学论文

大学生领导力的培养,具体来说,首先,自己必须不断完善自己,俗话说“实力才是硬道理”,在你以后的领导生涯中难免要遇到一些不服气的人,那么你必须有足够的实力让他佩服你这样他才有可能进一步的听令于你。这个过程应该是漫长的,但也因人而异,如果你已经很优秀那么这个基础就无需再打了!这个过程中你要磨练的就是诸如:影响力,责任感,态度,眼光,远见……

在校大学生领导力的培养 作者:孙明业 (广州大学城·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旅游管理系 510006) 关键字:领导力、素质模型、局限、培养 内容摘要:通过对领导力字面的理解以及阐述领导与管理的区别,来对领导力有个概念上的认识,接着引出领导力素质模型的概念,通过对其局限性的分析来重新认识“领导力是什么”这个问题,导出领导力的研究实质,即研究一群卓越领导者身上共有的东西,进而阐述笔者对领导力的理解及对“在校大学生领导力培养”这个研究课题的一些看法。 正文: 一、领导力的字面含义 关于“领导”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有个解释,就是率领和引导朝着一定方向前进。领导力就是带领别人和影响别人的能力,特别你能激励你的团队和通过自身影响他人完成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完成这样的任务才能说明你具备了一个良好的领导力。但怎样才算具备领导力?大家说法各异,有的说是个人魅力,有个人魅力的领导可以带领自己的团队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有的说是实力和勇气,个人或企业的实力和勇气也能够团结和带领一支团队。还有人说是学识渊博,知识和智慧也同样能够感染和影响你的团队。最后是激励和热情,通过给你的团队一个恰当的激励,通过你自己满腔热情地做事,来感染和影响你的团队,来做出一番事业。 二、领导和管理的区别: 领导和管理不同,不可将二者混而论之。领导就是运筹和战略,管理更多的是一种程序。 从概念上来看,领导就是领而导之,管理就是管得住、理得清,在汉语字典中的解释是能负责某项工作顺利进行。如果用经济学的语言来解释领导和管理的话,领导就是要做正确的事,即负责正确的决策。管理就是正确地做事,就是将所交待的任务顺利地完成。 从起源上来看,管理和处理复杂的情况有关。在二十世纪,随着国际大型组织包括大型跨国公司如通用电器、沃尔玛、摩托罗拉,以及国家间联盟如北美自由同盟、亚太经合组织等的出现,管理就成为应对这些大型组织出现的必然反应。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管理,那么这些组织必然将杂乱无章。因此,管理学自上世纪四十年代后就开始蓬勃发展,在七、八十年代初形成的一套管理学的理论,并诞生了一些经典管理学著作。而领导则是与应对变革有关。领导力是现代社会激烈竞争的产物。随着“地球村”的形成,国际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国际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也越来越快。那么在这个变革的时代中,要生存,要想取得优势,领导和领导力就愈显重要。重大的变革也将不在是偶然现象,面对变革我们天然需要一个好的领导和统率来面对变革,掌握局势,在瞬息万变中把握住企业发展的方向和未来。[①] 三、领导力素质模型 因此,相对于管理,领导是更为战略性的一个岗位。在James Kouzes和Barry Posner的《领导力》一书中给一个卓越领导所具备的素质做了如下概括,要具有五种行为和十个使命:五种行为即以身作则,共启愿景,挑战现状,使众人行,激励人心。十个使命即1、明确自己的理念,找到自己的声音;2、使行动与共同的理念保持一致,为他人树立榜样;3、展望未来,想象令人激动的各种可能;4、诉诸共同愿景,感召他人为共同的愿景奋斗;5、通过追求变化、成长、发展、革新的道路来猎寻机会;6、进行试验和冒险,不断取得小小的成功,从错误中学习;7、通过强调共同目标和建立信任来促进合作;8、通过分享权力与自主权来增强他人的实力;9、通过表彰个人的卓越表现来认可他人的贡献;10、通过创造一种集体主义精神来庆祝价值的实现和胜利。[②] 当然,以上对于领导力的要求不能说就是卓越领导力模板,但是却也概括出了一个成功领导所应具备的能力,即构成了一个比较健全的领导力素质模型。那么什么是素质模型呢?所谓素质,意指能将某一职位上表现优秀的员工与表现一般的员工区分开来的个体特征,包括:动机、特质、自我概念、知识及技能等方面。在我国,素质又被翻译成能力、胜任力、资质等。而素质模型,是指将某一个(类)岗位或角色所要求的主要素质集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模型。领导力模型就是优秀领导者素质的集合,对领导力和领导力发展的关注,使得领导力素质模型的使用获得了很大的推广。 很多组织的领导力素质模型最基本的出发点都是基于专业发展的,特别是围绕一系列的行为维度建立的模型尤其如此。但目前多数的素质模型都制定了领导力应该由管理人员及高管怎样证明的一系列标准,这一做法超出了专业发展的初衷,在绩效评估、职业发展、高潜力确认过程和继任管理体系都有所体现,将这些标准作为甄选、晋升和调薪的基本标准。由于最近几年对企业高管在运营道德规范监管的失败,素质模型已经进一步扩展到将企业价值观、学习能力和行为规范等融合到一起,共同构成领导力。360度反馈工具得到了普遍运用,素质模型的这一位置对领导力发展与评估领域的重要性现在也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巩固。[③] 四、领导力素质模型的局限性 即便这样,也不能以素质模型来判断和甄别一个人是否具有领导力,正如文章开头所述,对于什么是影响他人的能力,说法各异。领导力不是一个模型就可以概括的。因此对于库泽斯的《领导力》里关于卓越领导所应具备的五种行为和十个使命笔者认为不应把它看作领导力的衡量标准,倒不妨看作是某一种比较常用的领导力素质模型。 但由于领导力素质模型的研究都是基于领导行为的范围及其延伸,很容易变得过度复杂化。此外,素质模型建立在领导力的理念化、空洞化的基础上。一般情况下,在确定素质时,研究人员会分析一些杰出领导者的例子,试图据此确定素质。然而,素质模型强化了领导者完美或通才型的观点,而这类人在现实中是鲜有存在的。这一通用模型往往不能认识到领导力多样化以及文化和环境要求的变化。例如,高管层的领导力技能经常与那些中层的要求是有显著差异的,西方文化下的领导者的行为特征与亚太地区文化下的所界定的特征也会有所差别。不同的运作部门、公司可能也会导致对领导力的不同需求甚至是一些特别的需求。更为重要的是,领导力素质模型概念化的潜在假设是将有效领导者的一系列能力累加。 因此,领导力的素质模型对领导力的概括是有局限性和适用范围的,由于环境的不同,岗位的不同,文化的差异等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对领导力的要求也是不尽相同的。你不可能要求一支非常优秀足球队的领导核心具有世界经济巨头的才能和素质,反过来说,世界经济巨头不一定能在一支足球队里立足。但可以因此说足球队的核心和世界经济巨头都不是具有领导力的人吗?这种说法显然是荒谬的,领导力存在于这个社会的各个角落里,任何人在某一方面都可能是一个卓越的领导,但在许多方面是一个平凡的追随者,因此大多数人没有继续发掘自己那方面的领导潜能而甘于了平凡。而成功的领导者则是很好的发掘出了自己领导才能的一面,又或者可以看作成功的领导者具有很多方面的领导才能,而他们在自己的成功领域里将这些领导才能很好的组合利用了起来,这便铸就了成功。 五、领导力素质模型的现实意义 因此领导力的素质模型便将这一群具有领导力的人的优秀素质的共同点组合概括起来,通过这个去诠释领导力。库泽斯的《领导力》一书对于领导力的认识也便是基于对此的综合。从哲学的角度上讲,这种综合很好的认识并且利用了矛盾的普遍性原理。通过对一群事物规律性的认识从而来解决社会中存在的最普遍的矛盾。但是就像笔者之前所述素质模型的局限性看来,对成功领导者共同领导力素质的综合并不能再造就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因为人不是机器,不可能通过克隆再造就一个一模一样的人。又或者因为环境的差异,时代的差异,矛盾的普遍性不再适用,此时再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便需要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当这些共同的素质与领导者独特素质相结合,环境与时代的相匹配,一个成功的领导者才得以诞生。这便是领导力的精髓所在,共性与个性的结合,时代与环境的集成。 因而在笔者看来,对于领导力不可以做一个统一意义上的定义,用库泽斯的《领导力》做例,它所概括出的领导力,只能说是某个领域(如企业)一群成功领导者所共同具有的东西,而不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领导力。对于“领导力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不可一概而论,更不可局限于某一个框架体系内。 六、在校大学生领导力的培养 因此,在校大学生要锻炼自己的领导力,首先要弄清楚我们需要的是怎样的领导力,素质模型选用是学生领导的共性还是社会需求的潜在领导的共性?众所周知,一个优秀的学生干部不一定是一个成功的企业人士或社会人士。在笔者看来,在校大学生校内学生工作的领导力只是培养将来社会领导力的一个方面,这个方面究竟会对将来人生中作为一个成功领导能起多大作用,还是得因人因环境因时代而论。 但是,为将来在社会中做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在校大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去培养自己的领导力: 1、 过硬的专业技能,这个是领导力培养的基本条件。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大多是他所在专业领域的佼佼者,他的专业知识往往优于一般的员工。因此,大学生在校应该学好自身的专业技能,才能在将来的专业领域成为一个引领者。 2、 灵活的交际能力,这是一个领导者通向成功的必备工具。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往往都是一个八面玲珑的交际家。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大学这个交际的大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展现和推销自己,充分锻炼自身的交际能力。 3、 独立的思考能力,这是一个领导者必备的素质。大学生在大学不仅要学好自己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不论对任何事情,都要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和见解,一个没有独立见解的人不会是一个优秀的领导。 4、 敏锐的判断力,这是领导者区别于追随者最本质的因素。领导者往往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对事情有自己的见解的同时,对事情的发展具有敏锐的判断力,能判断事物发展的导向以及事物发展中的变化。正是由于这种判断力和前瞻性,领导者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5、 对人群的影响力,这是每一个优秀领导者的共有的素质。但这又是培养领导力中最难做到的一点。这个影响力不仅仅指自己要成为人群的核心,还要成为被影响人群的引导者和精神支撑者。这种影响力的生成有时靠的是领导者与生俱来的人格魅力,有时是靠领导者对事物的独特见解和让人信服的惯性影响。 6、 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这是21世纪领导者新的要求。在校大学生要想在将来日趋激烈的社会里竞争,必须要学会创新,学会前瞻事物。敢于挑战现状,敢于开启新的愿景,走在人群的前端,想到人群所不能想到的高度,并带领追随者奋勇向前挑战未知,才能为被追随者所信服,从而成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

首先不要觉得自己比别人高一等,然后请教老领导,同事,虚心与人相处. 多看有关管理的书籍,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敢于承担责任. 实践出真知!努力吧,你会成功的. 如何提高个人素质 诚信和正直 一个人的人品如何直接决定了这个人对于社会的价值。而在与人品相关的各种因素之中,诚信又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微软公司在用人时非常强调诚信,我们只雇佣那些最优秀、最值得信赖的人。如果一个应聘者不够诚实,或不讲职业道德,那么,即使他在技术水平上表现得再优秀,我也会毫不犹豫地拒绝他。 例如,一位应聘者在面试时曾对我说,如果他能加入微软公司,他就可以把他在前一家公司所做的发明成果带过来。对这样的人,无论他的技术水平如何,我都不会雇用他。他既然可以在加入微软时损害先前公司的利益,那他也一定会在加入微软后损害微软公司的利益。 反过来,公司对员工也应当充分信任。在微软公司,公司的各级管理者都会给员工较大的自由和空间发展他们的事业,并在工作和生活上充分信任、支持和帮助员工。只要是微软录用的人,微软就会百分之百地信任他。和一些软件企业对员工处处提防的做法不同,微软公司内的员工可以看到许多源代码,接触到很多技术或商业方面的机密。正因为如此,微软的员工对公司才有更强的责任心和更高的工作热情。 培养主动意识 坦白地说,中国的学生和职员大多属于比较内向的类型,在学习和工作中还不够主动。在学校时,学生们往往需要老师安排学习任务,或是按照老师的思路做课题研究。在公司里,中国职员常常要等老板吩咐做什么事、怎么做之后,才开始工作。此外,许多中国人并不善于推销和宣传自己,这恐怕和中国自古以来讲求中庸的文化氛围有很大关系。 但是,要想在现代企业中获得成功,就必须努力培养自己的主动意识:在工作中要勇于承担责任,主动为自己设定工作目标,并不断改进方式和方法;此外,还应当培养推销自己的能力,在领导或同事面前要善于表现自己的优点,有了研究成果或技术创新之后要通过演讲、展示、交流、论文等方式和同事或同行分享,在工作中犯了错误也要勇于承认。只有积极主动的人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中获得成功,只有善于展示自己的人才能在工作中获得真正的机会。 客观、直接的交流和沟通 开诚布公的交流和沟通是团队合作中最重要的环节。人与人之间遮遮掩掩、言不由衷甚至挑拨是非的做法都会严重破坏团队中的工作氛围,阻碍团队成员间的正常交流,并最终导致项目或企业经营失败。 比如,在开会讨论问题的时候,与会的所有人员都应当坦诚地交换意见,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如果某个人因为考虑到某些其他因素(比如不愿反驳上级领导的意见)而在会议上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一味地唯唯诺诺,会后到了洗手间里再和别人说“其实我不同意他的观点”,这种戴着假面具工作的人不但不能坚持自己的观点,还会破坏公司内部的沟通和交流渠道,对工作产生负面的影响。 微软公司有一个非常好的文化叫“开放式交流(Open communication)”,它要求所有员工在任何交流或沟通的场合里都能敞开心扉,尽可能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微软开会时,大家经常会因为意见的不统一而发生争执,通常会发生激烈的辩论甚至是争吵,并一定要争出个结果。这种开放的交流环境对微软公司保持企业活力和创新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当然,争吵过头也是不好的,为了技术问题吵到脸红脖子粗,这有时候也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微软公司的总裁史蒂夫?鲍尔默最近提出我们要把这种文化改进成“开放并相互尊重(Open and respectful)”。这要求我们在相互交流时充分尊重对方,即使不同意对方的意见也不应当使用攻击性的语言。 挑战自我、学无止境 从一名大学生到一名程序员,再到一位管理者,在软件人才的成长历程中,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在大学期间,我们要打好基础,培养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工作以后,我们应当努力在实际工作中学习新的技术并积累相关经验;即使走上了管理岗位,我们也应当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软件产业本身就是一个每天都会有新技术、新概念诞生,充满了活力和创造力的产业。作为软件产业的从业人员,如果只知道闭门造车、抱残守缺,我们就必然会落伍,必然会被市场淘汰。 许多中国学生喜欢与别人竞争,但这种竞争更多地表现为一种“零和游戏”,无法使自己和他人得到真正的提高。我建议大家最好能不断和自己竞争——不要总想着胜过别人,而要努力超越自我,不断在自身的水平上取得进步。 在学习的过程中,打好基础最为重要。从软件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来看,我们必须学好数学和英语这两门基础学科。数学是所有工程科学的基础,无论是软件产品的开发,还是软件技术的研究,都要大量使用数学方法和数学原理。英文则是软件行业中的国际语言,要想了解国际上软件技术的发展趋势,掌握最新的研究成果,或是与国外同行进行技术交流,就必须掌握英文的听、说、读、写,能够在工作中熟练使用英文来解决问题。

领导科学报领导科学网

陈 鹏~ 科学时报社社长、总编辑刘洪海~ 中国科学报、科学时报社党委书记~ 科学时报社总编辑~ 科学时报社社长杨建华~ 科学时报社副社长、党委副书记~ 科学时报社党委书记、副社长李占军~ 科学时报社副总编辑赵 彦~ 科学时报社副总编辑林 珺~ 科学时报社党委副书记郑千里~ 科学时报社副总编辑李浩鸣~ 科学时报社副社长、副总编辑何 岩~ 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兼科学时报社社长罗荣兴~ 中国科学报常务副社长、总编辑~ 科学时报社常务副社长、总编辑.~ 科学时报社党委书记、常务副社长~ 科学时报社社长、党委书记谢鹏云~ 中国科学报、科学时报社副总编辑黄安文~ 中国科学报、科学时报社副总编辑李 士1996~1997 中国科学报代总编辑郭传杰1995~1996 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兼中国科学报社长、总编辑1997~1998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兼中国科学报社长~ 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兼科学时报社社长张玉台1993~1995 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兼中国科学报社长、总编辑王友恭1991~ 中国科学报副总编辑郭曰方1988~1993 中国科学报总编辑张云岗1988~1993 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兼中国科学报社长王鹤山1985~1989 科学时报社、中国科学报副总编辑张 杉~ 科学时报社副总编辑刘声远~ 科学时报社总编辑兼副社长叶笃正~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兼科学时报社社长朱世和1980~1983 科学时报社专职副主编罗 伟~ 中国科学院政策研究室主任兼科学时报社主编苏世生~ 科学时报社编辑室负责人张正光 科学时报社创始人、负责人之一陈晓原~ 科学时报社创始人、负责人之一

《领导科学论坛》杂志是反映我国研究领导科学理论、探索科学领导实践最新成果的综合性期刊。由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湖北长江报刊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湖北省高等学校领导科学研究会主办。名列中国期刊方阵“双效” 期刊、湖北省优秀期刊。主要面向各级各类行政和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组织人事、宣传理论工作者,高等院校以及基础教育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是广大领导干部的良师益友、领导科学理论工作者的学习园地和有志学习领导科学人士的指导读物,也是读者喜闻乐见的畅销刊物。《领导科学论坛》年发行量近10万份。已被知网学术总库、万方数据库、维普资讯网、龙源期刊网全文收录。

领导科学与领导艺术文章

1500也不多啊,就两篇高考作文而已…

领导是一门管理艺术,主要是管和理两个方面,管是管人,理是理事。所谓管人即是玩人艺术,了解所需,竖立明确团队目标。拉笼一部分实干人员,分化不利于工作的各类小团体,赏罚有度,大事情讲原则、小事情讲人情,使团体内的每个人可以感受到自我的存在价值,对于害群之马坚决打击,使团队有较好的凝聚力和执行力。理事即要对工作所涉及的工作流程和各环节管理进行梳理,制定简单明确便于执行的工作流程,对各环节主要工作职责明确固化,配套绩效考核对事全盘掌控,确保所有工作主要环节可控、能控、在控,确保各项事务性的工作有序进行,确保工作绩效。另外对于上级领导的沟通,要建立在执行第一的基础上,如果觉得确有困难应当要对困难进行全面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多种解决方案提供上级领导选择,而切忌把问题直接交还领导考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领导活动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是两者的有机统一。但领导既不是一门纯粹的科学,也不是一门纯粹的艺术,它是一门工艺学,是需要花费工夫才可以实现的学问。领导不是说你知道怎么回事就可以领导好,也不是靠着匹夫之勇就可以实现的!是靠领导的功力的修炼,功夫达到了,就可以领导好。老道的功底是实现好领导的前提和基础。 我觉得领导活动要做到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实现的过程是领导者功夫不断修炼的过程。没有一个固定的程式!《孙子兵法》说“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我认为只有做到智商和情商,甚至是社交商、人际商的完美统一,才可以创造神奇的领导活动神话!造就卓越的领导人。高素质的领导者是实现领导活动科学性和艺术性统一的灵魂所在。其次,还要有先进的领导制度作背景依托,否则,领导者再优秀也走不出制度的泥潭!制度好,领导者还可以事半功倍!第三,还要有被领导者的良好配合,领导与被领导形成默契,同心同德,强烈共鸣才可以奏出领导活动完美和谐的乐章!

领导是组织活动不可缺少的特定功能和组织行为过程。领导者是组织的领袖(站得最高,看得最远,走在最前,指引战略目标);是组织的统帅(组织、协调、指挥、控制的中枢);是组织的导师(组织使命与宗旨的开创者、倡导者和传播者);是组织行为凝聚力的核心。领导作为组织行为过程,它是靠领导者的具体行为实施和实现上述功能的过程。领导者由组织的决策系统和权力系统构成,被领导者包含组织全体成员。因此,领导的实质是权力——决策权、组织权、指挥权、人事权、奖惩权等。领导者的作用是制定、落实组织目标;指导组织设计和人员配备;维系组织运行和推动组织生长;整合组织各项管理职能。领导者发挥作用的过程,就是形成领导功能的过程。这既是一门有着具体操作规范的科学也是一门包含着人文关怀的艺术。领导过程要讲科学、讲艺术就与领导者的素质密切相关。领导者的素质是相对于被领导素质而言的一个相对标准,表现为高于被领导素质的内容与差距。首先,领导者的事业心、责任心和觉悟要比被领导者高,承担起社会、组织赋予的责任,光明正大、克己奉公。其次,领导者的知识与文化修养与被领导者相比较,有整体的水平差异和结构特点——理工科知识解释自然界的奥秘,有助于人们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有修养,逻辑使人长于思考”;经济学与管理学使人了解人类社会的内幕等……领导者无论以上述的哪一个知识点为中心整合自己的知识结构,都能够表现出超出被领导者的知识水平与特点。最终,领导者的素质必须实现为高于被领导者的能力素质——智商、情商、体质、性格、经验所决定的——判断、决策、敏锐、洞察、模仿、表达、感染、学习等综合能力。上述表达的领导者素质的差异,在领导行为中的作用是什么呢?如果我们依据的是科学而不是迷信的话,领导的权威就是从根本上来源于这个差距。如果这个差距逐渐缩小、淡化、趋于消失,领导权威是否会随之缩小、淡化、趋于消失。在一个人们的觉悟、知识、能力差异越来越淡化,而个性化却越来越强化的新人类社会中,领导权威的新的生命源泉只能是属于个性化的人格魅力。人格魅力是领导者素质转化为艺术的关键。尼采认为艺术的灵魂是酒神精神;黑格尔认为艺术属于非理性范畴;心理学认为艺术来源于灵感、性格;社会学认为艺术来源于人的阅历、实践。运用弗洛依德的理论和方法去分析艺术,艺术应当是知识、文化修养和能力素质在人的潜意识中整合的产物,然后直接由“本我”升腾到“超我”的生命体验。凡是艺术,必有使灵魂震颤、使生命感动的力量。但艺术能够直接进入人的心灵并使之震撼、使之感动的原因是什么?是美、善良、喜剧?还是丑、残忍、悲剧?或许(泛艺术观)应当是两者共有的对生命、自然和生活的敏锐、深刻、细腻的揭示与刻画。如果我们像弗洛伊德那样(抛开艺术)深入到人的精神或意识世界,去探讨人类心灵的震撼与感动的原理时我们会发现宗教、迷信、艺术甚至科学都具有同样的心理机制。“彼能是,而吾所不能是”的个体差异越大,由此差异产生的神秘感和好奇心就越具有震撼和感动心灵的作用;“本我”与“超我”的反差越大,揭示和连通该反差的精神载体就越具有震撼和感动心灵的作用。领导者的学识、修养、能力以及自然条件综合而成的个性,是形成领导艺术的要素和源泉,但领导者的学识、修养、能力又不能直接构成领导艺术(直接构成的是领导功能);这些要素要通过领导者的人格魅力整合为领导艺术,即通过艺术机制的人格化、个性化去唤醒和揭示被感染对象的“本我”与“超我”的反差,进而再连通这个反差。领导的功能只有通过领导者的人格魅力才能转化为领导艺术。历史上具有领袖气质的人,他们的个人素质与普通人相比绝非天壤之别,但他们却善于调动领导群体内的各种素质资源,善于将领导群体的整合素质集中于个人魅力之中。久而久之,无论是他,还是他的下级或下级的下级,都已经被这个巨大而又超凡脱俗的人格魅力所倾倒(晕轮效应)。领导者在执行领导职能、形成领导功能的过程中,使职能作用和功能过程艺术化,就是赋予该作用和过程同艺术一样的震撼人心的心理要素,形成同艺术一样的震撼人心的心理效果。领导艺术决不同于领导的技术或技巧。领导的技术或技巧是执行领导职能和形成领导功能时,能够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举重若轻的方法、窍门和程序,对于领导工作具有事半功倍的效用。但领导艺术的效用却绝不仅仅于此。如果领导工作和功能通过领导者的人格魅力上升到领导艺术的境界,它就可以借助精神与艺术特有的晕轮效用直接撞击被领导者的心灵。此时,领导者的任何倡导和说教,都说到被领导者的心上了,自然而然成了他们的理想、追求和使命;领导者的任何决策,都和下级想到一起了,而且比下级更加高瞻远瞩,令下级心悦诚服;领导者的任何命令、指挥与协调,下级都觉得非常高明,而且是他们非做不可的事,因此会不打折扣地去执行……被领导者怎么会这样地盲从?因为他们意识中抽象的“超我”已经被具体和世俗化的领导者人格魅力及其形象所取代。无论从心理学角度还是从艺术角度,领导科学都应该是一门指导实践意义上的科学,这样才有其存在的价值,然而领导科学在走向领导艺术的过程中,只要再向前多走半步便容易矫枉过正。而仅仅这半步超越,也足以使人们的精神和心理进入病态。在实际生活中,这种病态现象比比皆是,就像那些追星族追星一样,哪还管你唱得是否跑调,只要一听就心情激荡;哪还管你长得是否五官协调,只要一想就热血沸腾。因此在实际的领导过程中,一定要避免盲目的主观意识占到上风。

领导力相关论文

在一个组织中,领导者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基尔伯特〃菲尔赫姆认为:领导者是员工发展的推动者,是激发组织潜力的战略远景的制定者,是文化价值的创造者和变革的倡导者,是与下属进行密切合作的协商者,是下属的教育者是领导绩效和员工自我发展的双重推动者。 一个组织是需要领导的。一个优秀的高机动性、高目标完成率的精英团队更是需要一个卓越的领导。然而,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帅才更是少之又少。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的发展,领导的作用日益凸显。令人失望的是,社会的期待并没有带来充足的卓越的领导者。事实上这正是今天我们的卓越组织(企业)如此凤毛麟角的原因所在,优秀的管理者不等于是卓越的领导者。那我们到底需要怎样卓越的领导者呢?这样的领导者怎么样养成呢? 从开放性定义上看,领导是能让人创造理想和有能力把想变成现实并使之持续下去的过程。所以,领导主要表现为一种影响力。我们姑且称之为“领导力”。由此可知,要培养卓越的领导主要是培养卓越的领导力。领导力并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它是那些有志成为领导者的人认识自己和管理自己的能力,往往是通过后天实践逐渐习得的一种能力。领导力并不代表某种特殊的地位或战略,它只是领导者真实生活方式的一种反映。卓越领导者应有的品质和特点大多数人认为,卓越领导者一般都具有以下品质:注意时刻在下属面前树立良好形象;不时为自己打造威信的光环;充分发挥作为管理者的影响力;善于运用情感技巧说服下属;把正确的理念融人细微的管理中;做到既充分授权又不失控制;学会“恩威并用”的批评策略;在妥善处理难题中展示魅力;注意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养等等。如何培养卓越的领导能力,笔者谨从领导哲学的角度出发,从以下五个方进行分析。 首先,领导者应有优秀的品德。 从领导哲学上看,领导是展示崇高品德的行为。优秀的品德是做人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和立业的根本,能使人产生一种敬重感,吸引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学习模仿,从而产生巨大的驾驭激励力量。所以,作为领导者首先应该注重自身的行为修养。儒家认为:“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方能“治天下”。孔子主张德治,认为德治的根本在于居于统治地位的人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又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又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而哲学家老子由观察天地无所偏爱,春天万物复苏,夏天万物茂盛,秋天万物萧瑟,冬天万物归藏这个规律,总结出领导学的精髓:领导者要拥有天地般的修养和美德。所以,毛泽东的大气磅礴和深谋远虑即使只是星星之火,却足够燎原,周恩来的虚怀若谷和平易近人至今让人高山仰止,邓小平的大智若愚和举重若轻带领人民热火朝天的改革开放。而自私自利的陈水扁只会众叛亲离,而空有领导力没有崇高品德只会成为暴君—希特勒。 那么如何培养光风霁月的美德,从而造就其伟大的人格影响力呢? 要克己。领导者须强化自身修养,则必须从克己做起。孔子讲“克己复礼”,要求克制自己的私欲使之合乎礼的规范;孟子讲“寡欲”,认为“养心莫善于寡欲”。一个有威信、有人格影响力的领导者必定是具有高度道德自律意识和能力的人。《老子》曰:“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代官箴也说:“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畏吾能而畏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要有服务精神。服务是领导价值的最重要的体现,是领导的基本属性。领导哲学上说,领导以如何构建富有关怀与正义的社会为目标。领导者的精力主要投向组织的发展和组织内部人员关系协调及组织成员的自我满足。领导应为追随者设臵目标,并让他们创造理想,为追随者拓宽思路,拓宽空间,激发追随者积极地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组织目标。 要尊重他人。每一位领导者应谨记正视人性,满足合理的人性需求这个道理。领导者应认识到“人”应该是目的,而非手段。每一位卓越的领导者都会尊重下属,理解下属,相信下属,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下属,对人宽厚,关系下属的生活、利益和愿望,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同时不把责任推给下属,不迁怒于他人,做到“己欲达而达人,己欲利而利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其次,领导者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从领导哲学的角度看,领导是富于挑战的,穿越时空和组织边界的,引发变革的提供希望的行为。所以,对组织而言,领导者要扮演好两大类即四种不同的角色:一是变革型角色,包括宣传鼓动家与谋略家;二是务实型角色,包括分析家与实干家。作为宣传鼓动家,领导者要关注人们的奉献精神,强调组织的价值,以新的目标和抱负激励员工,创造振奋人心的氛围;作为谋略家,领导者要关注未来,了解最新的发展趋势,强调目的与方向,描绘组织发展的远景及蓝图等等;作为分析家,领导者应关注组织的运作效率,评估进行中的项目与计划,协调相互抵触的看法与需求;作为实干家,领导者应关注业绩,强调结果,解决问题,做出影响下级的决策等等。 于是,在具有崇高的品德之后,领导这就要有强烈的使命感,成为组织的思想者和改革者,且要敢于承担风险,敢于超越自己。他们应该是政治家、技术专家和诗人三种原始类型的综合体。他们的远见卓识能在变换无穷的环境中做出战略选择的决策,为组织前进指导方向。他们的职业素养、专业能力、人际沟通和事物分析四个方面的综合能力被追随者深深膜拜,他们的热情和乐观向上的情绪,能够感染周围的每一个人。 再者,领导者要不断学习 从领导哲学上看,领导是包含智慧和价值的创造性活动。在这样的知识经济时代,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领导者只有通过不同的形式,加强理论知识、文化科学知识、管理知识学习,不断探索进取,那么在作决策时,就能站得高、看得远,考虑周全,思维活跃,有研究、有创新、为下属所折服,从而增强自己的人格力量。否则,就跟不上知识经济时代对领导者的要求。 然后,领导者要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首先不要觉得自己比别人高一等,然后请教老领导,同事,虚心与人相处. 多看有关管理的书籍,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敢于承担责任. 实践出真知!努力吧,你会成功的. 如何提高个人素质 诚信和正直 一个人的人品如何直接决定了这个人对于社会的价值。而在与人品相关的各种因素之中,诚信又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微软公司在用人时非常强调诚信,我们只雇佣那些最优秀、最值得信赖的人。如果一个应聘者不够诚实,或不讲职业道德,那么,即使他在技术水平上表现得再优秀,我也会毫不犹豫地拒绝他。 例如,一位应聘者在面试时曾对我说,如果他能加入微软公司,他就可以把他在前一家公司所做的发明成果带过来。对这样的人,无论他的技术水平如何,我都不会雇用他。他既然可以在加入微软时损害先前公司的利益,那他也一定会在加入微软后损害微软公司的利益。 反过来,公司对员工也应当充分信任。在微软公司,公司的各级管理者都会给员工较大的自由和空间发展他们的事业,并在工作和生活上充分信任、支持和帮助员工。只要是微软录用的人,微软就会百分之百地信任他。和一些软件企业对员工处处提防的做法不同,微软公司内的员工可以看到许多源代码,接触到很多技术或商业方面的机密。正因为如此,微软的员工对公司才有更强的责任心和更高的工作热情。 培养主动意识 坦白地说,中国的学生和职员大多属于比较内向的类型,在学习和工作中还不够主动。在学校时,学生们往往需要老师安排学习任务,或是按照老师的思路做课题研究。在公司里,中国职员常常要等老板吩咐做什么事、怎么做之后,才开始工作。此外,许多中国人并不善于推销和宣传自己,这恐怕和中国自古以来讲求中庸的文化氛围有很大关系。 但是,要想在现代企业中获得成功,就必须努力培养自己的主动意识:在工作中要勇于承担责任,主动为自己设定工作目标,并不断改进方式和方法;此外,还应当培养推销自己的能力,在领导或同事面前要善于表现自己的优点,有了研究成果或技术创新之后要通过演讲、展示、交流、论文等方式和同事或同行分享,在工作中犯了错误也要勇于承认。只有积极主动的人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中获得成功,只有善于展示自己的人才能在工作中获得真正的机会。 客观、直接的交流和沟通 开诚布公的交流和沟通是团队合作中最重要的环节。人与人之间遮遮掩掩、言不由衷甚至挑拨是非的做法都会严重破坏团队中的工作氛围,阻碍团队成员间的正常交流,并最终导致项目或企业经营失败。 比如,在开会讨论问题的时候,与会的所有人员都应当坦诚地交换意见,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如果某个人因为考虑到某些其他因素(比如不愿反驳上级领导的意见)而在会议上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一味地唯唯诺诺,会后到了洗手间里再和别人说“其实我不同意他的观点”,这种戴着假面具工作的人不但不能坚持自己的观点,还会破坏公司内部的沟通和交流渠道,对工作产生负面的影响。 微软公司有一个非常好的文化叫“开放式交流(Open communication)”,它要求所有员工在任何交流或沟通的场合里都能敞开心扉,尽可能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微软开会时,大家经常会因为意见的不统一而发生争执,通常会发生激烈的辩论甚至是争吵,并一定要争出个结果。这种开放的交流环境对微软公司保持企业活力和创新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当然,争吵过头也是不好的,为了技术问题吵到脸红脖子粗,这有时候也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微软公司的总裁史蒂夫?鲍尔默最近提出我们要把这种文化改进成“开放并相互尊重(Open and respectful)”。这要求我们在相互交流时充分尊重对方,即使不同意对方的意见也不应当使用攻击性的语言。 挑战自我、学无止境 从一名大学生到一名程序员,再到一位管理者,在软件人才的成长历程中,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在大学期间,我们要打好基础,培养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工作以后,我们应当努力在实际工作中学习新的技术并积累相关经验;即使走上了管理岗位,我们也应当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软件产业本身就是一个每天都会有新技术、新概念诞生,充满了活力和创造力的产业。作为软件产业的从业人员,如果只知道闭门造车、抱残守缺,我们就必然会落伍,必然会被市场淘汰。 许多中国学生喜欢与别人竞争,但这种竞争更多地表现为一种“零和游戏”,无法使自己和他人得到真正的提高。我建议大家最好能不断和自己竞争——不要总想着胜过别人,而要努力超越自我,不断在自身的水平上取得进步。 在学习的过程中,打好基础最为重要。从软件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来看,我们必须学好数学和英语这两门基础学科。数学是所有工程科学的基础,无论是软件产品的开发,还是软件技术的研究,都要大量使用数学方法和数学原理。英文则是软件行业中的国际语言,要想了解国际上软件技术的发展趋势,掌握最新的研究成果,或是与国外同行进行技术交流,就必须掌握英文的听、说、读、写,能够在工作中熟练使用英文来解决问题。

这个懂得知道。不过怎么给予你

关于领导力论文

在校大学生领导力的培养 作者:孙明业 (广州大学城·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旅游管理系 510006) 关键字:领导力、素质模型、局限、培养 内容摘要:通过对领导力字面的理解以及阐述领导与管理的区别,来对领导力有个概念上的认识,接着引出领导力素质模型的概念,通过对其局限性的分析来重新认识“领导力是什么”这个问题,导出领导力的研究实质,即研究一群卓越领导者身上共有的东西,进而阐述笔者对领导力的理解及对“在校大学生领导力培养”这个研究课题的一些看法。 正文: 一、领导力的字面含义 关于“领导”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有个解释,就是率领和引导朝着一定方向前进。领导力就是带领别人和影响别人的能力,特别你能激励你的团队和通过自身影响他人完成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完成这样的任务才能说明你具备了一个良好的领导力。但怎样才算具备领导力?大家说法各异,有的说是个人魅力,有个人魅力的领导可以带领自己的团队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有的说是实力和勇气,个人或企业的实力和勇气也能够团结和带领一支团队。还有人说是学识渊博,知识和智慧也同样能够感染和影响你的团队。最后是激励和热情,通过给你的团队一个恰当的激励,通过你自己满腔热情地做事,来感染和影响你的团队,来做出一番事业。 二、领导和管理的区别: 领导和管理不同,不可将二者混而论之。领导就是运筹和战略,管理更多的是一种程序。 从概念上来看,领导就是领而导之,管理就是管得住、理得清,在汉语字典中的解释是能负责某项工作顺利进行。如果用经济学的语言来解释领导和管理的话,领导就是要做正确的事,即负责正确的决策。管理就是正确地做事,就是将所交待的任务顺利地完成。 从起源上来看,管理和处理复杂的情况有关。在二十世纪,随着国际大型组织包括大型跨国公司如通用电器、沃尔玛、摩托罗拉,以及国家间联盟如北美自由同盟、亚太经合组织等的出现,管理就成为应对这些大型组织出现的必然反应。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管理,那么这些组织必然将杂乱无章。因此,管理学自上世纪四十年代后就开始蓬勃发展,在七、八十年代初形成的一套管理学的理论,并诞生了一些经典管理学著作。而领导则是与应对变革有关。领导力是现代社会激烈竞争的产物。随着“地球村”的形成,国际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国际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也越来越快。那么在这个变革的时代中,要生存,要想取得优势,领导和领导力就愈显重要。重大的变革也将不在是偶然现象,面对变革我们天然需要一个好的领导和统率来面对变革,掌握局势,在瞬息万变中把握住企业发展的方向和未来。[①] 三、领导力素质模型 因此,相对于管理,领导是更为战略性的一个岗位。在James Kouzes和Barry Posner的《领导力》一书中给一个卓越领导所具备的素质做了如下概括,要具有五种行为和十个使命:五种行为即以身作则,共启愿景,挑战现状,使众人行,激励人心。十个使命即1、明确自己的理念,找到自己的声音;2、使行动与共同的理念保持一致,为他人树立榜样;3、展望未来,想象令人激动的各种可能;4、诉诸共同愿景,感召他人为共同的愿景奋斗;5、通过追求变化、成长、发展、革新的道路来猎寻机会;6、进行试验和冒险,不断取得小小的成功,从错误中学习;7、通过强调共同目标和建立信任来促进合作;8、通过分享权力与自主权来增强他人的实力;9、通过表彰个人的卓越表现来认可他人的贡献;10、通过创造一种集体主义精神来庆祝价值的实现和胜利。[②] 当然,以上对于领导力的要求不能说就是卓越领导力模板,但是却也概括出了一个成功领导所应具备的能力,即构成了一个比较健全的领导力素质模型。那么什么是素质模型呢?所谓素质,意指能将某一职位上表现优秀的员工与表现一般的员工区分开来的个体特征,包括:动机、特质、自我概念、知识及技能等方面。在我国,素质又被翻译成能力、胜任力、资质等。而素质模型,是指将某一个(类)岗位或角色所要求的主要素质集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模型。领导力模型就是优秀领导者素质的集合,对领导力和领导力发展的关注,使得领导力素质模型的使用获得了很大的推广。 很多组织的领导力素质模型最基本的出发点都是基于专业发展的,特别是围绕一系列的行为维度建立的模型尤其如此。但目前多数的素质模型都制定了领导力应该由管理人员及高管怎样证明的一系列标准,这一做法超出了专业发展的初衷,在绩效评估、职业发展、高潜力确认过程和继任管理体系都有所体现,将这些标准作为甄选、晋升和调薪的基本标准。由于最近几年对企业高管在运营道德规范监管的失败,素质模型已经进一步扩展到将企业价值观、学习能力和行为规范等融合到一起,共同构成领导力。360度反馈工具得到了普遍运用,素质模型的这一位置对领导力发展与评估领域的重要性现在也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巩固。[③] 四、领导力素质模型的局限性 即便这样,也不能以素质模型来判断和甄别一个人是否具有领导力,正如文章开头所述,对于什么是影响他人的能力,说法各异。领导力不是一个模型就可以概括的。因此对于库泽斯的《领导力》里关于卓越领导所应具备的五种行为和十个使命笔者认为不应把它看作领导力的衡量标准,倒不妨看作是某一种比较常用的领导力素质模型。 但由于领导力素质模型的研究都是基于领导行为的范围及其延伸,很容易变得过度复杂化。此外,素质模型建立在领导力的理念化、空洞化的基础上。一般情况下,在确定素质时,研究人员会分析一些杰出领导者的例子,试图据此确定素质。然而,素质模型强化了领导者完美或通才型的观点,而这类人在现实中是鲜有存在的。这一通用模型往往不能认识到领导力多样化以及文化和环境要求的变化。例如,高管层的领导力技能经常与那些中层的要求是有显著差异的,西方文化下的领导者的行为特征与亚太地区文化下的所界定的特征也会有所差别。不同的运作部门、公司可能也会导致对领导力的不同需求甚至是一些特别的需求。更为重要的是,领导力素质模型概念化的潜在假设是将有效领导者的一系列能力累加。 因此,领导力的素质模型对领导力的概括是有局限性和适用范围的,由于环境的不同,岗位的不同,文化的差异等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对领导力的要求也是不尽相同的。你不可能要求一支非常优秀足球队的领导核心具有世界经济巨头的才能和素质,反过来说,世界经济巨头不一定能在一支足球队里立足。但可以因此说足球队的核心和世界经济巨头都不是具有领导力的人吗?这种说法显然是荒谬的,领导力存在于这个社会的各个角落里,任何人在某一方面都可能是一个卓越的领导,但在许多方面是一个平凡的追随者,因此大多数人没有继续发掘自己那方面的领导潜能而甘于了平凡。而成功的领导者则是很好的发掘出了自己领导才能的一面,又或者可以看作成功的领导者具有很多方面的领导才能,而他们在自己的成功领域里将这些领导才能很好的组合利用了起来,这便铸就了成功。 五、领导力素质模型的现实意义 因此领导力的素质模型便将这一群具有领导力的人的优秀素质的共同点组合概括起来,通过这个去诠释领导力。库泽斯的《领导力》一书对于领导力的认识也便是基于对此的综合。从哲学的角度上讲,这种综合很好的认识并且利用了矛盾的普遍性原理。通过对一群事物规律性的认识从而来解决社会中存在的最普遍的矛盾。但是就像笔者之前所述素质模型的局限性看来,对成功领导者共同领导力素质的综合并不能再造就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因为人不是机器,不可能通过克隆再造就一个一模一样的人。又或者因为环境的差异,时代的差异,矛盾的普遍性不再适用,此时再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便需要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当这些共同的素质与领导者独特素质相结合,环境与时代的相匹配,一个成功的领导者才得以诞生。这便是领导力的精髓所在,共性与个性的结合,时代与环境的集成。 因而在笔者看来,对于领导力不可以做一个统一意义上的定义,用库泽斯的《领导力》做例,它所概括出的领导力,只能说是某个领域(如企业)一群成功领导者所共同具有的东西,而不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领导力。对于“领导力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不可一概而论,更不可局限于某一个框架体系内。 六、在校大学生领导力的培养 因此,在校大学生要锻炼自己的领导力,首先要弄清楚我们需要的是怎样的领导力,素质模型选用是学生领导的共性还是社会需求的潜在领导的共性?众所周知,一个优秀的学生干部不一定是一个成功的企业人士或社会人士。在笔者看来,在校大学生校内学生工作的领导力只是培养将来社会领导力的一个方面,这个方面究竟会对将来人生中作为一个成功领导能起多大作用,还是得因人因环境因时代而论。 但是,为将来在社会中做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在校大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去培养自己的领导力: 1、 过硬的专业技能,这个是领导力培养的基本条件。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大多是他所在专业领域的佼佼者,他的专业知识往往优于一般的员工。因此,大学生在校应该学好自身的专业技能,才能在将来的专业领域成为一个引领者。 2、 灵活的交际能力,这是一个领导者通向成功的必备工具。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往往都是一个八面玲珑的交际家。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大学这个交际的大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展现和推销自己,充分锻炼自身的交际能力。 3、 独立的思考能力,这是一个领导者必备的素质。大学生在大学不仅要学好自己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不论对任何事情,都要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和见解,一个没有独立见解的人不会是一个优秀的领导。 4、 敏锐的判断力,这是领导者区别于追随者最本质的因素。领导者往往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对事情有自己的见解的同时,对事情的发展具有敏锐的判断力,能判断事物发展的导向以及事物发展中的变化。正是由于这种判断力和前瞻性,领导者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5、 对人群的影响力,这是每一个优秀领导者的共有的素质。但这又是培养领导力中最难做到的一点。这个影响力不仅仅指自己要成为人群的核心,还要成为被影响人群的引导者和精神支撑者。这种影响力的生成有时靠的是领导者与生俱来的人格魅力,有时是靠领导者对事物的独特见解和让人信服的惯性影响。 6、 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这是21世纪领导者新的要求。在校大学生要想在将来日趋激烈的社会里竞争,必须要学会创新,学会前瞻事物。敢于挑战现状,敢于开启新的愿景,走在人群的前端,想到人群所不能想到的高度,并带领追随者奋勇向前挑战未知,才能为被追随者所信服,从而成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

【摘要】随着2008年两会开始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序幕的拉开,公共行政领导体制改革亦将紧接着而展开。而公共行政领导体制改革可以说是与我国1978年改革开发差不多同时进行的,从干部的“四化”建设到现行领导体制改革,依然是一个重大课题,面临的形势是复杂的。本文从探析我国现行公共行政领导体制改革的障碍出发,以求发现其中的症结,从而提出解决的对策,使行政领导到体制改革的步伐平稳、科学,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领导体制的保障。 【关键词】公共行政 领导 体制 改革 障碍 对策 前言领导体制是领导关系制度化和体系化的现实的表现,是领导者实施领导活动的载体,规范并制约着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行为和活动,对领导活动的成败发挥重要作用。领导体制作为领导活动的载体,为领导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基础和平台。公共行政领导体制又是作为领导体制钟最为重要的一环,对我国公共行政领导体制存在的种种缺陷进行改革,一直是我们改革得任务之一。然而从当前情况看,我国公共行政领导体制改革无论从深度上还是从广度上都远远不够的,同时在整个改革的路程中是任重道远的,面临着许多障碍。 一、我国公共行政领导体制改革的主要障碍为什么我国公共行政领导体制改革会步履维艰,为什么会是一个任重道远的历程?其中必然有各种各样复杂而深刻的原因。笔者认、、为,束缚我国公共行政领导体制改革深化的主要障碍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观念因素 我国公共行政领导体制改革难以有效深入,与人们头脑中的一些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不无关系,这些传统观念首先表现在不能正确地区分和理解党与公共行政的领导。由于我国在很长的时期内都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因而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了一切事务均应由党(各级党组织)来决定的思维定势。依此推论党对公共行政的领导,自然就会将其理解成是对公共行政一切事务领导。实质上党委成了最高权力象征和决策指挥中心。从管理有效性的角度看,控制一个社会组织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莫过于在该组织中设置一个能完全代表自己意志的机构或委派自己信得过的人员。这从党在领导民族民主革命时期的诸多史实中可以证明。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当党从一个革命党转变为领导数以亿计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唯一执政党以后,党应该如何去行使作为领导核心的各种权力?是包揽一切行政事务在内的所有管理事务,还是只管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宏观决策?在笔者看来,作为执政党理所当然应该把工作重心摆在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重大宏观问题的研究和决策以及党的自身建设等方面。据此,党对行政的领导应该是路线、方针和政治思想领导而非具体行政事务领导。各级党组织应该对行政首长履行全面领导职责起保证监督作用,而非凌驾于行政首长之上的政府决策指挥中心。只有把上级党委与政府以及地方各级的党政之间的关系摆正了、理顺了,才可望在公共行政领导体制改革方面有所突破。还有一种错误观念便是不正确地理解集体领导、集体负责、集体决策和个人负责的关系,人为地将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对立起来。认为个人负责容易走向专断独裁,脱离党的领导。把现代管理中的集体决策机制和集体负责的集体领导体制相等同,用现代管理中对集体决策机制的强调来证实我国现行的职权不清、责任不明、职责权脱节的行政集体领导体制的正确性与合理性。以上两种种不正确认识成为制约公共行政领导体制改革深化的观念羁绊和障碍。 (二)心理因素 公共行政领导体制改革,实质上是一种充满政治意义且涉及各种错综复杂关系处理的政治行政变革过程,同时,又伴随着复杂的社会政治心理矛盾变化过程。因此,心理因素也是制约变革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层面。阻碍我国公共行政领导体制改革的社会心理因素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害怕失控的心理。许多人特别是各级党政领导者非常担忧改革现行行政领导体制,实行以行政权力和行政领导职能为基本特征的行政领导模式会带来历史上诸侯割据常出现的种种不良现象。与其将来控制不住,不如现在抓住不放。我国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提出向公共行政简政放权和为政企“松绑”,至今已近二十多年。然而,迄今仍然在现实中未能建构好,而是党政之间的诸多含糊领导。这不能不说与上述害怕失控的心理直接相关。另一方面是害怕犯错误的心理。一些领导虽然已经认识到现行公共行政领导体制的种种弊端,但因为害怕犯错误、担风险便都不敢越雷池一步,大都持等待观望态度,等待别人尝试或上级领导的部署。这两种心理因素影响了行政领导体制改革的步伐。 (三)利益和权力的障碍 进行公共行政领导体制改革,就必然会损害一些既得利益者。尤其是行政部门内部领导体制的变革,所涉及的机构和人的面很大且利益非常具体。这就必然会增加改革的难度。具体来讲,就是改革下来的各类干部如何安置的问题。这是一个二难问题:如果这些干部得不到妥善安置,他们势必利用手中既得权力来阻挠改革的进行;而如果将他们逐一妥善安置,那么改革会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目的。我国每次机构精简总是越简(减)越多,其中缘由多与此相关。再一个便是权力,在长期的行政体制中,行政领导特别是一把手的权力大,一旦改革便会削减其权力,这样便然会使所掌握既有权力者的阻挠,或是更严重的把权力上收。而权力的平衡和制约在我国公共行政体制中是缺乏的,拥有权力的人自然会牢牢把握手中的权力,在权力的框架内把领导体制改革置之一边。故利益和权力的影响是制约我国公共行政领导体制改革深化的最大障碍。 二、深化我国公共行政领导体制改革的几点对策 稳健改革我国现行公共行政领导体制已势在必行。按照我国社会改革发展的要求和公共行政规律去建构适应新形势的行政领导体制,是我们面临的必然选择。同时,针对上述探讨影响公共行政领导体制改革的障碍,为此,笔者认为,可采取如下对策: 首先,从宏观层面切入——理顺党委、人大、政府三个不同机构的关系。虽然这里谈的是公共行政领导体制,但是在我国的特殊体制下,是需要探析清楚的。我过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党组织、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府机构,是我国的不同领导机关,这三者的领导职能和工作方式是不一样的,但三者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并不十分明确。比如在党组织与人大的关系问题上,我们一直讲,人民代表大会要接受和体现党的领导,但对党如何领导人大,却缺乏必要的原则和规定;再如党委与政府的关系问题,一个时期中,我们曾大讲实行党政分开,但最近几年党政分开似乎不再重提,不仅如此,随着改革的推进,有些地方机构反而实行党政合一。党委、人大、政府三者之间关系不明,权力运行上必然会相互交叉。因此,鉴于目前的情况,改革中应该明确:第一,党委与人大的关系,既是一种领导关系,也是一种工作关系,党的各项决议和政策要按科学的程序提交人大讨论和建议实施。第二,党委与政府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分工负责的关系,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党委不要过多地干预政府工作,而应在如何充分发挥监督和保证作用上下功夫。在当前,要特别重视党政不分的问题,要通过改革,逐步改变由党组织直接代替政府作决定、发指令的现象。第三,人大与政府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决策与执行的关系,政府对人大定期报告工作是一种制度,人大对政府工作的监督与检查不能流于形式。公共行政领导只有在党委、人大、政府三者之间的关系理顺上,才能负起哪些是行政领导该负的责任,能够把现行推行的行政首长负责制的改革有效推进。其次,从微观层面切入——转变领导观念,明确领导职能。要提高公共行政机关效能,需要明确的领导职能。随着公共行政的发展,行政领导职能的实现对实现领导活动得开展起到决定作用,。这就要求各级各类公共行政领导者必须摆脱传统领导观念和体制的束缚,树立“领导就是服务”、“领导是引领和指导督导”的观念和思想,克服心理因素的障碍,按照公共行政领导活动的基本规律和我国公共行政领导活动实践的发展要求,改革现有的公共领导体制,在公共行政领导职能上更具科学化、规范化,职能履行上明确、透明,不出现职能的交叉和混乱。再次,从微观层面切入——注重制度建设、强化权力的有效监控。领导组织结构的本质是领导活动中权、责、利之间的关系。公共行政领导者在进入相应的职位的同时,不仅获得了权力也承担相应的责任,并由此获得相应的利益。将职、权、责、利相统一建构起来,并与公共行政领导直接挂钩,是公共行政领导体制改革的关键。许多案例和行政实践都证明,权力越集中,便会愈加滥用权力。以权谋私,以利见利,以致腐败滋生、行政效能低下,公共行政部门形象大损。权力的监控,可以是公共行政部门内部的领导者、被领导者、同级乃至部门外部人员建构起来的力量以实现对领导权力的制约监督;可以在领导选举、考试及限任制度等公共行政领导权力获得的制度上进行制约;可以通过各种领导责任制度的制约,使公共行政领导者在行使职权过程中不出现权力“越位”的情况的权力运行制度制约;可以建构弹劾、引咎辞职、罢免和法律惩处等各项权力废除制度的制约。另外,在权力有效监控上还有一个重要的力量,便是舆论、媒体的监控,在公共行政信息公开化的体制改革进程中,舆论和媒体的追踪和报道,将对领导权力运行起到一种外在的有力监控压力,让公共行政领导职、权、责、利高度的统一。再次,从微观层面切入——改革公共行政组织人事制度,加强公共行政领导队伍建设。深化公共行政人事制度改革,要建立起能上能下、能尽能出、有效激励、严格监督、竞争择优、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通过扩大民主,引入竞争机制,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更新交替机制;逐步实现公共行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考核、交流和监督等工作的规范化,从制度上防止和克服用人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最终建成一套更加科学、民主、透明、公开、公平、合理、正常、稳定、良性运行的公共行政人事机制。这样一个机制应该包括公共行政领导综合性人事机制、识人用人机制、流动调节机制、监督控制机制、绩效管理机制和择优汰劣机制,而且每个环节都是行之有效、具有高度可操控性的。最终以此推动公共行政领导队伍的全面建设。最后,建构科学发展、不断创新的新型公共行政领导体制。新型公共行政领导体制核心是公共行政领导人才开发机制,开发优质人力资源的效能效用,进而在公共行政整个环节中使领导能够“在其政,谋其位”,推陈出新,提高公共行政效益效能。新型的公共行政领导体制下,公共行政领导的能力和潜质的有效发挥有制度和体制上的保障,公共行政领导的整个工作系统是一个科学化、规范化和创新化的系统。 改革和完善公共行政领导体制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科学的公共行政领导体制将能够开发出巨大的领导力,释放更多的组织能量,形成发展动力和竞争实力,提高公共行政力,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公共行政领导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它的改革步伐不能停滞,不能一蹴而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公共行政体制环境、改革环境的同时并举。一个科学有效的公共行政领导体制无疑会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没有科学有效的公共行政领导体制就不可能推动我国公共行政体制的建设,为此,从宏观和微观上的推进,扎实做好公共行政领导体制的改革,在体制和机制保障公共行政领导的科学化、高效化。

相关百科